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綠色時報12月6日報道濕地是地球上有著多功能的、富有生物多樣性的生態係統,是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
我國濕地麵積位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濕地保護和修複建設成效如何,關係到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
作為有責任敢擔當的大國,我國高度重視濕地保護,多舉措大力開展濕地保護工作。特別是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濕地保護修複製度方案》,提出了“到2020年濕地麵積不低於8億畝”的目標,開啟了我國從“搶救性保護濕地”到“全麵保護濕地”的新征程。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實施重要生態係統保護和修複重大工程……強化濕地保護和恢複”,將開展濕地保護工程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新高度。
近年來,從國家到地方,濕地保護與修複、濕地生態效益補償、退耕還濕等一項項濕地重點工程和補助項目開展得如火如荼。我國每年安排中央投入資金19億元,實施濕地保護與修複工程300多個,取得了豐碩成果。
在國家工程項目帶動下,各地結合實際,探尋模式,有效保護了濕地,提升了濕地生態功能,帶動了產業發展,促進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讓濕地工程區煥發生機。今天,本報擇編地方典型,分享經驗和成果,助力工程建設。
西洞庭湖 生態修複引來萬鳥齊飛
11月初,越冬候鳥大舉南遷,成千上萬的水鳥在西洞庭湖停歇、棲息、覓食,湖麵時而萬鳥齊飛,場麵壯觀。西洞庭湖通過開展濕地保護與修複工程,有效遏製了濕地嚴重退化現象,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恢複。
2017年4月,湖南西洞庭湖國際重要濕地及周邊區域濕地保護與恢複工程啟動,總投資1.25億元,重點開展退化濕地區域的生態修複。工程推進5項行動:一是清除保護區內歐美黑楊外來入侵物種。二是加強湖中高海拔楊樹林砍伐跡地管護,防止人為活動破壞。三是在湖中低海拔楊樹林砍伐跡地上進行小微地形整理,修複鳥類、魚類棲息地。四是選擇川三蕊柳和旱柳等本土植物,開展濕地洲灘岸線植被修複,保持水土。五是在重點區域修築、修複生態蓄水矮堤,確保冬季有足夠淺水區供越冬水鳥棲息。
工程啟動1年多來,西洞庭湖清理8.8萬餘畝楊樹林,生態修複區內種植水生植被100公頃,修築或修複生態蓄水矮堤1萬多米,生態蓄水、保水達200萬立方米,有效遏製了西洞庭湖濕地退化現象,濕地景觀得到修複。通過清理楊樹,西洞庭湖中的“水上森林”逐漸向湖泊濕地演替,楊樹砍伐區域呈現出濕地景觀。通過除楊、封溝、平壟、蓄水等措施,修複區內鳥類、魚類適宜生存環境改善,種群數量不斷增加,使湖區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水產種質資源恢複迅速,西洞庭湖魚“三場”(產卵場、索餌場、洄遊場)恢複迅速,魚類天然捕獲量明顯增加。
東洞庭湖 科學補償再現和諧美景
偷捕、偷撈事件銳減,自覺保護漸成風尚,“魚米之鄉”的東洞庭湖再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景象。
作為我國首批國際重要濕地,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每年有近20萬隻水鳥在此越冬棲息,是我國鳥類重要的越冬地、停歇地和繁殖地。2014年,保護區成為我國首批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單位,通過科學有序推進,東洞庭湖生態環境日趨改善,僅2018年度洞庭湖越冬水鳥較上年度增加了17%,江豚、麋鹿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種群數量逐漸回升。
