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麵:
    字體:
    對比度:
梅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梅州市交通運輸局 工作動態 跨越山海 融“區”融“核”
跨越山海 融“區”融“核”
梅州構建“兩環十二射”高速公路網絡,打造粵閩贛邊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來源:南方日報   時間:2021-04-28 09:21:19   瀏覽:-
字號:

大潮高速公路開通後,打通了粵東北及閩西地區通往潮汕平原和潮州港的南北向高速通道。南方日報記者 何森垚 攝

  交通變革,向來與城市發展同頻共振。

  過去5年,是梅州“鐵公機”集中發力的五年。梅汕客專順利通車,梅龍高鐵動工建設;5條高速建成通車,高速公路通車裏程達708公裏;機場航線調整優化,年吞吐量突破60萬人次。

  過去5年,也是梅州經濟破浪前行的五年。圍繞建立以綠色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旅遊為主體的“5311”生態產業體係,梅州以更好的生態供給融入和服務“雙區”,加強與“核”“帶”的融合對接,促進與閩贛的經濟互動,打造生態經濟發展新標杆。

  借力交通發展之勢,梅州從原來的交通“末梢”走向“樞紐”,向粵閩贛邊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的目標大步邁進,城市區位實現了漂亮的“轉身”。

  融“區”融“核”,互聯互通。展望“十四五”,梅州計劃推進八大類、總投資超千億的綜合交通項目,基本實現“五龍入梅江、縣縣通高鐵(動車)”和“兩環十二射”高速公路網絡,拉近梅州與世界的距離。

  ●南方日報記者 何苑妮 黃思華

  通訊員 梅交宣


  關鍵詞1

  “外”暢▶▷

  立體交通 拓寬城市發展新空間

  梅州對外交通迎來春天還要追溯到1998年。

  在1998年之前,梅州由於地處山區,重重大山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發展,“出門難”成為山區城市發展難以跨越的一道大坎。改革開放後,各地都在招商引資,而梅州交通不便,項目引不進、留不下,山區人民渴望發展,又是期盼又是焦急。

  要致富,先修路。1998年,鑽機轟然鳴響,打破了昔日梅州土地上的寧靜。這一年,總投資約33.13億元、全長72公裏的高速公路項目——梅汕高速公路開建;2003年底,梅汕高速建成通車,打通了梅州往潮汕平原的第一條出海通道,告別了梅州無高速公路的曆史。

  自此之後,一條條高速開建,翻越一座座大山,逐漸形成了梅州對外交通路網的基本輪廓。暢通、安全、舒心、美麗的道路,成為展現新時代魅力梅州的便捷窗口。

  而今梅州高速公路通車裏程達708公裏,密度為4.46公裏/百平方公裏,市區高速公路成環成網,全麵打通與河源、贛州、龍岩、漳州、潮州、揭陽、汕尾等市出省出海快速通道。

  進入“十四五”開局之年,梅州蹄疾步穩迎接新發展階段,發展的步伐更加清晰,發展的目標更加明確。梅州綜保區、國際無水港、跨境電商綜試區、一類航空口岸等開放平台不斷夯實,開放空間也將進一步優化。

  梅州中部,西鄰廣梅汕鐵路,東鄰國道G206,距汕昆高速、梅龍高速5分鍾車程,到梅汕高鐵佘江北站10分鍾車程,到梅州機場和潮汕機場40分鍾車程,梅州首個國家級平台——梅州綜保區選址於交通路網四通八達的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中心區域。

  “目前,梅州綜合保稅區以及周邊的地區已經實現了機場、高鐵、高速公路和鐵路物流網以及港口的無縫對接。未來,通過同步建設的梅州國際無水港,梅州綜合保稅區能實現向東連接廈門港以及海西經濟區,向西連接廣州港、鹽田港,向南連接汕頭港、潮州港,向北通過京九鐵路連接歐洲及中亞城市。”梅縣園區管委會主任、梅州綜保區建設服務中心主任曾輝說。

  梅州綜合保稅區的建設,推動了珠三角產業梯度轉移,將極大促進梅州等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這既是廣東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一個具體行動,也是順應經濟發展規律,優化生產力布局,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的務實舉措。

  眼下,梅州綜合保稅區正朝著“一次建設、一次驗收、一次達標、一次運行”的目標,爭分奪秒倒排工期,火力全開推進建設,圍繞6月底申請正式驗收的目標全力衝刺。隨著綜保區建成運營,優越的地理位置將幫助其迸發無限商機。

