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麵:
    字體:
    對比度:
梅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梅州市交通運輸局 工作動態 “村村通”客車 通鄉通村通民心
梅州市實現“村村通客車”全覆蓋,切實解決老百姓“最後一公裏”出行難題
“村村通”客車 通鄉通村通民心
來源:本網   時間:2020-08-13 08:55:23   瀏覽:-
字號:

    88日,農曆六月十九,雁洋鎮沿邊村的陳城發起了個大早,要到丙村鎮赴圩趕集。在前一天他已預定了預約公交車,一會會來接送他到指定地點。位於山坳裏的沿邊村距離雁洋鎮23公裏,距離丙村鎮也有10多公裏,村民們每逢農曆“三、六、九”便到丙村鎮赴圩。“村子位於山頂上,以前村民騎摩托車出行,路窄坡陡,容易出事故。現在有了預約公交,便捷安全!”

    “出門水泥路,抬腳上客車”,村民的夢想如今已變為現實。通過“建好、管好、養護好、運營好”好農村公路,優化農村客運網絡和運營結構,梅州采取公交、農村客運班線、預約響應三種模式,實現2042個建製村常態化“村村通客車”目標,切實解決老百姓“最後一公裏”出行難題。

    拓路

     累計投入36.5億元

   完成逾千公裏路基路麵拓寬改造

    從三鄉社區驅車前往沿邊村,車輛沿著山路攀行,4.5—5米寬的路麵為車輛的通行、會車預留了足夠的寬度。一直通行到山頂上的沿邊村,彎急坡陡的路段旁,圍起了防護欄。路兩側漫山遍野的柚子樹上掛滿了沉甸甸的果實。

    “看到了嗎?這漫山遍野的柚子樹就是村民的致富希望。道路拓寬了,柚子的銷路也拓寬了。”陳城發說,雁洋鎮通往沿邊村的這條唯一的山路,於去年底從3米拓寬到了4.55米。“拓寬道路為了通客車,也為了通貨車。”

    陳城發還記得10多年前,出村的7公裏山路崎嶇難行。每次挑著擔子出村賣柚子都需要走上好幾個小時,雨天不僅一身淤泥,不小心還會沉入泥坑裏。2014年,鄉賢為了解決村民的出行問題,出資建造了3米寬的水泥路,村民們的出行工具也換成了摩托車和拖拉機。如今,通過政府部門出資建設,道路更寬敞了,村裏也通公交了,貨車能進村拉柚子,成本大幅降低。

    位於山區地帶的梅州,目前共有2042個建製村。因地形和曆史上深山驛道通行等原因,造成了眾多村莊位於大山深處的現狀。村民的出行問題成為了亟須解決的一項民生難題。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解決出行難題,建路、修路、養路既是基礎性工作,也是關鍵性工程。

    圍繞建製村通客車的目標,梅州市在全麵摸底排查通行政村公路現狀的基礎上,加快通建製村公路窄路基路麵拓寬改造和通建製村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建設。以地方實際需要和農村群眾出行需求為導向,以先易後難順序推進農村公路窄路基路麵改造。同時,同步建設交通安全、排水和生命安全防護設施,確保“建成一條、達標一條”。

    鬆源鎮是梅縣區最邊遠的鄉鎮,荷玉村距離鬆源鎮11公裏。此前村民們出行需要呼叫鎮上的運營摩托車到村裏接上村民,一來一回需要花費30—40元,交通費用高,導致村民們隻有赴圩時才願意出村活動。道路通暢成為了村民們的共同心願。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在得知市、縣、鎮各級全力打造“四好農村路”,解決村民出行難題,荷玉村主動出擊。村委發動村民、外出鄉賢、社會各界人士捐資資助,籌集路基建設資金,加上梅縣區交通主管部門出資,最終完成道路硬底化的建設。

    “我在拓路動員會上給村民們算了一筆賬。道路建好後,村裏130萬斤的柚子,一年可以節省運費差價30多萬元,減少中間商,售賣價格也可提升,全村僅金柚的售賣成本就至少可以降低40多萬元。建路不能慢,慢5年幾百萬就飛了。”荷玉村黨支部書記何長達說,動員會效果良好,得到了村民們的積極響應,村子裏為拓路籌集了45萬元資金。隨後,在政府和村民齊心協力下,荷玉村5.9公裏村道拓寬工程僅用了70天便完成,於去年底實現通車。

    “農村公路的建設離不開村幹部和村民的支持,道路寬敞、通暢也是助力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民生工程,在梅州形成一個個幹群齊心建路的示範工程。”梅州市交通運輸局運管科科長李軍說,數據顯示,2016年以來,梅州市累計投入36.5億元完成1153公裏未通客車行政村公路窄路基路麵拓寬改造工程,以及1243公裏未通客車行政村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確保通行政村公路技術狀況和安全設施符合通達標準、確保“村村通客車”開得了、開得安全。