開展充分調研是基礎。為確保補償試點工作順利開展,保護區所在的湖南省嶽陽市林業局協同相關部門深入實地,充分調查相關縣市區鳥類損害農作物的現實情況,並通過召開社區群眾、專家座談會等形式,收集了詳實的一手資料。依據保護區近年來的生物多樣性監測報告及相關專家意見,提出“權重分配法”補償資金計算方式,製訂出台了科學補償標準和方案,既尊重客觀事實,也兼顧各方訴求,為後續工作開展奠定了基礎。
製訂詳實方案是關鍵。實施方案是項目實施的藍本和依據。方案明確了補償範圍、實施主體(單位)、補償對象和方式、補償依據和標準等內容,並對11家實施補償項目單位的職責、項目驗收與效果評價、項目進度安排等內容均做出具體要求和分工。據統計,項目補償對象涉及上萬人,嚴謹、詳實的實施方案成為項目科學有序實施的關鍵。
科學有序推進是保障。依據總體方案,11家實施單位相互調協,並結合自身情況,詳盡實施內容,科學有序推進。項目直接補償農戶3000餘戶,完成大小西湖、采桑湖等生態修複與環境整治7.5萬餘畝,以獎代補共獎勵生態單位20個,以及生態家庭、優秀誌願者、協管員等100餘人。
東寨港 打造紅樹林“宜居”港灣
在海南東寨港濕地,有一片美麗的紅樹林。為了保護這片森林,我國建立了第一個以紅樹林為主的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2013年以來,東寨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開展生態保護與修複工作,紅樹林麵積逐年擴大,野生動植物的種類和數量不斷增多,保護區因此被評為全國森林資源和野生動植物保護先進集體,東寨港也成為我國紅樹林連片麵積最大、樹種最多、林分保育最好、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保護區。
強化規劃控製,推進立法保護。海口市一直將東寨港生態保護作為重中之重來抓。近年來,海口市強化規劃控製、推進立法保護,完成了保護區總體規劃,劃定了生態紅線,並於2014年出台了《關於加強東寨港紅樹林濕地保護管理的決定》,將紅樹林濕地總體保護和控製範圍擴大了1.4倍,建立巡護檢查製度,嚴厲打擊保護區內非法獵捕、捕撈、毀林占地等行為。
加大資金投入,強化綜合整治。2013年以來,海口市累計投入1.5億元,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累計關停、搬遷養豬場9家,遷移55萬隻鹹水鴨養殖場,拆除8家違規餐飲店,清理整頓20家非法采石場,拆除違章建築2萬平方米。此外,還完善了周邊鎮區汙水處理、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2014年,海口市安排5500萬元專項資金開展退塘還林工程,填塘麵積達2355畝。2018年,海口市再次安排資金1.7億元,對保護區博度片區的886個養殖塘實施退塘還林(濕)工程。同時,邀請專家學者提供科學技術支撐,開展生態研究與攻關,成功修複紅樹林1831畝。
挖掘生態潛力,培植資源寶庫。通過大力開展育苗技術攻關,保護區已成為全國紅樹植物育苗種類最多、育苗水平最高的單位,保護區育苗基地可年育種苗30萬株,為全省乃至全國提供充足紅樹種苗。同時,保護區發揮自有力量,成功培育全國僅存14株珍稀瀕危紅樹植物紅欖李,並逐步完成野外種植實驗,目前已成功培育紅欖李幼苗700多株。
洪湖 打贏三大戰役 保衛湖區安瀾
洪湖是長江流域最具代表性的湖泊濕地,是荊楚大地重要的生態屏障。近年來,湖北洪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落實共抓長江大保護決策部署,打贏圍網拆除、漁民上岸、生態修複三大戰役,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
打贏圍網拆除“殲滅戰”。洪湖是湖北專業漁民最大的聚集區,因大力發展水產養殖,生態環境破壞嚴重。2015年11月,省政府作出“圍網一畝不留,漁民一戶不剩”的決定後,洪湖市、監利縣製訂方案,建立考核機製,出台激勵政策和應急預案。在拆圍前將各項拆圍政策公示在村頭船尾,各級幹部上門入戶,宣傳政策。僅70天就完成了拆除計劃,且全部為漁民自拆,創造了“拆圍洪湖速度”。
打贏漁民上岸“攻堅戰”。漁民轉產轉業是江湖生態保護治本之策。據估算,實施拆除圍網和退垸還湖(還濕),洪湖周邊漁業養殖年收入減少近30億元。為了上岸漁民的幸福生活,洪湖市和監利縣按照一套住房、一份工作、一份保障的措施,將漁民全部安置。90%的青年漁民成為具有一技之長的企業職工,年滿60歲的漁民給予生活補助。同時,安排500個公益性崗位,使漁民變身為生態環境守護者。
