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麵:
    字體:
    對比度:
梅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梅州市林業局 新聞動態 厚植生態優勢 壯大林下經濟——梅州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當前位置:首頁 > 政務公開 > 政府機構 > 市林業局 > 新聞動態
厚植生態優勢 壯大林下經濟——梅州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來源:中新網   時間:2019-09-20 10:37:21   瀏覽:-
字號:

立足生態發展區定位,梅州如何更好地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綠色發展之路,當好綠色發展引領者,推動經濟“換道超車”?

城鄉要綠起來,老百姓更要富起來!這是梅州市鏗鏘有力的回答。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正是在這一理念的引領下,地處粵東北山區的梅州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契機,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引導林農耕山致富,實現林業綜合效益的提高,從而推動經濟實現綠色崛起。如今,梅州越來越有“麵子”,也越來越有“裏子”。

綠水青山快速向金山銀山轉換

日前,記者來到有著“世界長壽鄉”美譽的蕉嶺縣,在該縣的廣東桂嶺蜂業科技股份公司養蜂基地看到,一個個蜂箱擺放在樹林,養蜂人逐一打開蜂箱檢查。據了解,該公司目前建有中華蜜蜂飼養基地33個,建成3條年加工蜂產品達1500噸的生產線。

作為梅州5個國家級林下經濟示範基地之一,該公司是帶動梅州市精致高效林業發展的省級林業龍頭企業,在綠色產業發展中起到了示範引領作用,有效帶動廣大林農特別是貧困戶積極發展林下經濟,實現脫貧致富。“在不消耗資源的獨特產業優勢上發展養蜂產業。通過‘公司+專家+基地+合作社+協會+蜂農’的運營模式,發展合作社社員500多人。”該公司董事長賴秋萍表示,桂嶺蜂蜜已經成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銷往珠三角以及港澳地區,乃至上海、汕頭等地,2018年產值達到3000萬元。

近年來,梅州蕉嶺縣大力發展養蜂產業。圖為廣東桂嶺蜂業科技股份公司養蜂基地蜂農在檢查蜂箱。中新社記者 陳驥旻 攝

蜂蜜產業已經成為蕉嶺縣具有當地特色的林下經濟發展模式之一,如今“甜蜜事業”發展得紅紅火火。正是由於梅州蕉嶺縣森林覆蓋率高達79.4%,豐富的森林資源提供了充足的蜜源植物。據蕉嶺縣創森辦工程師丘政興介紹,烏桕、鴨腳木等蜜源植物遍布蕉嶺縣域,是天然的大型蜜庫。蕉嶺縣被農業農村部列為廣東唯一的中華蜜蜂(華南型)保護區。

據了解,蕉嶺縣林業部門通過培育龍頭、示範引導、強化服務等措施,推動養蜂產業發展。2018年底,蕉嶺養蜂規模已發展到7萬群左右,蜂農2800戶,蜂蜜產量3000噸,產值1.5億元。下一步,蕉嶺要推動蜂蜜的深加工,計劃發展以長壽文化、蜜蜂文化為主題的生態旅遊。

以中藥材產業為代表的林下經濟是梅州的特色產業之一。“八山一水一分田”是梅州的資源稟賦,連綿不絕的山地為南藥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走進梅縣區南口鎮群達村的山林,大大小小的樹枝都綁上了緞帶,緞帶纏綁中一種綠色草本植物正依附樹皮生長。“這是在仿野生狀態下種植的鐵皮石斛,目前公司種植的鐵皮石斛達500畝,已打造了從生產到終端的產業鏈。”廣東興源農林有限公司經理陳佛傳介紹,目前有100多位當地村民在基地裏就業;同時,充分利用林下優勢發展金線蓮、黃花倒水蓮等種植,每畝林地利潤可達20000元以上。

蕉嶺的蜂蜜產業、梅縣的中藥材僅僅是梅州發展林下經濟崛起的一個縮影。走訪梅州各地,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尤其是在創森行動的助力下,一隻蜜蜂、一片茶葉、一棵石斛再到一個柚子、一株油茶,梅州各類林下產業正迸發出巨大商機。綠水青山正快速在向金山銀山轉換。

林下經濟規模化、多元化、精細化發展

梅州不少地方的林下特色產業形成了規模化發展,建立起現代化產業園。

在梅州五華縣南部茶葉重鎮棉洋鎮,茶農們在茶園開展管護作業。他們身後綿延鋪展開來的茶田,是奔康致富的“錢袋子”。五華種茶、製茶曆史悠久,“鳥舌茶”“單樅茶”“園唇茶”“梅粘茶”等當地茶久負盛名。據五華縣農業農村部門數據顯示,2016年該縣茶葉種植麵積2.74萬畝;2018年,茶葉種植麵積達到4.36萬畝,連片種植百畝以上的茶葉基地有66個,連片種植千畝以上的茶葉基地有10個。

