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科協聯〔2025〕16號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麵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科學普及的重要論述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以及《廣東省科學技術普及條例》《廣東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等文件精神,推動創作更多原創科普精品,進一步繁榮我省科普創作,營造良好的科普文化氛圍,助力提升全民科學素質。
省科協聯合有關單位定於2025年9月至12月,舉辦第十九屆廣東省科普作品創作大賽。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教育廳、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廣東省林業局、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廣東省科學院。
承辦單位:廣東科技報社、廣東省醫師協會。
二、大賽主題
卓“粵”力量,科普向新。
三、參賽對象
麵向全省科技工作者、師生(含港澳籍),按年齡、職業等分為以下3個組別,可個人參賽,也可組隊參賽(人數不超過5人)。
專業組:科研院所、科普基地、高校、醫療機構、科技館、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科技企業等單位的科技工作者(含教師)。
高校組:各大高校的在校學生(含高職、大專、本科、研究生等)。
中小學組:所有在校的中小學生(含中職,18周歲以下)。
四、作品類型
根據科普作品形式分為以下3個類型(作品要求,見附件3)。
(一)短視頻類:脫口秀短視頻、MV、實驗片、動畫、紀錄片、劇情片等。
(二)平麵藝術類:手繪、長漫、圖集等。
(三)文學類:科普文章、科普故事、科普劇本、創意脫口秀文本等。
五、賽項設置
本屆大賽根據不同的科學領域及傳播方式,分設三個賽項。
(一)卓“粵”科技力量創作賽
圍繞以下三個關鍵詞,結合時事熱點開展相關的科普內容創作。
關鍵詞一:前沿科技。圍繞廣東省航空航天、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新材料、電子信息、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科技發展成果,展示多彩的科技生活。
關鍵詞二:助力“百千萬工程”。展示廣東省地方特色產業、種業發展的成果與創新,科技“新農人”分享富民強縣興村的經驗等。
關鍵詞三:美麗廣東建設。展現廣東省在生態、環保方麵的工作成果,可圍繞家鄉變化闡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
(二)“健康中國”行動賽
為提高全民健康素養水平,迎接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可圍繞健康的方方麵麵,如食品營養、體重管理、近視防控、心理健康、心腦血管疾病防治、癌症防治、傳染病防控、中醫藥科普、安全與急救,以及運動方法、科學防護等。
(三)全民科普向新接力賽
限短視頻作品,內容可參考賽項一、二相關內容,參與此賽項的作品不可參與其他賽項。需在限定時間發布於個人微信視頻號、抖音、微博任一平台,發布時必須帶上話題#全民科普向新接力#,@廣東科普、@廣東科技報,並在大賽平台上傳報名表、傳播截圖才視為參賽成功。
注:作品需為原創,涉及AI工具創作素材需注明。
六、激勵設置
依據賽項對科普作品及參賽集體,予以成果展示。具體如下。
(一)科普作品成果
卓“粵”科技力量創作賽、“健康中國”行動賽賽項征集的作品,按作品類型、組別展示若幹份“卓越作品”“優秀作品”“潛力作品”,並入選廣東省優質科普資源庫。
(二)科普傳播成果
全民科普向新接力賽的作品依據專家評審其內容的科學性、創意性,以及結合傳播效果(播放、點讚、評論),公布展示100份“科普聲量入選作品”。
(三)組織工作成效
根據各單位選送作品數量、作品成果等情況展示優秀組織案例50個,優先納入共建廣東科技報社“科學傳播融媒工作站”體係,共享科普資源,共同舉辦科普活動、研學活動等。
七、賽程安排
本屆大賽分籌備啟動、作品征集、大賽評選、展覽應用等環節,將依托廣東科技報社官方網站(以下簡稱“粵科網”)開展有關工作。
(一)籌備啟動(2025年9月)
為整體提高全民科普創作的水平,以及高質量推進大賽的舉辦,本屆賽事在“廣東科普”“廣東科技報”及報名頁麵上開設“科學靈感庫”專欄,為創作者提供選題與素材。
(二)作品征集(2025年9月—10月)
印發大賽通知,在“廣東科普”“廣東科技報”微信公眾號、視頻號、抖音號等媒體發布大賽信息,發動公眾尤其是在校師生、科技工作者踴躍參賽;開設“科學靈感庫”專欄;由組委會協助開展選拔賽,選送優秀作品參加省賽。
(三)大賽評選(2025年11月)
按賽項、作品類型、分組情況等,通過符合性審核後,組織各領域專家分組進行評審。評審結果將在省科協、廣東科技報社官方網站公示公布。
(四)展覽應用(2025年11月—12月)
優秀作品在指定平台進行數字化傳播,同時開設線下公開展覽等。
八、有關組織工作要求
(一)成立組委會
為做好賽事的組織保障工作,確保大賽的順利舉辦,經研究,本屆大賽組委會,由主辦單位統籌、協調和組織。如因工作需要,以組委會名義印發的文件由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代章。
(二)組織要求
1.各地級以上市科協要牽頭會同當地宣傳、教育、科技、衛生健康、生態環境、林業主管部門、科研院所等,共同推動地市賽的組織和實施,製定組織方案。加強領導,明確專人負責,積極組織動員本地大中小學校、科技工作者和社會公眾踴躍參加大賽,組委會將在指定平台公開學習資源,自行組織學習。
2.各有意向參賽的單位按要求做好科普作品的選拔推薦工作,推薦作品總份數不限,若是同一位(組)參賽者則作品不得超過3份,一份作品對應一份報名表,建議組織單位填寫參賽報名彙總表(附件2),並提供轉發通知鏈接等組織工作的材料,作為科普成果的評選依據。
3.大賽不收取任何報名費、參賽費。請於10月31日前在“粵科網”(https://www.gdkjb.com/)上傳報名材料與作品。關於獲獎名單公示、複核審查等信息均通過粵科網、新媒體平台發布。關注“廣東科普”(微信號:guangdongkepu)“廣東科技報”(微信號:gdkjbwx)了解大賽最新動態以及賽事解讀。
大賽官方發布平台 賽事微信交流
(三)評選要求
大賽遵循“公開、公平、公正、擇優”的原則,建立嚴格的篩選程序及公開透明的選拔機製,圍繞主題貼合度、作品質量等方麵進行評選。
(四)宣傳要求
打造“大賽+”係列宣傳矩陣,包括但不限於微信公眾號、視頻號、抖音等,充分調動各方資源對大賽及相關動態進行融媒體宣傳,多措並舉在相關的報紙、網站開設作品展示專欄。
(五)聯係方式
1.廣東科技報社
聯係人:李健、張文鑫
聯係電話:13433905234、13326440063
地址:廣州市越秀中路125號大院
2.廣東省科協科普部
聯係人:張奕凱
聯係電話:020-83548705
附件:1.第十九屆廣東省科普作品創作大賽報名表
2.第十九屆廣東省科普作品創作大賽組織報送表
3.參賽作品要求
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 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
廣東省教育廳 廣東省科學技術廳
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 廣東省生態環境廳
廣東省林業局 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
廣東省科學院
2025年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