  梅州東部,隨著大潮高速2020年底建成通車,一條連通海峽兩岸經濟帶和粵東北地區的致富之路呼之欲出。

  據介紹,大潮高速公路開通後,大埔縣到潮州可節省一個半小時,到廈門約節省一個小時。屆時將構建粵東北及閩西地區通往潮汕平原和潮州港的南北向高速通道,以及梅州通往海峽兩岸經濟區和廈漳泉地區的東西向出省通道,對促進沿線地區旅遊資源開發和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大交通帶動大物流、大物流激活大產業。

  “大埔擁有豐富的產業技能人才,但相對缺乏工業設計、互聯網運營等人才,大潮高速的開通,不僅能促進部分人才的回流,還將極大促進兩地人才的交流合作。”廣東省人大代表、廣東富大陶瓷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研發部主任黃誌超說。

  長久以來,大埔和潮州一直有產業交流,但是近二十多年以來,由於交通等條件約束,使得大埔陶瓷人才呈單方向流往潮州的態勢。

  內聯外暢,四方坦途。如今,不僅更多采購商、人才進來了,大潮高速還將拉動更多產業資源湧入梅州,加強產業鏈對接、人才資源共享等,多方位促進梅州當地產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2

  “內”聯▶▷

  串珠成環 激活中心城鎮新活力

  邊坡壁畫和花圃,茅窩山隧道口梅花牆壁浮雕,道路兩旁綠化帶種植的美人梅、三角梅樹,以及其古頂隧道怒放的紅梅壁畫……驅車行駛在梅州東線上,以“葉帥故裏、梅香四溢”為主題的綠色景觀不斷為駕駛者帶來視覺衝擊。

  去年11月18日,梅龍高速公路梅州東聯絡線(即東環高速)正式通車,梅州環城高速順利成環。

  作為梅州市首條環城高速公路的最後一段,東環高速全長約15公裏,設計時速100公裏,雙向四車道。項目起於梅縣區丙村鎮,經丙村樞紐互通與梅龍高速相接,終於城東鎮竹洋村,通過竹洋樞紐互通與長深高速相接。

  東環高速建成後,丙村鎮丙村互通往(返)城東鎮竹洋互通的高速公路裏程,由原來需繞行50多公裏,減少至15公裏,駕車通行時間節約20多分鍾。

  “如此一來,不僅進一步提升了周邊城鎮與梅州核心區的快速通達能力,加速一小時經濟圈的形成,而且也有利於推動城市核心區和區域內經濟體共同聯動,快速形成經濟發展的合力。”梅州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說。

  同時,它還與梅龍高速、長深高速、濟廣高速等共同構築粵東北地區快速通道,對完善粵東北高速公路網,暢通區域經濟大循環,促進梅州蘇區振興發展有著重大意義。

  以東環高速為畫筆,一幅城鄉協調發展的美麗畫卷徐徐鋪開。

  在梅縣區丙村鎮,一條客鄉老街、一座世界級舞台悄然而起。這個總投資50億、占地2000多畝的重點項目,僅用400多天,便將“梅江花月夜”展現在世人麵前,跑出了“梅州速度”,為梅州文旅市場、經濟複蘇帶來新鮮血液。

  在梅縣區城東鎮,全省首個“廣東廚師之鄉”——玉水村立足客家美食,搶抓鄉村振興機遇,以美食帶動全域旅遊發展,打造獨具客家特色的旅遊新名片。從遠近有名的煤炭村到聞名中外的名廚村,玉水村走出了一條通過“粵菜師傅”技能脫貧、奔康致富的可複製道路,未來,該村還將源源不斷地往外輸送人才。

  “南北貫通、東西聯通、內外融通”的綜合交通網絡從夢想變為理想,從理想逐漸變為現實。

  “可以說高速公路的建設目前已成為招商引資的名片,與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息息相關。”梅州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說。

  如今,平遠到興寧有平興高速、興寧到五華有興華高速,五華到豐順將有大豐華高速五華至豐順段。平(遠)蕉(嶺)大(埔)高速和大豐華高速豐順至大埔段也列入了《廣東省高速公路網規劃(2020-2035年)》,梅州高速公路“大外環”閉合指日可待,8個縣(市、區)終將實現互聯互通。

  值得一提的是,大豐華高速全線建成後,梅州高速公路網的橫向連接線也將由虛轉實。“它與大潮及梅漳支線高速、汕梅高速、興華高速、汕湛高速等一起構成了粵東北快捷的出省、出海通道交通網絡,並成為連接梅州與珠三角、梅州與漳州地區又一快速通道。”上述負責人說。

  2020年,是梅州高速公路快速發展的一年。東環高速、華陸高速、大潮高速相繼建成,在建項目數量、投資總量以及通車項目數量均創下曆史新高,全市高速公路主骨架網基本形成。