    通車

    全市共有公交車近2000

    實現“村村通客車”

    路修好了,公交來了。

    “快看,這就是公交車!”中午11時,一輛14座的公交車緩緩駛入荷玉村。放暑假待在家裏的何賢玉拉著剛學會走路的妹妹興奮地跑出家門口,指著眼前的公交車拍手跳躍。

    進村的道路拓寬後,在梅縣區交通運輸部門的統一安排下,公交路線於7月底從楊閣村延伸到荷玉村,每天兩趟公交,滿足了村民們的出行需求。“去年底道路拓寬後,有5座的預約公交,價格稍貴,現在通了14座的公交車,我們60歲以上的老人以及村裏的小孩可以免費坐公交,就算出錢,也是3元就可以達到鎮上,相比以前摩托車減少了一大筆費用。”今年72歲的退休教師何勝超自從退休後,便和妻子回到了村裏常住。

    大埔楓朗鎮三溪村村民劉伯對此也深有感觸。“我們三溪村離縣城有40多公裏,以往鄉親們出城都是雇摩托車和農用車,年紀大的老人家因為擔心安全常年都沒有出過城,非常不方便。現在公交通了,我們去鎮裏和縣城辦事都方便多了,大家真的發自內心的開心!”

    今年64日,大埔總站至楓朗鎮三溪村的公交班線開通當天,三溪村村民們敲鑼打鼓、鞭炮齊鳴,並在村裏張貼了感謝信,以迎接公交車的到來。“通車時鄉親們都迫不及待去體驗,幾乎每趟都坐滿了人。”三溪村村黨支部書記劉宗明說,村民們對通公交的喜悅溢於言表。

    通鄉、通村、通民心,“村村通”公交,拉近了城鄉距離,更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為解決老百姓“最後一公裏”出行難題,梅州市在建好、養護好農村公路的基礎上,全麵推進建製村通客運班車工作。針對梅州山多、部分村莊偏僻的現狀,采用公交、農村客運班線、預約響應等更加靈活多樣的組織形式,滿足不同時段、不同區域農村群眾出行需求。

    目前,全市有公交企業9家,農村客運企業11家,共有公交車輛1981輛,農村客運車輛266輛。2042個建製村全麵實現常態化通客車的目標,其中采取公交模式通客車的有842個村,采取農村客運班線模式通客車的有704個村,采取預約響應式通客車的有496個村。

    為確保農村客運能夠“開得通,留得住”,近年來除落實中央財政油補政策外,梅州市、縣兩級政府出台了建製村通客車的優惠政策。據統計,2017—2019年,各級財政共補貼2.7億元。

    山多路偏的現狀,也對公交車的出行提出了安全挑戰。除了各縣(市、區)定期組織開展現有農村公路基礎設施安全隱患排查工作,加強農村公路基礎設施養護管理外,梅州市各級交通主管部門還要求農村客運經營者,為農村客運車輛安裝符合標準的帶衛星定位功能的行車記錄儀,並實時向交通運輸主管部門上傳衛星定位數據,保障運營安全。

    隨著城鄉公交一體化逐步加快,讓鎮村群眾出門有路、抬腳上車、踏腳進城的願望變成現實,為鄉鎮群眾進城購物、就業、上學、就醫、消費等帶來便利。“我現在出城購物跟城市居民一樣方便,公交車裏有空調,也很舒適。”何勝超認為,村村通公交會進一步拉動人的回流,助推鄉村振興。

    興村

    創新客貨並舉模式

    出行脫貧兩相宜

    在興寧城郊韻達快遞站點載上貨物後,7座小型農村客運車輛“突突”地向目的地羅崗鎮出發。行駛近50公裏的路程到達羅崗鎮,快遞人員將車後尾的快遞卸下車分好類,並把屬於溪一村的快遞重新裝上客運車。客運車在站點載上回村村民,與快遞員和貨物一同前往溪一村。

    “我們特地購買了這種7座帶載物的農村客運車輛,人貨分離、客貨一體,車後尾寬敞可放許多快遞,還不影響乘客的乘坐。”興寧市交通運輸局交通運輸管理股股長薛文峰說,客貨一體的農村客運模式讓人和貨都得以進村出城。

    受城市化進程的影響,偏遠的村莊裏農村常住人口越來越少,客運車輛常態化運營成本較大。為了讓客運車輛“開得通,留得住”,興寧市首創農村客運客貨並舉模式。公交公司與快遞公司合作,將快遞、貨物送下村的同時,也將農產品向城市運輸,實現人貨出行兩相宜。

    “好消息,好消息,興寧村村通客運了,你隻要撥打預約電話,預約公交便會及時上門載客載貨……”進入村莊後,7座小客車將客人和貨物分別運送到村民的家中,車上係著的喇叭用客家話向村民們宣傳農村客運通車的消息。

