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成功創建粵北首個國家森林城市,森林覆蓋率74.48%,位居全省第一;全省首個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項目落地,林業產值預計比2019年增長28%……回望過去,梅州林業生態建設成績斐然。
綠色已融入梅州發展血脈,如今,全市由點到麵、由表及裏、由短及長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生態環境整體躍升、生態文化內涵不斷豐富、生態與發展理念不斷革新,逐漸走上“綠富美”的生態發展之路,用實際行動踐行“兩山論”。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展望未來,梅州市林業局將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安排,進一步厚植生態優勢,更好地建設、保護、利用梅州的森林資源,科學謀劃,傾力打造生態文明林業示範市,助推梅州高質量發展,以優異成績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由點到麵
森林進城公園下鄉,美美與共
坐落新城中央的劍英湖公園,湖鏡荷韻,美得讓人讚歎;濱水而建的芹洋半島濕地公園,水豐草美,令人流連忘返;依山傍水的清涼山郊野公園,集瀑布、楓雅亭、詩情驛道於一體,浸潤著多姿多彩的山水文化……
“以前散步得開車到幾公裏外的公園,特別麻煩。現在家門口就有馬鞍山公園,又有芹洋半島濕地公園。”說起梅州城區的公園建設,家住金燕大道附近的市民梁依依幸福感十足。
今日梅州,生態人文優勢明顯,持續多年的森林城市建設和國土綠化熱潮,為市民構建了生態宜居家園。
如今,梅州這顆鑲嵌在廣東省東北部的“綠寶石”,愈發令人矚目。森林覆蓋率能夠多年位居全省第一,得益於梅州堅持不懈的“綠滿梅州”大行動。
作為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廣東重要生態屏障,梅州厚植生態優勢,僅“十三五”期間,完成生態景觀林帶工程建設224.7公裏,改造提升生態景觀林帶430.25公裏;新建森林公園12個、濕地公園6個。2019年,梅州獲得國家森林城市這一“國字號”榮譽,便是對當地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最好肯定。
梅州曆來重視生態文明建設,自2015年6月啟動創森後,頒布實施了《梅州市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2016—2025)》,規劃要求以水係、路網綠化為鏈接,統籌推進城鄉綠化建設一體化,提升森林城市建設水平,構建綠色生態家園。同時,梅州還出台首部地方性森林防火法規,嚴格執行《梅州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等,進一步鞏固市級創森成果,擦亮國家森林城市品牌。
新一輪綠滿梅州行動再次開啟:以城鄉增綠為重點、以通道綠化為依托、以美麗鄉村為載體、以生態安全為目標,在城市建公園綠地,讓城在林中;在鄉村建森林村莊,讓公園下鄉。梅州從點到麵,真正做到城鄉美美與共。
據統計,2020年全市完成造林與生態修複41.1萬畝,森林撫育35萬畝,新建生態景觀林帶30公裏,完成鄉村綠化美化示範點建設77個,市民出門平均500米以內有公園休閑綠地。森林覆蓋率74.48%,位居全省第一。在廣東省森林資源保護和發展目標責任製考核中,梅州連續5年獲評優秀等次,現已初步構建成健康森林生態係統,為粵港澳大灣區、沿海經濟帶築牢生態的“粵北屏障”。
為進一步讓綠色在梅州大地延伸,鋪就美麗梅州濃鬱底色,目前,五華、梅縣、興寧、大埔、蕉嶺等地紛紛啟動國家森林縣城創建工作。一場關乎550萬梅州人民福祉、永續發展的綠色變革已然開啟征程。
可以預見,未來國家森林鄉村、廣東省森林小鎮、綠美古村將散布在梅州各地,一幅青山綠水、山河如畫的生態文明建設美好圖景將逐步鋪展,梅州人也將擁有更優質的生態綠色空間。
▷▶由表及裏
愛綠、護綠、植綠成自覺行動
“通過植樹活動,村民愛護環境保護生態的意識提高了,如今亂砍濫伐的現象減少,火燒山毀林的狀況也沒有再出現。”大埔縣茶陽鎮華祝村村民丘毓餘說,現在村民發自內心樂意回鄉看看,看到家鄉居住環境更好了,大家都很開心。
在華祝村的山溝溝裏,如今荒山披上了“新衣”,村裏周邊山林的樹木明顯茂密起來,山更綠水更清了。這是華祝村在外鄉賢返鄉種樹十餘年的成果。
“十幾年前,因為樹木能夠賣錢,有人鋌而走險盜伐倒賣樹木,導致村裏到處是荒坡。”在外村民丘毓餘說,為了給大家灌輸生態保護重要性的理念,村民商量後一致決定用行動來製止亂砍濫伐的現象。
