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微露,伴著鳥鳴,迎著朝霞,呼吸清新的空氣……在粵北地區首個國家森林城市梅州,越來越多人意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更是幸福靠山。
2023年是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開局之年。作為廣東省生態發展區、粵東粵西粵北重要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梅州市堅定不移走綠色高質量發展之路,推動形成全社會人人愛綠、積極植綠、自覺護綠的生動局麵,持續提升綠美梅州生態質量水平,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鋪好一片“青山”,不斷厚植梅州高質量發展的綠色根基,一幅綠起來、美起來、富起來的畫卷正在梅州大地徐徐展開。
植綠增綠 優化林分林相成為發力點
春風拂綠,萬象更新。2月13日,全省各地聯動開展2023年全省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義務植樹活動,吹響了春季造林綠化的號角。在梅縣區水車鎮梅佘快線林分改造現場示範點,梅州市縣鎮村幹部、群眾代表擼起袖子,揮鍬鏟土,幹勁十足。新種下的樹苗迎風挺立,生機勃勃。
“這是我第3次參加植樹活動,每種下一棵樹就是種下一份希望。”梅縣區林業局幹部郭秋容擦了擦臉上的汗水興奮地說,義務植樹活動增強了大家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激發植樹造林的熱情。
當天,梅州全市共組織120場(次)義務植樹活動,超過1.5萬人參與,共種下約11萬棵樹苗。截至3月12日,梅州全市超過93萬人參加義務植樹活動,共種下約303萬棵樹苗。
綠起來才能美起來,“植綠增綠”是綠美梅州生態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在抓綠化的過程,優化林分林相成為發力點和落腳點。
何為林分林相優化?通俗理解就是通過科學規劃、搭配森林構成樹種,進一步優化提升森林外觀。
“這就要求我們在植樹造林時要更加注重科學的樹種搭配,通過多樹種科學組合營造出更優美的景觀,從而讓森林內部生態係統變得更加穩定。”梅州市林業局生態保護修複科科長楊堅告訴記者,以梅佘快線林分改造現場示範點為例,當地規劃選用開花、木材價值高的紅椎、閩楠等珍貴樹木和木荷等特色樹種,按照“帶狀皆伐撫育+營造多樹種混交林”“擇株采伐撫育+套種多樹種混交林”“砍小留大、砍劣留優、砍密留勻”的原則,對沿江、沿線鬆材線蟲病發生疫區純鬆林進行人工造林和補植套種。
“林分林相提升優化,能夠實現森林質量的精準提升和造林畝產值的大幅提高,有效解決樹種單一、景觀效果差、火險係數高、森林病蟲害風險大的問題。”楊堅說。
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是綠色。梅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是廣東省生態發展區、粵東粵西粵北重要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擁有74.54%的森林覆蓋率,森林資源家底可謂十足豐厚。
2019年,梅州榮獲“國家森林城市”稱號,成為粵北地區首個國家森林城市。截至目前,全市共創建了7個“全國綠化模範縣”(單位)、7個“省林業生態縣”、5個省級森林小鎮。2022年,梅州城區環境空氣質量達標率(AQI)為99.2%,排名全省第一。
如何厚植綠色家底,創造優質的生態和美麗的環境?梅州市林業局局長熊鋒鬆表示,2023年梅州將深入推進綠美梅州生態建設,確保完成總任務60多萬畝的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其中含林分優化提升約27萬畝、新造林撫育約12萬畝、森林撫育25萬畝;建設森林縣城1個、森林城鎮2個、森林鄉村和綠美古樹(紅色)鄉村13個;繼續加強對現有4646株古樹名木的保護力度,落實管護責任。
守綠護綠 保護森林資源 加強災害防控
“阿叔阿婆,咱們的生態環境變美了,高興的同時也要懂得保護,不能亂丟煙頭,不能破壞綠化,每個人都有責任。”2月底,一場100多人參加的徒步宣傳活動在大埔縣舉辦。梅州市林業局、梅州快樂健行、大埔縣森林防滅火指揮部、大埔縣應急管理局、大埔縣林業局的工作人員組成誌願隊,身穿橙色馬甲,手拿防火宣傳單,徒步行走在高陂鎮、洲瑞鎮的鎮村和林業企業,發放了3000多份宣傳資料。