    剛吃完午飯的村民們紛紛走出家門,招呼著開客運的司機七嘴八舌地詢問。“這些車我們也能坐嗎?需要多少錢,怎麼叫車?”“貨物也可以幫忙送出去嗎?”……村民們好奇地圍著客運車打量。

    自去年底實現建製村通客運後,今年6月,興寧在羅崗和羅浮這兩個偏遠的鄉鎮試運營客貨並舉模式。“不僅方便了村民收取快遞,也極大地降低了快遞公司的成本。”韻達梅州地區負責人張雨東認為,客貨並舉模式實現了快遞公司、客運公司和村民的資源共享,多元利好。“首先方便了村民的出行,增強了運輸時效,以前快遞到了興寧後,由我們快遞公司運輸至少要當日下午才能送到鎮上,還不能到家。如今由農村客車運送,當天上午就可以達到村民家。最後我們的運輸成本也降低了,由我們自己運輸成本大約多上3毛一件。”

    隨著客貨並舉模式普及度增高,越來越多的村民將自己種植的農產品通過客運運往城裏酒店、餐館。“運費不貴又方便。”溪一村村民彭靜靜說,送孩子上學和送農產品出城她都選擇農村客運車。

    與此同時,五華縣也積極利用農村客運拓寬生鮮及農副產品的銷售路徑。

    “茄子15斤、酸奶2件、白蘿卜33斤、菜心22斤……都裝箱打包好了沒?準備發車。”在梅州中農批冷凍倉儲室分揀倉庫內,組長王貫中對每一個配送點的貨品對照清單認真清點後,指揮車間內工人有序、小心地將其搬運至車上。每天淩晨5點,送貨的車輛都會準時開出倉儲中心大門。

    受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人們減少了外出,冷鏈物流成為了人們新的生活方式。五華縣依據群眾需求,依托中國供銷·粵東農批農商產品物流集散中心,開通村村通冷鏈物流,在貨物運輸量大而乘客量減少的時候,五華縣積極調用農村客運作為貨運車輛,參與冷鏈物流。

    “客貨並舉的模式目前正處於試運營的探索階段,接下來我們考慮向全市推廣這個模式,打通農村人、物出行和進村的“最後一公裏”通道,有力助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李軍說。

    ■記者觀察

    用心用情辦民生實事

    不斷增強群眾幸福感

    “真沒想到,我們這個偏僻山裏的村莊還能通客車!”連日來,記者走訪了梅州市多個縣(市、區)了解全市建製村通客車的情況,在山村裏,聽到村民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便是“沒想到”。

    “沒想到偏僻的山村能通客車”“沒想到客車的價格這麼便宜,老人和兒童還能免費”“沒想到客車還能載人運貨”……這些“沒想到”,既是村民們因生活愈發便利而感到驚喜,更是對政府為民辦實事的讚賞。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中“到2020年貧困地區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製村通硬化路”和“具備條件的建製村到2020年底全部實現通客車的目標”的具體目標,以及中央、省委關於脫貧攻堅的相關精神和“兩不愁、三保障”工作要求,2016年以來,梅州市大力實施“四好農村路”和退出貧困村通硬化路工程,持續推進建製村通客車工作。截至目前,已實現“村村通客車”全覆蓋。

    這對於山多地少、路況複雜的梅州而言,實屬不易。

    記者在走訪過程中了解到,梅州主要通過完善政策製定、加大投入、獲取群眾支持等方麵推進建製村通客車的工作。

    在政策製定上,2018年,梅州市出台《加快推進“四好農村路”實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客運物流服務水平要有效提升,具備通行條件的建製村實現100%通客車,城鄉道路客運一體化發展水平3A級及以上的縣要達到95%以上,並細化目標任務。

    政策引領,措施到位,梅州按期按質完成了目標任務。

    建路通車最重要的是資金投入。梅州市各縣(市、區)因地製宜,采取不同的方式籌措資金。如梅縣區創新提出“5個一點”措施,即“上級補一點、縣級融一點、掛點出一點、鎮村籌一點、鄉賢群眾捐一點”,充分調動群眾積極性,齊心協力共建共享“家門口的路”。

    群眾的支持是事業成敗的關鍵。在推進建製村通客車工作中,各級政府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和參與度,獲得了群眾的高度支持,在記者走訪過程中,群眾無不舉起大拇指稱讚。

    為政之道,民生為本。辦好民生實事,既是惠及人民群眾的過程,也是凝聚人心、彙聚力量、推動經濟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過程。在推進建製村通公交工作上,我們看到了梅州各級政府從民出發,為民辦實事,獲得了群眾支持。接下來,更應該將這種精神貫穿於為民生服務的各項事業,不斷提升群眾幸福感、獲得感。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