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4月21日,以“森林城市·共建大灣區·森林惠民”為主題的廣東省森林城市建設主題宣傳活動主會場將在梅州舉行。
梅州地處廣東省東北部,粵閩贛三省交界處,是粵東北重要的生態屏障,也是全省生態發展區。境內林地廣闊,自然風光優美,動植物資源豐富,全市千米以上山峰就有140多座,森林覆蓋率75.06%,位居全省第一。
近年來,梅州市委、市政府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我市以提升森林質量、增強生態功能、擴大生態產品供給為目標,深入開展新一輪“綠滿梅州”大行動,實施碳彙造林、村莊美化綠化等一係列國土綠化工程,全力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提升綠色發展水平。
數年努力,城鄉美了、生態優了、群眾樂了、產業旺了,森林城市正從規劃一步步變成美好現實。梅州自我加壓,在今年市委七屆六次全會上提出,生態文明建設要走在全省前列。梅州正以昂揚奮進姿態,走在綠色發展路上,朝森林城市邁進。
盤點:梅州林業生態建設成績單
1、10年消滅 970萬畝荒山
1985年,廣東省委省政府作出“十年綠化廣東大地”的戰略決策。我市隨即啟動“四年種完、五年掃尾、十年綠化”行動,使970萬畝荒山披綠,扭轉了“雨天頭破血流、晴天張牙舞爪”的狀況。
2、梅州成為廣東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地級市
2014年,新一輪“綠滿梅州”大行動實施,被譽為我市曆史上最大力度林業建設工作。2014年至2018年,全市累計完成碳彙造林134.41萬畝,新建生態景觀林帶790.1公裏、提升建設430公裏,完成鄉村綠化美化點1199個。至2018年底,共建有不同類型森林公園158個、濕地公園4個。森林覆蓋率也在2017年達到75.06%,躍居全省第一。
3、立法護林完善林業災害防控體係
2015年,梅州成為全省首批獲得地方立法權的設區市之一。2017年3月,《梅州市森林火源管理條例》實施,成為梅州市出台的首部地方實體法,也是首次從立法層麵加強野外火源的管控,健全森林防火體係。通過加強宣傳、增強森林防火力量,創新監管方式和手段,抓好森林防火工作,“小火不成災、大火不發生”的成績得到省森林防火指揮部通報表揚。同時,深入開展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森林資源保護水平不斷提升。
4、重拳出擊保護森林資源
近年來,梅州加強執法監管,強化保障措施,認真開展森林資源二類調查,推進林區綜合治理,鞏固提升生態優勢。去年,全市組織了 “打擊森林火災違法犯罪”、“2018紅線”、“春雷2018”等專項行動,並深入開展林業係統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嚴厲打擊了各類涉林違法犯罪行為,確保了全市林區治安的平安與穩定。梅州完成新一輪古樹名木普查工作,仔細摸清古樹名木“家底”,並通過省驗收。全市已普查古樹名木共4526株,其中一級46株、二級264株、三級4216株。
5、梅州首個國家儲備林項目簽約
2018年,我市被省林業廳列為全省國家儲備林建設和林權收儲工作兩個試點市之一。此項工作得到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省林業局和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市政府於2018年7月30日正式批複同意啟動我市國家儲備林建設工作。經過半年籌備和對接,該項工作在日前完成框架協議簽約。
6、國有林場改革全麵完成
2018年11月,全市13個國有林場全部由公益二類事業單位改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這次改革被稱為“有史以來最徹底的國有林場改革行動”。下一步,將積極探索和鼓勵具備條件的國有林場建設成為森林公園,向公眾提供普惠性的生態公共產品,讓廣大民眾享受國有林場改革的紅利。
7、全市上下齊“創森”提高全民綠化意識
我市發動各級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及學校,開展多種宣傳形式,營造濃厚的“創森”宣傳氛圍。植樹節前後,全市各地開展形式多樣的義務植樹活動,結合“愛鳥周”、清明節等開展主題科普及宣傳活動,讓市民走進森林,讓綠色播撒心中。據統計,2016年以來,全市有784萬人次參加全民義務植樹,共植樹2998萬株,植樹保存率95%,義務植樹盡責率達97%。
見證:梅州書寫森林城市新名片