不久前,五華縣茶葉產業園就入選2019年廣東省第一批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該產業園將以雙華、龍村、棉洋3個鎮為核心建設區,輻射帶動華城、長布、周江、郭田、河東等5個鎮茶葉產業優化升級。同時,推動建設成為“生產+加工+科技+品牌+文旅”的茶葉產業園。

經過幾年努力,梅州市林下經濟經營麵積及總產值不斷提高,林下經濟模式更加多樣,產品更加豐富。林下種養殖和采集加工品種向技術密集型精深加工方向發展,森林旅遊景觀以大型綜合開發的旅遊項目為主,林下經濟經營模式逐漸向著複合式、精細化方向轉變。

2019年6月28日,國際自然醫學會在北京正式授予梅州市大埔縣“世界長壽鄉”、“人類宜居的理想之城”稱號。大埔縣緊緊抓住這一優勢,結合中醫康養,努力打造康養福地。大埔縣中醫健康養生產業示範基地建設是以“醫”為基礎、以“養”為核心,集“醫、藥、養、療、管”為一體、聯動發展的健康產業。項目規劃1萬畝,計劃引進外資,總投資約20億元。

大埔縣政府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要以梅州創建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試驗區和建設中藥材基地為契機,製訂大健康產業發展規劃,把大埔農品、山品、硒品、小吃和生態養生、中醫康養整合起來,打造大健康產業發展示範區和健康養生最佳目的地。

憑借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梅江清涼山茶樹在高山雲霧的滋養下孕育出了品質優良的茶葉。據統計,清涼山茶目前種植麵積約2.5萬畝,產量1200噸,產值可達4.8億元。每逢周末或節假日,城北鎮占地麵積約50平方公裏的現代農業觀光區,迎來各地的遊客前來休閑觀光。櫻花觀賞園、花卉基地、水庫生態休閑園、玉水古村風情園等特色園區的打造,帶動了當地的人氣,也促進農旅產業的發展。

經過多年的發展,梅州柚從零散種植發展到現在的“金柚之鄉”“蜜柚之鄉”,種植麵積已達50萬畝,產量占廣東省柚果產量的90%。通訊員 供圖

“發展生態有機綠色產品,爭取獲得更多國家森林生態標誌產品認證;要科學編製林下經濟發展規劃,把林業產業與南藥種植、園林花卉產業發展、森林康養旅遊等產業緊密結合起來,努力探索生態產業化的發展路徑,實現林業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並重、美麗與發展共贏。”今年3月份,梅州市舉辦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百日攻堅暨林業工作會議,進一步指明了梅州市下一步林業產業發展路徑。

梅州市林業部門表示,未來該市將利用林下地域發展林下種殖養殖,為粵港澳大灣區提供優良食品、食材。利用廣闊的山地,推廣南藥種植,為中醫藥產業發展提供豐富的原材料。同時,加強生態旅遊發展,強力打造森林康養基地,對旅遊路段沿線、南粵古驛道進行綠化、美化,加強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和自然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多元生態旅遊體係。

力爭2020年林下經濟年產值超50億元

對此,梅州市委書記陳敏強調,梅州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嚴守生態功能保障基線、環境質量安全底線、自然資源利用上線“三大紅線”,發展綠色產業,厚植生態優勢,促進城鄉可持續發展。立足粵北生態發展區的功能定位,提高環保準入門檻,優化產業布局,著力構建“5311”綠色產業體係(即推動煙草、電力、建材、電子信息、機電製造5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發展文旅、體育、互聯網3個新興產業,打造大健康產業,壯大特色現代農業),推動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實現產城融合發展。

“通過′創森′工作,加強生態環境修複,鞏固生態優勢,加快培育綠色健康產業發展,全力打好碧水、藍天、淨土三大保衛戰,在高水平保護中實現高質量發展。”梅州市林業局局長詹慶東如是說。近年來,梅州市堅持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並舉,既要產業生態化,也要生態產業化。通過深化林權改革、搭建林權流轉平台、培育林業合作社和實施“三個一百”工程,激活林業資源要素市場,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引導林農致富,實現林業綜合效益的提高。

近年來,在梅州林業部門的鼓勵和引導下,當地生態公益林經營者積極開展林果、林藥、林蜂、林菌等非木質林下經濟產業,提高生態公益林綜合利用效益,大力發展鐵皮石斛、金線蓮、紅豆杉等林下種植,突出抓好一批油茶、梅片樹、竹木、用材林、珍貴樹種等示範基地建設。

詹慶東告訴記者,梅州“創森”期間,完成新增林下經濟麵積8022公頃,新建和更新改造經濟林基地5747公頃,用材林基地4213公頃,超額完成規劃任務。目前該市現有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6家,省級68家;國家林下經濟示範基地5個、省級27個,2018年林業產業產值達141.66億元。

《梅州市完善集體林權製度實施方案》指出,力爭到2020年,全市林下經濟發展麵積達400萬畝,林下經濟年綜合產值達50億元以上;建成國家級、省級林下經濟示範基地30個,省級林下經濟扶貧示範縣8個以上。

記者 程景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