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麵:
    字體:
    對比度:
梅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梅州市林業局 新聞動態 守牢生態家底,擦亮綠美底色!梅州國有林場積極探索森林可持續經營路徑
當前位置:首頁 > 政務公開 > 政府機構 > 市林業局 > 新聞動態
守牢生態家底,擦亮綠美底色!梅州國有林場積極探索森林可持續經營路徑
來源:掌上梅州   時間:2024-05-28 10:17:16   瀏覽:-
字號:

  走進興寧市水口鎮水宋路中段的山林裏,通過無人機的鏡頭俯瞰連綿山脈,其中最為蔥鬱茂密、林相最好的那一片森林,便是梅州市國有水口林場培育了8年的大徑材黑木相思林。

  水口林場劃出1000畝林地,交叉種植黑木相思和木荷,營造闊葉混交林,林相提升成效初顯。

  梅州森林蓄積量有6687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74.54%,有著豐厚的綠色家底,我市的梅南、洲瑞、大埔、七佘徑、水口等5個市屬國有林場功不可沒。近年來,我市國有林場始終牢記保護培育森林資源的職責使命,在主動參與植樹造林的同時,積極探索森林可持續經營的有效路徑,讓我市森林質量更高、可持續發展動力更足,助力綠美梅州生態建設。

  
  

造林綠化  持續鞏固我市生態優勢

  割灌、除萌、鬆土、施肥、補植……初夏時分,走進水口林場的桉樹林改造區,仍處處可見營造林工人忙碌的身影。

  水口林場桉樹林改造區,營造林工人正忙著植樹。

  “以前這一片林地都是桉樹林,結構和功能相對單一,森林質量不高。”據現場施工負責人介紹,通過前期的招投標等程序,營造林工人於今年4月份進場,目前已完成種植工作。

  “林分優化的種植樹種有紅錐、黑木相思、楓香、木荷、陰香、火力楠等。我們希望通過闊葉樹混交和持續性撫育管護,培育以紅錐和黑木相思為主的大徑級目標樹種,來滿足老百姓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環境需要。”水口林場場長溫雲林告訴記者。據悉,今年,水口林場要完成森林質量精準提升林分優化任務3500畝、新造林撫育500畝、森林撫育2000畝,其中林分優化主要以桉樹林改造為主。

  為發揮國有林場在綠美廣東生態建設中示範帶動作用,水口林場圍繞木材戰略儲備工作目標,著眼於解決桉樹種植曆史遺留問題,積極開展營造林撫育工程。

  據溫雲林介紹,水口林場采取鄉土闊葉混、針闊混等混交方式,實施林分優化,改善林相,培育鄉土大徑級樹種,營造多層次、多樹種、多功能、多效益的近自然森林群落,從而提升森林質量,實現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量雙增長。據統計,水口林場總經營麵積1191.4公頃,森林覆蓋率88.7%,活立木蓄積量4.49萬立方米。

  國有林場一直是我市林業建設的主力軍和先鋒隊。2024年全市森林質量精準提升任務總量31萬畝,為持續改善林分林相,切實發揮市屬林場示範帶動作用,我市精心選取2.07萬畝打造集中連片高質量精準提升示範林帶,截至目前已全麵完成林分優化種植工作。

  
  

試點先行   探索森林可持續經營

  “這塊區域是鬆材線蟲病防治重點防疫區的鬆樹,其木材價值降低,我們計劃利用這些鬆材線蟲疫木進行茯苓種植試驗示範研究,積極探索茯苓林下種植產業。”在梅州市國有梅南林場的低產低效林改造區,場長江曉鵬指著一堆鬆木告訴記者。

  為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精準提升森林質量,打造一批經營效益好、示範作用強的森林可持續經營示範樣板,持續推動廣東省森林資源管理工作全麵提質增效,去年12月,省林業局決定在全省20個單位開展省級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工作。其中,我市有梅州市國有梅南林場、梅州市國有水口林場2個單位名列其中。

  2024年,梅南林場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林分優化)麵積500畝。其中,低質低效鬆樹林改造378畝,鬆材線蟲病危害的低質低效鬆樹林優化122畝。據場長江曉鵬介紹,今年梅南林場將在造林過程中,深入結合森林可持續經營模式理論和實踐,根據不同樹種生長特性,采用株間帶狀混交的方式,以楠木、紅錐、火力楠3個優良鄉土珍貴闊葉樹種作為目標樹種,采用生長較快、應用價值高的黑木相思作為伴生配置樹種。“經過多年經營後,通過將黑木相思進行擇伐後,為鄉土珍貴闊葉樹種留出了生長空間。”江曉鵬說道。

  同為省級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單位,水口林場也在積極探索適合林場實際的森林可持續經營路徑。據場長溫雲林介紹,早在2016年,水口林場已開始相關的實踐,專門劃出約1000畝的林地,交叉種植黑木相思和木荷,營造闊葉混交林。經過8年的撫育,黑木相思樹幹胸徑大部分達到了26公分左右,長勢喜人。

  “在我看來,森林可持續經營,就是要因地製宜、因區設策地種好樹、管好樹、管成大樹。” 溫雲林告訴記者,作為省級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單位,目前水口林場已完成第一年1500畝林地的落界上圖工作,待資金下達後即可編製實施方案,實施監測作業。“加強中幼齡林森林可持續經營,提高中幼齡林森林質量是當前試點的最重要工作。我們將對試點小班的目標樹進行樣地監測,進行施工前、中、後係統監測,分析樹高、冠幅、胸徑、鬱閉度等數據,通過周期性提質增效,從而探索出森林可持續經營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