打贏生態修複“持久戰”。作為長江大保護中的重要一環,荊州市聘請專業機構、專家團隊,把洪湖治理方案工程化、項目化,關閉汙染企業14家,封堵排汙口54處,清潔改造印染、造紙企業14家,關停、轉遷養殖場70家和養殖戶310家。同時,保護區開展了清網、清岸、清外來物種“三清行動”,在湖區設立了3個值守點,實行24小時值守。目前,洪湖18萬畝拆圍水域水生植被全麵複蘇,恢複野生荷花5萬畝,就連野大豆和粗梗水蕨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也現身湖區,10萬隻越冬候鳥每年如約而至,“洪湖水、浪打浪”的美景再次呈現。
大佳河 退耕還濕還出“甜蜜”生活
曾經,開發北大荒讓大佳河濕地無奈變糧倉。而今,成片的耕地漸漸消退,破碎的濕地慢慢複原,大佳河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甜。
2016年,大佳河省級濕地保護區在濕地保護刻不容緩、經費十分短缺的情況下迎來了新轉機,保護區被列為國家退耕還濕工程試點區。保護區緊抓機遇,在大力開展退耕還濕工程的同時,積極調整當地農業產業結構,帶領當地百姓養蜂致富,為促進退耕還濕、實現精準扶貧趟出了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子。
濕地保護區毗鄰亞洲最大的昆蟲自然保護區——東北黑蜂國家級保護區。近年來,東北黑蜂蜜屢獲國際金獎,大佳河保護區看準商機,全力引導農民退耕還濕,種植蜜源植物,發展黑蜂蜜產業。為確保蜜源植物種植的科學性,保護區與中科院專家合作,對當地濕地原生蜜源植物進行分析和篩選,挑選出最科學、最適宜的品種進行推廣。專家還對退耕還濕地塊進行土壤農藥殘留檢測,科學開展人工降解工作,確保黑蜂蜜的高品質。
在此過程中,大佳河保護區根據每種蜜源植物的色彩、花季、花期、植被層次、藥性、耐水性等特點進行搭配,在保證成活的條件下打造花卉景觀。而今,保護區內可觀景、賞花,助推了大佳河保護區旅遊業的發展,帶動了當地百姓參與其中,極大提高了濕地修複工作的效率和質量。2018年,保護區已建立蜜源植物種植實驗基地3000畝。
修複濕地,改善生態,壯大產業,保護區開展退耕還濕種植蜜源植物一舉三得,實現了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退耕農戶增收致富。未來大佳河保護區計劃與俄羅斯合作,拉動黑龍江省饒河縣進出口貿易,為全縣脫貧攻堅提供新路徑。
祁陽縣 “四輪驅動”守衛一江碧水
百餘公裏湘江穿流而過,賦予了湖南省祁陽縣寶貴的自然資源和生態保護重任。2017年,祁陽縣“四輪驅動”開展湘江流域退耕還林還濕試點工程,共完成綜合治理麵積1087畝,年淨化汙水1943萬立方米,發揮了最佳綜合效益。
強化保障,行政驅動有力。祁陽把試點工程作為戰略產業來抓,啟動之初就確立了“生態治水示範區、濕地公園樣板區、美麗鄉村標杆區、三產融合先行區”的建設目標。工程納入縣委、縣政府重點考核內容,實行“一把手”工程,逐月調度,逐月通報,及時公布進度,確保工作部署到位,組織協調到位,任務落實到位。
強化投入,機製創新有招。堅持政策激勵與市場機製相結合,祁陽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籌集建設資金。財政“補”,縣財政每年先期撥付資金啟動工程建設。項目“投”,通過整合美麗鄉村、環境整治等涉農項目資金,傾斜試點區配套設施建設。企業“注”,支持本地公司融資,結合其他建設項目,全方位打造生態景觀、景區。
強化創新,科技推動有效。祁陽創新建設舉措,通過高標準完善配套水利設施建設,開挖人造濕地,試點區內實現了農業麵源汙染和生活汙水全程無動力自流整個還濕區。特別是在試點區新建10座“中國罐”和建設小微濕地,收集、淨化生活汙水,大大提升濕地水質。同時,注重統籌兼顧,實行退耕還林喬、灌、草3個層次綠化,退耕還濕沉、挺、浮水生植物3個層麵種植,人工濕地3個層級單元淨化過濾,維護了生物多樣性,增強了濕地與森林生態係統的整體性和協同性。
強化引導,區域打造有方。走“生態+”發展之路,將試點工程與生態旅遊、改善人居環境等工作深度融合,打造花海濕地、水鄉濕地、田園濕地。在核心區,打造濕地生態景觀,構建獨具特色的親水自然風景長廊。在延伸區,整體推進整治工程,嚴厲打擊破壞濕地環境行為。在輻射區,大手筆規劃建設湘江百裏畫廊,打造集中展示祁陽新形象的生態文化旅遊長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