自2010年以來,每年植樹節到清明節期間,華祝村同鄉會組織鄉親回鄉植樹造林,造綠的氛圍逐年提升,同時也改善了水土流失的現狀。現在,華祝村人延續這一傳統,用一把鋤頭堅守綠化家鄉的夢想。
“在鞏固梅州綠色成果上,要注重大地植綠,更要注重心中播綠,讓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在廣大市民心中落地生根。”梅州市林業局局長詹慶東說。不僅是華祝村在綠色蝶變,近年來,隨著梅州新一輪綠化行動的推進,愛綠、護綠、植綠已成為當地的良好社會風尚和市民的自覺行動。
117.98萬公頃森林、1504公頃濕地、1000多種野生植物、200多種野生動物……這是全省重要的生態寶庫和粵北生態屏障,也是梅州的生態家底。新發展階段,如何提升林業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實施係統性、全域性的保護是梅州迫切需要解決的命題。
為此,2019年,梅州大力推行林長製,平遠縣成為全省4個林長製試點縣(市、區)之一。現今,該縣構建起“縣、鎮、村”三級林長體係,446名林長上崗,通過各級林長牽頭負責,各部門齊抓共管,“山有人管、林有人護、責有人擔”的網格化管理格局初步實現。此舉不僅改變了以前森林發展保護由林業部門“單兵作戰”的被動局麵,還激發了群眾愛林護林的熱情。
有了平遠經驗的探索,今年,梅州計劃在全省率先全麵推行林長製工作,力爭到2021年8月底,全麵建成配套製度完備、運行機製順暢的四級林長製組織體係,建成以全麵推行林長製為總抓手的現代林業治理體係等,實現2035年建成高質量森林梅州和美麗梅州的目標。
“在推行林長製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群眾感受到了森林文化、理解森林文化,並且積極參與鞏固森林城市和生態文明建設。”梅州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說。
由表及裏,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已在梅州大地生根發芽。
▷▶由短及長
砍樹變種樹,打造“綠色銀行”
盛夏時節,亚博ap 市廣袤林區,可以深切感受到廣大林農對發展林業產業的期盼。
在平遠縣石正鎮馬山村的華清園種植基地,梅片樹漫山遍野,為大山披上綠裝。因煤炭資源豐富,石正鎮曾是有名的采礦大鎮,村民多以采礦為生,也導致當地土地裸露,礦坑遍布山頭。
從滿目瘡痍的礦坑變成鬱鬱蔥蔥的樹林,當地村民探索出了荒山耕綠造“富”的新路徑。目前,由梅片樹種植而延伸的產業鏈逐漸形成,填補了國內市場空白,其快速發展還引領山區群眾耕山致富,成為綠色經濟的一個亮點。
“40年前我下坑挖煤,40年後我上山種樹。”石正鎮馬山村村民、老煤礦工人淩育權感慨道,最早種下的6畝梅片樹今年能為他帶來收益1.2萬元。通過種植梅片樹,錢包變鼓了,空氣也清新了,生活更舒暢,為了這眼前的綠色,他還想繼續種樹20年。
梅州良好的生態環境,正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從砍樹到種樹,當地群眾也摒棄短期經濟效益,著眼長遠發展,共享綠色經濟帶來的福祉。
為了擴大生態經濟效益,近年來,梅州積極謀劃,目前打造了首個落地廣東的國家儲備林項目。項目規劃建設約200萬畝,其中集約人工造林15萬畝,現有林改造127萬畝,中幼林撫育58萬畝,培育目標分為速生豐產型、大徑級用材型和珍貴樹種。
“推動國家儲備林建設項目,將為梅州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帶來雙贏的局麵。”梅州市林業局國家儲備林辦公室負責人鍾奕靈說,通過國儲林項目,梅州探索從一產的樹木種植和改造,延伸到二產的木竹材精深加工,以及三產的森林旅遊,深挖森林富礦,建立一條完整的森林產業鏈條,把國儲林項目打造為梅州“綠色銀行”。
除了國儲林項目,梅州還指引當地群眾挖掘全市1770多萬畝森林所蘊藏的巨大財富,讓“兩山”理論落地生根。越來越多群眾向山進軍、耕山致富,邁入“不砍樹也能致富”道路。
為走出一條“林業增效、林農增收、生態增優”的梅州之路,目前梅州積極探索以林下種植、養殖、林產品深加工和森林景觀利用三產融合發展的林下經濟發展模式,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突出抓一批龍頭企業和示範基地建設。
2020年,梅州新增了19家省級林業龍頭企業、1個國家森林康養基地、2個省級森林康養基地、4個省級林下經濟示範基地、5家省林業專業合作社示範社和2家省示範家庭林場。同時,建設了一批融地域特色和體驗功能為一體的農業觀光園、生態采摘園、休閑垂釣園等鄉村旅遊特色景點,產業的發展有效地帶動地方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興林富民,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