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環繞,綠水潺流,優良的生態環境是梅州的亮麗名片。近年來,隨著“創森”工作和“兩美”行動的推進等,梅州的生態環境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天更藍了,水更綠了,土更淨了。目前,梅州市森林覆蓋率為74.35%,位居全省前列。2020年1-8月份,梅州市空氣質量優良率為97.9%,近年來梅州縣級以上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為100%。
梅州市森林覆蓋率位居全省前列
亚博ap 大地,碧水如“玉帶”般纏繞著青山,森林進城,公園下鄉,森林美景與城市相映襯。城區主幹道綠樹成蔭,公園內鳥語花香,城鄉生態環境優良,城市更宜居,市民更幸福。事實上,在改革開放之初,梅州全市荒山麵積達970萬畝,比當時林地麵積多出100多萬畝。1985年,全市森林覆蓋率為36.1%。隨著“十年綠化”工程、兩輪“綠滿梅州”大行動、“創森”工作、“兩美”行動等的開展,梅州境內荒山披上了新綠,城鄉增綠,生態環境不斷優化。進行碳彙造林,加強資源監管,開展“綠衛”專項行動,打擊破壞森林資源違法行為……經過不懈努力,全市森林覆蓋率逐步提高。據統計,自梅州市開展“創森”工作至2019年底,全市累計完成綠化造林3.831萬公頃,森林撫育20.962公頃,建成省立綠道818.2公裏。全市新建城市公園18處,擴建公園7處,新增(含改擴建)公園麵積858.6公頃,新建森林公園37處,總麵積4048.7公頃。全市建成區人均公園綠地麵積19.95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1.89%,市民出門平均500米就有公園休閑綠地。目前,梅州市森林覆蓋率為74.35%,位居全省前列。
位於梅縣區雁洋、丙村兩鎮交界的稱子岃山場是梅州市實現“綠色逆襲”的一個縮影。早年受化工廠的酸性汙染,稱子岃山場及其周邊土壤酸化,長期荒山禿頂,岩石裸露。梅州市委、市政府於2013年關閉該工廠,2014年起梅州市在該工廠周邊區域因地製宜科學造林,種上了抗汙染力強、適應性高的荷木、黑木相思、楓香、香樟、紅椎等,並多次施肥撫育。據統計,該造林工程共投入資金約1500萬元,造林麵積3549畝。目前,該處鬱閉成林,樹木長勢良好。
建生態景觀廊道提升城市形象
俯瞰梅汕高鐵梅縣區段,沿線綠樹滿山,鬱鬱蔥蔥。據了解,梅汕高鐵景觀林帶選擇種植紅椎、黑木相思等優良闊葉常綠鄉土樹種為主,與花色樹種銀葉金合歡相映襯,打造綠意盎然、季相變化富有特色的森林群落,實現一帶一景。目前梅汕高鐵梅縣區段沿線景觀林帶建設工程已完成造林麵積1748畝。
建設生態景觀廊道,可進一步優化沿路綠化、美化效果,提升城市形象。近年來,梅州市以通道綠化為依托,堅持“綠隨路建”,加強對市、縣兩級入城口、公路、鐵路等兩側宜林地的綠化建設,打造成“常年見綠,四季出彩,月月有花”的生態景觀廊道。2019年梅州市新建生態景觀林帶52.3公裏,提升60公裏,道路林木綠化率達96.56%。今年梅州市規劃建設4條共35公裏生態景觀廊道,即梅江區百歲山梅花長廊、梅汕高鐵梅縣南口至佘江段、梅龍高速大埔三河至茶陽段和梅河高速五華縣岐嶺段。目前,上述生態景觀廊道的種植任務已全部完成。
在為梅州增綠的同時,梅州市也大力開展中小河流治理,美化綠化河道,進行碧道建設,以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為重點,切實抓好水環境保護,確保水環境良好、飲用水源地水質安全。近年來,梅州市縣級以上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為100%,國、省考斷麵水質達標率、優良率均為100%。此外,梅州市還致力於打贏藍天保衛戰。通過積極開展VOCS銷號整治和減排工作,進行用車大戶入戶檢查,實施加油站油氣回收專項檢查,加強工地和道路揚塵汙染治理,強化汙染天氣應急應對等,不斷鞏固提高環境空氣質量。2020年1-8月份,梅州市空氣質量優良率為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