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記者 張柯
四月梅州,綠意正濃。全市緊緊抓住造林綠化大好時機,組織千百支造林工程隊進山植樹造林,眾多市民也積極參加義務植樹為生態家園添新綠。
啟動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工作以來,梅州以“創森”為載體,深入推進全域生態建設,一筆一劃書寫好梅州的綠色名片,勾勒城市與森林相融的美麗畫卷,用心用情建設“美麗梅州·美好家園”,全力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世界客都·長壽梅州”。
“創森”有底氣
森林覆蓋率居全省第一
連綿起伏的青山,似綠浪湧起。廣袤山林的“背後”,是一部梅州人民數十年如一日植綠護綠的奮鬥史。
改革開放之初,梅州境內“百萬荒山縣”達5個之多,全市荒山麵積高達970萬畝,比當時林地麵積多出100多萬畝。麵對生態防線岌岌可危的情況,梅州著手實施造林綠化、治理水土流失兩大社會工程,咬緊牙關向山“挺進”。沒有錢怎麼辦?那就拿出“辦公樓抵押綠化國土”的拚勁,書寫我市改善生態的堅定意誌。
在“十年綠化”工程和兩輪“綠滿梅州”大行動的推動下,大規模植樹造林和國土綠化工程讓荒山披上了新綠,林相得到提升,家園煥發新顏。1985年,梅州森林覆蓋率僅36.1%,至2017年,這一數據已提升至75.06%,位居全省第一。全市1800多萬畝山地基本穿上“綠衣裳”。
吃過虧更清楚生態的寶貴。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梅州,勇於扛起生態責任,實現“綠色逆襲”。據最新統計,2014年新一輪“綠滿梅州”大行動以來,梅州已累計投入20億元用於森林資源等建設,目前全市有50個自然保護區、158個森林公園、4個濕地公園,動植物種類繁多,築牢了粵東北生態屏障,為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積蓄“十足底氣”。
“創森”有硬氣
出台首部森林防火法規
2015年,梅州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工作正式啟動。全市上下積極實施“森林進城、森林圍城”戰略,深入開展“綠滿梅州”大行動,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創森”以來,城區建成森林公園、濕地公園39個,市區建成區人均公園綠地麵積17.1平方米,綠化覆蓋麵積達2956公頃,覆蓋率42.95%;城鄉處處有綠意裝點,“推窗見綠、出門見園”的美好願景走進了百姓生活。
生態於梅州之重,還體現在立法層麵。2017年,梅州首部地方性實體法規《梅州市森林火源管理條例》正式出台,這也是全省首部地方性森林防火法規。該條例的出台,讓我市更有法律的底氣打擊破壞野外用火等威脅森林資源和生態安全的違法行為,為1800萬畝林地披上了法律的“鐵布衫”。
大地植綠時,更需“心中播綠”。“創森”以來,全市各地舉辦150多場科教宣傳活動和2000多場創森進農村、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進家庭等“五進”活動。各地頻出“妙招”宣傳創森,引導群眾植綠、愛綠、護綠,在群眾心中播下綠色種子。
“創森”有銳氣
探索生態產業化新路徑
市委七屆六次全會提出,推動“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走好一條綠色發展之路。發展林業產業是我市探索生態產業化新路徑的具體實踐,也是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的必由之路。
優質生態催生了獨具特色的林下經濟產業,也為梅州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提供了生態保障。2018年,全市林下經濟總產值49億元,帶動從業人員12萬戶,帶旺了梅片樹、蜂蜜、冬筍等林下經濟產業,生態有機綠色產品源源不斷從梅州流向大灣區。
近期,梅州林業產業捷報頻傳。在市委、市政府和林業部門爭取下,我市首個國儲林項目於日前簽約;全省首批10個省級森林康養試點示範基地名單中,梅州南壽峰森林康養基地、瑞山森林康養基地上榜;大埔縣青溪鎮獲評2019年度“廣東十大綠美森林小鎮”之一……市林業部門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重點開展美麗景觀廊道建設、培育園林花卉產業、綠美古樹鄉村建設,強力打造森林康養基地等,為粵港澳大灣區提供更多優質生態旅遊產品。同時,大力扶持林業產業發展,重點扶持生態標識產品發展,為粵港澳大灣區提供更多優良食品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