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平遠至福建武平高速公路(簡稱“平武高速”)是廣東省和梅州市綜合交通運輸體係“十四五”發展規劃高速公路重大建設項目中出省通道之一。根據選線唯一性論證,該工程不可避免地穿越了梅州平遠五指石市級自然保護區,根據《亚搏app下载安装 關於印發廣東省自然保護區建立和調整管理規定的通知》(粵府函〔2023〕60號)的規定,現將梅州平遠至福建武平高速公路穿越梅州平遠五指石市級自然保護區的選線唯一性論證與生態影響評價報告進行公示,征詢公眾對該建設項目的意見。
一、項目名稱
梅州平遠至福建武平高速公路
二、建設單位
建設單位:廣東省政府還貸高速公路管理中心
單位地址:廣州市越秀區白雲路27號
聯係人:陳工
聯係電話:13902594285
三、項目概況
本項目位於廣東省梅州市平遠縣,起點位於平遠縣大柘鎮西北側徑門口,設置樞紐互通對接已建成通車的濟廣高速公路,路線往北依次經過大柘鎮北部、東石鎮、上舉鎮,終點位於平遠縣差幹鎮湍溪村(粵閩界),與福建省規劃建設的G1535潮州至南昌高速公路武平閩粵界至長汀館前段相接。推薦方案主線路線全長42.657km,采用設計速度100公裏/小時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技術標準建設,全線共設橋梁37座,隧道2座,橋隧比40.01%。全線共設互通式立交5處,服務區1處,管理中心1處,養護工區1處,收費站4處,估算總金額64.5727億元。
四、工程選址/線唯一性論證主要內容
基於盡可能地避讓保護區、並減少工程對保護區的占用、降低生態影響的角度,綜合考慮選線選址的主要影響因素,本項目研究了盡量少占自然保護地的F線方案、繞避自然保護地的E線方案和穿越自然保護地的K線方案。F線以橋隧方式穿越自然保護地,對保護地影響最小,但無法設置落地互通立交,無法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與地方城鎮總體規劃不符。E線雖繞避自然保護地,但侵占林地麵積多,遠離城鎮,不利於帶動區域經濟發展,且無法與福建方項目起點相接,涉及福建方項目改線,協調難度大。K線串聯粵閩兩省相鄰景區,符合兩地路網規劃,地方支持,且在工程規模、能源消耗方麵具有優勢,因此推薦采用K線方案,推薦的線位合理且唯一。
《梅州平遠至福建武平高速公路工程穿越五指石市級自然保護區、鬆溪河縣級森林公園選址唯一性論證報告》已於2024年3月29日通過了專家評審,廣東省交通運輸廳於2024年5月17日對該報告出具了唯一性審查同意意見(粵交規劃字〔2024〕231號)。
五、生態影響評價主要內容
根據項目所在地區的自然和社會環境特征,采取相應的工程防護措施,減少工程建設對周邊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汙染,確保工程周邊景觀不受破壞,水質不受汙染,動、植物得到有效保護。保護工程影響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野生動物的棲息地,保護水土資源,減輕和避免生態環境及資源的影響,維護範圍內生態係統的完整性和穩定性,將不利影響減少到最低限度。生態環境保護是人類為解決現實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係,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保護人類的生存和健康。
(一)施工期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施工期間的影響主要有:施工揚塵、施工振動、施工機械噪聲、施工廢物廢水以及由於開挖、占用土地等造成的水土流失對周圍環境的影響等。對施工期間的環境汙染,主要采取措施從以下幾個方麵進行防治:
(1)防治噪音汙染
合理安排施工,選擇優良設備,盡可能減少機械作業過程中產生的機械噪音,加強對施工噪聲的控製。采用噪聲水平較低的施工機械、設備,並采取防護措施,將噪音降到最低限度。根據施工現場情況,如有必要加設隔聲屏障,使用隔聲材料或結構來阻擋噪聲傳播。施工機械及運輸車輛,采取禁(限)鳴措施,減少噪聲汙染。路基路段在土石方開挖路段不采用爆破施工的方式,而是采用機械鑿岩等方式來降低施工噪音,減小對自然保護區內動物作息及周邊居民生活的影響。
(2)防治空氣汙染
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汙染防治法》;選擇揚塵低的施工方案,減少粉塵對環境的汙染;施工作業產生的灰塵,在場的作業人員配備必要專用勞保用品;對所使用的道路經常進行灑水以使灰塵公害減少至最小程度;儲存鬆散和易飛揚的材料,應放置在下風處。水泥等易於引起粉塵的細料或散料予以遮蓋,材料運輸時用帆布、蓋套及類似物品遮蓋,減少揚塵。加強施工便道維修,施工便道保持暢通整潔,經常灑水,保持濕潤,減少揚塵。
(3)廢土廢料處理
根據施工現場,在保護區範圍外設置廢料場臨時堆放施工中產生的大量廢料和生活垃圾,或按設計圖紙或選定的地點集中堆放,同時與當地環保部門聯係清運車並及時處理,運至業主和地方環保部門都同意的地點棄置;當廢料無法及時運走時,應采用加以掩蓋等臨時措施,防止擴散,造成汙染;有毒廢料,應報請業主和當地環保部門批準,棄置於永久性廢物堆放地點,並加以密封,以策安全。
(4)防治水土流失和水汙染
做好施工期防水、排水工作,施工廢水、生活汙水將集中進行處理。
1.路基路段
路基路段對於填方路基放坡較遠的路段,擬采用支擋工程進行收坡處理,減小對自然保護區麵積的占用。本項目K40+770~K40+875左側路段設置路肩擋土牆進行收坡,長度105m;減少土石方數量的開挖,盡量移挖作填,降低棄方數量。本項目穿越自然保護區路段挖方約27.5萬方,填方約42.0萬方,所有挖方均在路段內消耗完畢,不設置棄土場。