森林城市建設是我市“十三五”生態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走在全省前列的一大抓手。啟動“創森”工作4年來,梅州森林城市取得了哪些成效?記者采訪林業部門,梳理了我市森林城市建設“施工圖”和“成績單”。
梅州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始終秉承著“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的宗旨,以“山水森林客都,宜居生態梅州”的建設定位,從城市森林網絡、城市森林健康、城市林業經濟、城市生態文化和城市森林管理五方麵著手進行規劃。
按照《廣東省梅州市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2016—2025)》,我市將全域劃分為北部南嶺山區森林資源保護與生態旅遊發展區、中部中心城區城市森林重點發展區和南部綠色產業發展示範區共三個功能區,實施城區森林建設工程、道路水係森林長廊工程、綠色村鎮工程、綠色屏障工程、特色林業產業建設工程、森林保護與質量提升工程、森林生態文化及生態旅遊等七大工程,打造“一核、一帶、兩屏、兩網、六星、多點”的綠色版塊,滿足區域生態功能定位要求。
啟動“創森”工作以來,梅州森林城市建設的內涵和外延不斷拓展。城區開展見縫插綠,鄉村房前屋後栽綠,城鄉內外建設一批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水係和道路實現綠化、美化,“創森”進農村、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進家庭等,使城市森林綠地麵積和城鄉人居環境整體顯著改善。據統計,“創森”以來,全市累計完成綠化造林110.84萬畝,森林撫育635萬畝,生態景觀林帶新建577.1公裏、提升430公裏,建成提升綠道818.225公裏,新建芹洋濕地公園、馬鞍山公園等濕地、森林公園共39個,升級改造一批城市公園。市區建成區人均公園綠地麵積17.1平方米,綠化覆蓋麵積達2956公頃,覆蓋率42.95%,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81%。
謀劃:厚植生態優勢發展生態產業
一直以來,梅州林下經濟以種植、養殖、采集為主。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我市林下經濟經營麵積及總產值不斷提高,林下經濟模式更加多樣,產品更加豐富。林下種養殖和采集加工品種向技術密集型精深加工方向發展,森林旅遊景觀以大型綜合開發的旅遊項目為主,林下經濟經營模式逐漸向著複合式、精細化方向轉變,吸引著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入和現代化的先進種植理念的引入。
2018年,全市林下經濟麵積達到241.08萬畝,產值49億元,參與農戶約12萬戶,建立林下經濟合作組織347個,創建一批國家級和省級林下經濟示範基地,廣東省林下經濟扶貧示範縣7個。據2018年的統計數據顯示,農民人均純收入13515元,其中來自林下經濟的收入4217元,占比31%。
當前,梅州正逢中央支持老區蘇區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重大曆史機遇,全市奮起直追爭取更多發展機會。林業產業同頻共振。
“發展生態有機綠色產品,爭取獲得更多國家森林生態標誌產品認證;要科學編製林下經濟發展規劃,把林業產業與南藥種植、園林花卉產業發展、森林康養旅遊等產業緊密結合起來,努力探索生態產業化的發展路徑,實現林業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並重、美麗與發展共贏。”3月26日召開的全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百日攻堅暨林業工作會議,指明了我市下一步林業產業發展路徑。
林業部門表示正積極謀劃對接大灣區,鞏固生態優勢,同時,釋放生態價值,輸出優質生態產品,提升經濟效益。未來,我市將利用林下地域發展林下種殖養殖,為粵港澳大灣區提供優良食品、食材。利用廣闊的山地,推廣南藥種植,為中醫藥產業發展提供豐富的原材料。同時,加強生態旅遊發展,強力打造森林康養基地,對旅遊路段沿線、南粵古驛道進行綠化、美化,加強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和自然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多元生態旅遊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