沿途,誌願者們積極向村民講解森林防火相關常識,增強村民森林防火意識。
梅州市作為森林資源大市,森林防火工作點多麵廣、任務艱巨。尤其是近期當地天氣晴朗幹燥,持續多日無雨,空氣濕度低,火險等級長時間為紅色。且目前大部分農村地區逐步進入春耕時節,天氣晴朗適合登山活動,進入林區遊玩、農事作業的人員大幅增加,森林防火形勢日趨複雜嚴峻。
嚴防森林火災、保護森林資源安全是推進綠美梅州生態建設的重中之重。“我們采取多種方式進行宣傳,多點防範布控,強化網格管理,確保森林防火巡查管控全天候、無盲區,確保火災隱患早發現、早解決。”梅州市林業局三級調研員張俊說,連日來當地加強督查巡查,狠抓火源管控;強化隱患排查,嚴打違規用火。
據其介紹,前不久梅州市森林防滅火指揮部印發《梅州市森林火險預警響應機製》,壓實市、縣、鎮、村到護林員的分片包幹和網格化管理製度,切實做好“山有人巡、路有人守、煙有人查、責有人擔”。各縣(市、區)也已全部發布禁火令,嚴格野外火源管控。
“我們還積極運用‘防火碼’加強進山人員的管理。同時,各地加強對林區70歲以上老人、未成年人、智力障礙者和聾啞人等特殊人群的管理,落實監護責任,防止特殊人群在林區、林緣玩火,消除火災隱患。”張俊提醒廣大群眾,護林防火人人有責,要時刻提高警惕,注意野外用火安全。
綠美梅州建設,方法需係統科學。近年來,梅州嚴厲打擊毀林開墾、非法侵占林地、亂砍濫伐林木、非法獵捕野生動物及擅自填埋、開墾濕地等違法犯罪行為,確保全市森林資源安全和林區秩序穩定。
另外,據梅州市林業局自然保護和國有林場管理科科長丘軍介紹,2022年梅州市印發《梅州市自然保護地規劃》,逐步構建“一脈一屏多核”的自然保護地發展格局,進一步提升梅州生態係統的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目前,全市共有自然保護地151個。
熊鋒鬆告訴記者,當地充分用好信息化手段,通過智慧林長、護林員網格化等移動巡護終端,加大對森林災害巡查頻率,多途徑廣泛開展宣傳教育,增強社會群防群治意識。穩步推進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構建嚴格保護、科學利用、精細管理、高效共享的自然保護地體係。
此外,梅州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林長+檢察長”與“林長+警長”工作機製。通過構建涉林案件信息共享、支持配合、聯動協作、強化宣傳等方麵的協作機製,實現行政執法與司法監督的有效銜接,凝聚公益保護共識,形成保護生態資源合力,增強涉林執法和司法的剛性和質效,為推動綠美梅州生態建設提供堅實的法治保障。
以綠生金 因地製宜發展綠美經濟
3月,在興寧市石馬鎮米渡村,連綿起伏的油茶林在春日暖陽的照耀下愈發蒼翠欲滴。趁著好天氣,62歲的村民何勝標帶上修剪工具,前往興寧市名峰現代農業有限公司(下稱“名峰現代農業”)的油茶基地。“現在正是整形修剪油茶樹的時候,隻有油茶樹通風和透光性好,油茶果的產量才能提高。”何勝標說。
另一邊,基地負責人劉名遠通過手機平台實時查看油茶樹生長狀態,手指輕輕一點便實現自動滴灌。
據劉名遠介紹,目前基地建立了物聯網+基地模式,部署智能蟲情測報燈、智能水肥一體機、山地果園軌道等設備,結合智慧油茶雲平台,能實時掌握油茶種植環境信息,遠程查看實時視頻圖像,並根據環境監測結果,遠程實時控製設備。
“依托物聯網前端感知係統采集信息數據,還能提取茶油供應鏈各環節追溯要素,為茶油產品貼上溯源標簽,實現茶油品質可控可溯。”劉名遠說,通過實施科學種植與綠色智能化管理,公司實現了茶果茶油產量品質雙提升。
油茶是生態和經濟型優良樹種,既保護了青山綠水,又造福了一方百姓。梅州全市油茶種植麵積約63萬畝,是省內主要的油茶產區,年產油茶籽近2.5萬噸,年產值約22億元。截至目前,名峰現代農業輻射帶動農戶1000多戶,戶均增收6000多元。
事實上,造林綠化與林業產業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綠美梅州不僅要讓生態變美,更要讓老百姓的生活更美。
如今,與小小的油茶果一樣,竹木、南藥等林下經濟產業正逐漸成為當地的富民產業。
在平遠縣,華清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取“黨員幹部+農戶”“支部+支部”的模式,大力發展梅片樹種植,擴大梅片樹的種植麵積,既提高了產量,又帶動當地村民致富。目前,全縣種植麵積已超過2萬畝。
