習近平總書記對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為新時代新征程推動民政事業與殘疾人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強大動力。我國有8500萬殘疾人,他們是民生保障領域亟須高度關注的特殊困難群體。黨的十八大以來,民政部門出台了係列文件、采取了係列措施,進一步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製度和關愛服務體係,及時有效解決殘疾人群體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麵對新形勢新任務,必須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通過“五個結合”提升殘疾人基本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務水平。
一是普惠與特惠相結合。一方麵,大力發展普惠性殘疾人福利。落實分層分類社會救助政策,適度放寬特困人員認定條件中的殘疾等級要求,將符合條件的成年無業殘疾人單獨納入低保範圍,穩步實現應補盡補、應助盡助、應享盡享。另一方麵,深入推進殘疾人特惠福利服務。落實完善殘疾人兩項補貼製度,持續提標擴麵,推動補貼資金更精準更公平惠及殘疾人群體。有效推進“精康融合行動”,通過全域覆蓋、全員康複、全人發展、全維支持,高度關注精神障礙患者心理、生理、精神、社交、就業、融合等方麵遇到的障礙,以功能康複、家庭賦能、社區友好、就業支持、行業吸納等助力精神障礙患者回歸社區、融入社會。
二是擴麵與提質相結合。一方麵,拓寬殘疾人福利覆蓋麵。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原則,穩步擴大殘疾人福利覆蓋範圍,讓更多殘疾人群體享受政策紅利。推動將“新增16—59周歲無業智力、精神和重度肢體殘疾人托養服務”納入各級政府民生實事項目。探索設立社會救助基金,引導慈善資源對現有殘疾人福利政策覆蓋不到或覆蓋後仍然出現困難的殘疾人群體及其家庭給予補充救助,尤其要重點關注並解決精神障礙患者因殘致困問題。另一方麵,提升殘疾人福利服務質量。重視數字技術賦能,不斷豐富服務內容、提升服務水平、提高服務質量。通過引入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先進科技手段,為健全完善殘疾人公共服務體係提供技術支撐,實現對殘疾人群體需求的精準預測與對接,提高殘疾人福利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鼓勵並支持智能義肢、智能輪椅等殘疾人康複輔助器具設備和康複輔助技術的創新、研發與推廣,改善殘疾人群體生活品質,增強他們自主生活能力和社會參與意願。
三是黨委領導與多元參與相結合。一方麵,充分發揮黨委、政府在殘疾人事業發展中的定向引航功能。通過方向引領、政策製定、規範管理、項目扶持、人才培養全力提升殘疾人福利水平,對殘疾人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戰略、原則、任務、路徑和方法進行頂層設計,並通過績效評估、督導支持、一站多點、分層分類、資金管理等配套政策保障頂層設計得以實現。另一方麵,積極鼓勵多元主體各盡其能、各展所長。以精神障礙社區康複服務為例,專業機構要充分發揮專業服務功能,通過服務實踐、專業探索、品牌創新、職業培訓、崗位吸納,助力精神障礙患者回歸家庭、回歸社區、回歸職場、回歸社會;家庭充分發揮關愛照護功能,通過精神慰藉、信心支持、親情照護等,讓精神障礙患者能在家社無縫銜接的環境中接受康複服務;社會充分發揮氛圍營造功能,通過宣傳引導、誌願服務、資源鏈接,吸引更多人認識、認知、認可,進而關注、關心、關愛精神障礙患者,共同支持並投身精神障礙患者康複服務事業。
四是穩定保障與動態調整相結合。一方麵,堅持穩定保障。強化殘疾人民生保障,促進殘疾人全麵發展和共同富裕,保持殘疾人民生保障發展水平、發展質量總體呈現穩中有升態勢。另一方麵,實現動態調整。無論是殘疾人兩項補貼標準,還是其他殘疾人福利服務,都要因地製宜進行動態調整,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消費水平、收入水平等掛鉤,增強製度設計的時效性與實效性。
五是內容豐富與形式多樣相結合。一方麵,要根據殘疾人群體的需求變化與各地供給能力逐步豐富殘疾人福利內容。按照高質量發展與共同富裕的要求,不斷滿足殘疾人多樣化需求,在服務內容方麵不斷進行適當擴充。如可針對殘疾人在生命曆程不同發展階段的需求,為他們提供經濟補助、康複治療、升學教育、就業輔導等方麵的多樣化和專業化服務。另一方麵,要創新殘疾人福利政策宣傳方式與服務供給形式。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多形式、多維度宣傳並解讀殘疾人福利政策,提高政策的可視性與可及性。創新服務形式,如山東濱州探索“以家庭為基礎、以鄉鎮(社區)為依托、以機構場所為支撐、以專業社會組織或康複機構為主導、以康複輔助器具產業一體化發展為助力”的精神障礙社區康複服務模式,江蘇昆山通過“家屬喘息支持—家屬誌願者培育—家屬互助會搭建”三位一體的社區精康家庭互助服務體係打造家屬互助幸福圈等,都是有益的創新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