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北極村國家森林公園、湖南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廣東南昆山國家森林公園……近年來,一個個森林公園受到人們的普遍青 睞,成為休閑、度假的重要目的地。
40年來,我國森林旅遊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 森林產業也在實現從“砍樹賣木材”到“看樹賣景觀”、從“把林產品運出去”到“遊客引進來”的轉變。在森林旅遊快速增長的背後,哪 些是這一市場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靠山不再吃林,森林旅遊成旅遊產業新 亮點
16日,2018中國森林旅遊節在廣州開幕,吸引了全國各地行業代表 、市民群眾5000餘人參加,森林旅遊再次成為熱議話題。
“我國的森林旅遊年 遊客量已突破16億人次,約占國內旅遊人數的30%。”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劉東生在開幕式上說,森林旅遊已成為林業現代化建設的一大 亮點,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改善民生福祉的大事業。
近日,記者來到廣州 市從化區石門國家森林公園,雖然天氣漸冷,但園內欣賞紅葉的遊客仍絡繹不絕。廣州的劉女士說:“平時總聽人說北京香山的紅葉很美, 石門紅葉雖不算多,但拍照片、發朋友圈足夠了。”
靠山吃林,這句話正在變化, 伴隨著森林旅遊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森林正以另外的方式實現其價值。
位於黑龍江 省南部的柴河重點國有林管理局衛星林場,伐木產業曾養活了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為保護森林資源,2014年,黑龍江省國有林區全麵停止了 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在當地的優惠政策扶持下,依靠豐富的森林資源,大部分林業工人選擇了“再創業”,經營農家樂、家庭旅館、搞特色 養殖種植。
2014年冬天開始,衛星林場內的威虎山雪村開園,推出了賞雪、玩 雪的冬季森林旅遊線路,遊客量持續增加。林業工人胡秀英與丈夫合辦的家庭旅館也紅火了起來。
“天氣越冷,雪越厚,遊客來得越多。”胡秀英告訴記者,冬季旅館的床位幾乎天天爆滿,客房已訂到了春節, 像林區產的木耳、蘑菇尤其受歡迎,有的顧客吃完還要買幾袋帶回去送朋友。
業態趨向多元,內涵不斷深化
近年來,我國森林旅遊日益呈 現多元化發展。
湖南師範大學旅遊學院副教授鄭群明說,隨著公眾出遊選擇日益豐 富,森林旅遊正從觀光旅遊為主向觀光旅遊與森林體驗、森林康養、休閑度假、自然教育、山地運動、生態露營等多業態並重的方向轉變。
“過去主要是以觀光遊為主,老少皆宜,現在森林旅遊越來越細化,遊客追求的體驗 愈加多元化。”鄭群明說,隨著消費者出遊動機與森林旅遊產品偏好的多樣化,熱衷於山地運動、森林康養的群體正快速壯大,不少遊客對 徒步穿越叢林、探險等也表現出濃烈的興趣。
中山大學教授彭少麟認為,傳統的森林 旅遊主要是看風景、看顏色、看種類,主要是從美學的角度欣賞景色,現在的森林旅遊,已慢慢向知識旅遊、康養旅遊、休閑旅遊發展。遊 客追求的不僅是一種感官享受,也是一種知識的積累。
森林旅遊正在實現自身外延的 擴展和內涵的深化。廣東省國有林場和森林公園管理局局長米明福說,森林旅遊已不僅局限於森林生態係統一種自然生態資源,而是依托森 林、草原、濕地、荒漠和野生動植物資源開展的觀光遊覽、休閑度假、健身養生、文化教育等各類旅遊活動的總稱。而森林旅遊的載體更豐 富,除了以國家森林公園為主體外,還包括草原、國有林場,以及各類樹木園、野生動物園、林業觀光園等。
實現可持續發展,關鍵在何處
在森林旅遊蓬勃發展過程中,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也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相 關材料顯示,我國各類森林旅遊地已超過9000處,但大部分森林旅遊地還“養在深閨人未識”,一小部分知名森林旅遊地支撐起了森林旅遊 的“半壁江山”。這一結果,導致部分森林景區在節假日人滿為患,而其他大部分森林風景資源的利用效率較低。
此外,旅遊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也一直存在。過度的開發利用和人類活動,會對森林環境產 生負麵影響。
“未來森林旅遊的發展,要以保護森林資源為前提,搞旅遊不能大 開大建大挖。”米明福說,觀光類旅遊在未來仍是主體,隻有守好森林綠地,培育更多人工建設林地,才能吸引更多遊客。
特意從武漢趕來參加此次活動的中科巨能公司董事長劉登富說,發展森林旅遊,對森林的生態利用是關 鍵,旅遊設施的建設要建立在不破壞森林原生態基礎之上。
彭少麟建議,未來發 展森林旅遊,要與第三產業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發揮森林旅遊拉動當地經濟發展的作用,特別是應與扶貧結合起來,將當地民眾的生活水平 提高融入森林旅遊中。當地民眾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保護森林才有動力。
森 林旅遊的外延也可以進一步往知識教育、研學、康養等方向拓展。“森林教育功能肯定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之一,遊客可以從中尋求靈感,甚 至是激發創造活力。”鄭群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