2.橋梁路段
鬆溪河大橋主橋采用對稱懸臂掛籃澆築施工,混凝土運輸泵送均在公路用地紅線範圍內進行,工程建設活動不對紅線範圍外自然保護區產生實質性影響,下部結構空心墩采用滑模方案澆築混凝土實現快速施工,針對斜陡坡地形盡可能減少放坡開挖通過工程措施加固處理,最大程度降低工程建設自然地形地貌的改變,同時降低對自然保護區動植物及周圍沿線居民身邊生活的實質性影響。橋梁下部結構樁基施工通過采用泥漿箱等臨時施工設施控製樁基孔鑽進過程中泥漿外溢對自然保護區環境造成的影響,樁基鑽進施工組織可結合總工期和資源供給能力,采用流水施工或平行施工組織方案加快施工進度,縮短施工工期,減少自然保護區範圍內工程施工的持續性影響。為控製運營期橋麵彙水直接排放對自然保護區天然水係及地下水的汙染風險,橋梁段選擇整聯集中排水方案,並通過橋下設置排水溝將橋麵彙水引排至集中設置的油水分離池、雨水沉澱池,經處理後方可排入附近水係。橋梁上部結構基於設計線形與地形地貌的關係選擇40mT梁減少設計梁片數,梁片通過沿線路網規劃運輸到橋址處,下部結構采用技術成熟、施工效率較高的樁柱式結構,盡量加快施工進度,減少對自然保護區範圍影響。
(5)保護周邊生態環境
施工過程中,不得隨意亂占空地、林地,保護現場自然資源。從施工平麵布置用地,臨時設施建設用地及場地選擇等方麵全麵加以控製。
(6)優化施工方案
堅持“在保護中施工,在施工中保護”的原則,減少工程建設臨時占地,減少地表擾動麵積;加強施工過程管理,製定對生態係統、風景資源影響最小的施工方案,減少施工期對保護區的生態環境、風景資源的破壞。
(7)施工期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
在施工前,應對施工人員進行野生動植物保護方麵的知識宣傳和教育,提高施工人員的保護意識,嚴格控製施工範圍,確保在征地紅線範圍內施工。施工期間要愛護保護區內的一草一木,保護好生態環境,嚴禁獵殺野生動物,不允許毀壞建設用地以外的林木資源。
(二)運營期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1.嚴格遵守法律法規相關規定
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2019年修訂)、《國家森林公園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2014年修訂)、《廣東省環境保護條例》(2019年修訂)等相關法律法規,以多種方式對施工人員、遊客和周邊居民進行宣傳教育工作,不損壞道路工程設施,不破壞保護區環境。
2.做好噪音防治措施
車輛駛入保護區範圍內時應盡量減少鳴笛,減輕對動物的棲息幹擾;采用聲屏障措施,在通道工程周圍有敏感點的地方設立聲屏障設施;對建築物的外部也應采用圍擋,以減輕設備噪聲對周圍環境的影響。
3.做好空氣環境保護措施
施工完成後對建築垃圾及棄土應及時處理、清運,以減少占地,防止揚塵汙染,改善工程周邊的環境。加強管理、切實落實好複綠措施,使通道工程汽車尾氣、揚塵對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
4.做好水環境保護措施
生活汙水及設備車輛的衝洗水等禁止亂排、漫流,防止汙染沿線保護區的生態環境,確保生產生活廢水采用汙水處理站進行處理後才可排放。
5.做好森林火災預防措施
保護區內林深草茂,幹燥季節長,存在火險隱患,因此必須采取綜合治理,多措並舉,預防為主,積極消滅的方針,控製和降低森林火災的損失。
6.做好生態環境監測工作
運營單位委托資質單位對該工程進行運營期的生態監測。監測內容包括對植被以及重點保護動植物進行監測和水、氣、聲、土壤環境質量進行監測。
(三)生態恢複與生態監測
1.生態恢複
重點做好施工期的水土保護、裸露地和邊坡地複綠等生態恢複工作。保護區管理機構應監管建設單位的生態恢複工作,確保生態。
2.生態監測
(1)野生動植物監測
監測評價區內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的動態變化,尤其是珍稀瀕危和保護物種種群數量的動態變化,摸清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的活動規律、生活習性、棲息地狀況和適應能力等,為野生動植物資源尤其是國家重點保護動植物種群的重建及其棲息地恢複提供科學的依據。
(2)環境因子監測
為避免環境因子改變而引起生態環境的改變,需要對環境因子(水質、土壤、大氣、噪聲等)進行實時、連續的監測,並記錄核查數據,保證各環境因子符合相關的環境質量標準。建議項目運營單位委托有相應資質的單位開展生態監測。工程驗收合格後,環境監測機構應根據監測計劃,定期對山體振動噪音以及汙染源進行監測,監測結果在監測結束後一個月內上報當地環保主管部門。監測數據應由建設單位和環境監測機構分別建立數據庫統一存檔,作為編製環境質量報告書和監測年鑒的原始材料。監測數據應長期保存,並定期接受當地環保部門的考核。若有超標排放應及時向公司有關部門及領導反映,並及時采取措施,杜絕超標排放。
六、公示征詢事項
本次征求公眾意見的主要內容:擬建項目還存在哪些生態風險因素,是否會對區域生態係統造成較大影響,以及防範風險的合理可行措施、建議和其它相關要求等。
七、征求意見的具體形式
公眾可通過電話、信函、電子郵件等形式向建設單位反饋意見和建議。
八、公示期
公示時間:2024年10月9日至2024年10月14日(自公示之日起五個工作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