  內環已通,外環待合。作為“十四五”的開局之年,梅州將於2021年建成豐華高速,同時加快推進大豐、梅潮高速等項目前期工作,力爭早日開工建設,增強發展後勁。

  關鍵詞3

  “高”速▶▷

  山海協作 深度對接催生新互動

  經濟發展,交通先行。

  梅州地處粵閩贛交界處,東麵緊靠福建,北接江西,是粵閩贛邊地區的中心城市。在未來五年的規劃裏,梅州對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打造粵閩贛邊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基本實現“五龍入梅江、縣縣通高鐵(動車)”和“兩環十二射”高速公路網絡,進一步打通出省出海通道。

  隨著交通進一步打通,廣東省委黨校教授陳鴻宇認為,地處粵閩贛交界處的梅州,非常有條件成為廣東連接長江經濟帶、中國中部地區的重要立體交通樞紐。

  當然,作為廣東綠色生態屏障,梅州也在努力提速、加密往大灣區的高鐵、高速公路通道,縮短與大灣區的時空距離,主動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要快速融灣,高鐵是一把“利劍”。2019年10月11日上午,伴隨著一聲汽笛長鳴,由梅州西站始發開往廣州的第一班列車緩緩駛出站台,標誌著梅州邁進了“高鐵時代”。

  高鐵通車3年,梅州也隨之按下了經濟“加速鍵”,“5311”綠色產業體係建設加快推進,文旅融合蓬勃發展,民生保障不斷完善。

  一組數據顯示了梅州發展的進度條。

  讓交通紅利轉變為經濟發展的紅利,其中關鍵就有招商引資和產業轉移帶來的機遇。2020年,在全省營商環境試評價中,梅州居粵東西北首位,城市政商關係健康總指數位列全國292個城市第43位,居進步最快城市榜首。同年,梅州共引進招商項目135個,計劃投資646.97億元。

  文旅發展方麵,2021年春節7天假期,梅州旅遊“吸金”6.07億元,累計接待遊客197.15萬人次。“今年我和妻子沒有回老家過年,而是把父母接到了梅州,團聚、旅遊兩不誤,”在梅州工作5年的崔俊彥,給父母買了汕頭到梅州的高鐵票,“舒服、方便,關鍵還很快。”

  蓄勢而發,乘勢而上,聚勢而強。

  圍繞建成粵閩贛邊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這一目標,今年梅州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對新一年工作作出部署:加快梅(州)龍(川)高鐵建設,爭取瑞梅鐵路、龍(岩)梅(州)高鐵年內動工,大潮疏港鐵路、蕉嶺貨運鐵路前期工作實現新突破。加快規劃建設梅漳廈高鐵、汕(尾)梅(州)高鐵。確保8月底前豐華高速通車,力爭年內開工建設大豐、梅潮高速,推進梅汕高速改擴建,完成平武、平蕉大、梅(縣)永(定)等高速前期工作。

  4月21日9時,在河源市龍川縣梅龍鐵路施工現場,由中鐵二十五局承建的梅龍鐵路全線最長隧道——下黃田隧道斜井順利完工,施工掘進到達主洞,標誌著工程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為該隧道2022年10月實現貫通打下良好基礎。

  梅龍鐵路位於梅州和河源兩市境內,全長95.6公裏,建設工期4年,是廣東省首個自行投資建設的時速350公裏高鐵項目,也是梅州、河源與粵港澳大灣區緊密聯係的重大項目。

  “梅龍鐵路項目刷新了近年全省鐵路建設征地拆遷最快速度!”記者從梅州市鐵辦了解到,目前紅線內的全部土地征收和一般房屋拆遷已順利完成,基本實現無障礙施工。截至3月底,梅州段160個工點,已開工133個,開工率83%。路基、橋梁、隧道工程已分別完成總量的54%、11%、12%,完成年度投資4.83億元。

  隨著梅龍高鐵全線開工,貫通贛南閩西的瑞梅鐵路、梅州至武平高鐵項目加快推進,出海新通道華陸、大潮高速建成通車,融入大灣區建設的“梅州進行曲”已經奏響。


  “十三五”梅州交通建設成績單

  全市在建高速公路6條,共完成投資240.9億元。

  2016至2020年,共有5條高速建成通車。其中, 2017年建成興華高速,2019年建成梅平高速,2020年建成梅州東環、華陸和大潮高速。

  全市新增高速通車裏程226公裏,新增2條出海通道,全市高速公路通車裏程達708公裏,密度為4.46公裏/百平方公裏,市區高速公路成環成網。

  全麵打通與梅州毗鄰的河源、贛州、龍岩、漳州、潮州、揭陽、汕尾等7個市出省出海快速通道,縮短梅州與珠三角、長三角、潮汕平原和廈漳泉地區的時空距離,加快梅州蘇區融入大灣區建設“交通圈”的步伐,為全省區域協調發展再立新功。


本稿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