“梅州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發展之路,以生態‘含綠量’提升發展‘含金量’。”梅州市林業局政策法規和科技產業科科長陳運財告訴記者,近年來,當地因地製宜發展油茶、竹木、南藥等特色產業。目前南藥種植麵積約13萬畝,產量達9.49萬噸,年產值約11.46億元,種植麵積較大的是梅片樹、靈芝、崗梅、紅豆杉等;竹子種植麵積約40萬畝,主要品種為毛竹,年產值約7億元。發展林下經濟利用林地總麵積238.42萬畝,產值55.29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當地6家林企獲評國家級林下經濟示範基地、39家林企獲評省級林下經濟示範基地、10家林企獲評國家級林業重點龍頭企業、110家林企獲評省級林業龍頭企業。
“此外,我們堅持促進林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森林旅遊、森林康養等新業態。”陳運財說,目前平遠縣獲評國家級森林康養基地,2個單位獲評省級森林康養基地,9個單位認定省級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平遠丹霞特色旅遊線路等11家旅遊線路被認定為省森林旅遊特色線路,蕉嶺縣長潭森態源等10家單位獲評森林旅遊新興品牌地。
■延伸
梅州已記錄
國家一級重點
保護動物14種
在大埔豐溪省級自然保護區,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廣東省省鳥白鷳撲著潔白的翅膀在林中漫步;在蕉嶺長潭省級自然保護區,極為罕見的中型猛禽林雕在山林上空翱翔……目前,梅州市有自然保護區49個,其中省級自然保護區7個,麵積6.14萬公頃。隨著自然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監測、科普宣教、生態修複和治理等工作有序推進,越來越多的珍稀瀕危重點保護物種出現在人們的視野。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地球生命共同體的血脈和根基,其中動植物資源是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其關係到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食物供給、健康狀況和環境安全。
梅州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處,氣候上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是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氣候區的過渡地帶,區域內水資源豐富,地形複雜多樣,獨特的地理位置,複雜的氣候類型,蘊藏著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
“開展梅州市野生動物資源本底調查,為保護生物多樣性、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重要基礎資料。”丘軍告訴記者,為此該局聯合廣東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等機構,於2021年6月至2022年8月進行梅州市野生陸生脊椎動物本底調查。
據介紹,綜合樣線調查和紅外監測數據,本次共調查到陸生脊椎動物4綱24目81科81種,有哺乳類6目13科20種、鳥類15目51科214種、爬行類2目11科29種、兩棲類1目6科18種。其中,含梅州市新記錄20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5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41種,廣東省重點保護動物30種。
綜合以前的研究成果,梅州市共記錄到陸生野生動物30目120科528種,有哺乳類8目20科64種、鳥類18目71科334種、爬行類2目21科91種、兩棲類2目8科39種;其中,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14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82種,廣東省重點保護動物68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