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的主題是“嗬護自然,人人有責”。“十三五”時期,廣東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顯著,野生動植物繁育取得重大突破,全省共查處各類涉林案件2.7萬起,處理違法犯罪人員2.7萬人。2021年,廣東省將繼續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製定出台《廣東省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條例》配套措施,實施穿山甲、鱷蜥等一批重點物種保護工程。
廣東省是全國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省份之一,根據第一次國家野生動植物資源調查結果,廣東省共有陸生脊椎野生動物774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188種,省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76種,國家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584種,引進馴養繁殖的野生動物近150種。廣東有維管束植物7700多種,隸屬於2051屬,289科,其中野生植物有6135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的有55種(包括國家一級7種,國家二級48種),引進人工栽培的各種植物近4000種。
“十三五”時期,我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顯著,廣州長隆、深圳蘭科中心等在野生動植物繁育方麵取得重大突破,多個地市觀測到黑臉琵鷺、勺嘴鷸、中華穿山甲等珍稀瀕危物種。2019年12月,廣東曆史首次觀測記錄9隻白鶴飛抵江門;2019-2020年,我省至少在深圳、惠州、肇慶、韶關、河源、潮州等六個地市的野外監測拍攝到近8-10隻中華穿山甲活動的影像;2020年,廣東湛江發現28隻全球極度瀕危鳥類勺嘴鷸,廣東省首次記錄到野生鴛鴦繁殖,珠海市記錄黑臉琵鷺多達106隻,近30年來廣東首次有青頭潛鴨的記錄。特別是在珍稀瀕危物種就地、遷地保護方麵,廣東省建立了國家林草局穿山甲保護研究中心,完善了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點建設,廣東首個珍稀瀕危植物保育基地——南嶺基地也啟動建設。十四五期間,廣東將依靠“一中心三基地”的平台建設及保育能力提升,完成種質資源的收集與保存、68個珍稀特有及重要南藥野生植物的重點調查、30個珍稀特有種的批量種苗培育和種群複壯、3-5個珍稀特有種的保育學研究和推廣示範。
5年來,我省始終保持打擊破壞森林資源違法犯罪行為的高壓態勢,建立省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部門間聯席會議製度。通過開展“昆侖2020”“颶風2020”等專項行動,全省共查處各類涉林案件2.7萬起,處理違法犯罪人員2.7萬人。堅決落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決策部署,率先把全麵禁止食用陸生野生動物寫入地方性法規,率先出台禁食陸生野生動物後續處置工作指導意見,100%完成處置任務,涉及養殖戶共5449戶,處置動物4714萬條/隻,落實補償資金10.2億元。組織開展“護飛行動”等各式愛鳥護鳥宣傳活動,在社會宣傳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全麵加強野生動物保護。
2021年,廣東將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鞏固禁食野生動物後續工作成果,製定出台《廣東省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條例》配套措施,組織製定陸生野生動物致害補償、標識管理等製度規範和《廣東省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名錄》,進一步提高野生動植物管理製度化、規範化水平,嚴厲打擊野生動物非法交易和濫食野生動物行為。同時,廣東將重點推進穿山甲、鱷蜥等重點物種保護工程,穩步推進國家林草局穿山甲保護研究中心建設,繼續推進珍稀瀕危植物保育“一中心三基地”項目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