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麵:
    字體:
    對比度:
梅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梅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工作動態 廣東兩個案例入選《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案例集》
廣東兩個案例入選《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案例集》
來源:本網   時間:2024-09-14 11:16:50   瀏覽:-
字號:

  8月28日,國家數據局在2024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上,發布了《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案例集》,共涉及首批20個典型案例,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推薦的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製造業數字化轉型等2個案例入選!

  案例一:加快培育人工智能產業 賦能產業轉型發展

  一、案例簡介

  廣東省積極應對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充分發揮數據資源豐富、應用場景廣闊、產業基礎紮實等優勢,不斷完善政策保障體係,著力破解人工智能應用場景開放不夠、應用深度不足等難題,加快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創新、產業集聚,深化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激發經濟發展新活力,取得了顯著成效。

  二、主要做法

  (一)強化政策建設,引領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一是政策層麵,2023年11月,廣東省政府印發《亚搏app下载安装 關於加快建設通用人工智能產業創新引領地的實施意見》,在全省形成政策統領;2024年5月,廣東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廣東省關於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的若幹措施》,深入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打造“人工智能+”廣東方案;深圳市發布《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鋒城市2024行動方案》,形成了良好的政策支撐體係。二是平台層麵,建設供需對接平台,深圳市在“深i企”平台上設立人工智能專區,打造人工智能供需對接平台,公開發布兩批《“城市+AI”應用場景清單》,涵蓋數字文化、公共服務等41個應用場景,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和產品落地應用。三是資金層麵,充分發揮產業發展基金、創新創業基金等政策性基金的引導作用,帶動各類創投資本積極布局人工智能產業。

  (二)加強規劃布局,推動人工智能產業集聚。一是統籌全省布局,全省共布局建設11個省級人工智能產業園,廣州、深圳先後獲批國家級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逐漸形成了以廣州、深圳為主引擎,珠三角為核心、粵東西北各地市協同聯動,區域定位互補的發展格局。二是發揮各地優勢,深圳充分發揮自主創新及產業配套等優勢,布局建設“鵬城雲腦”、深圳市河套算力集群等,力推鴻蒙原生應用發展。廣州以試驗區和先導區建設為契機,積極探索人工智能在醫療健康、高端製造、汽車交通等領域的融合應用。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等圍繞產業鏈關鍵環節布局相關專項,在智能無人係統、智能機器人、智能家居、智慧醫療、智能安防等領域建設一批產業園區。

  (三)加快技術創新,推動人工智能融合應用。一是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依托廣東省製造業產業群,人工智能賦能製造企業生產化研發、精準化生產、智輔化管理、增值化服務、具身化設備等各環節的效果初現,由單一環節賦能向垂直多場景覆蓋拓展,有效提升全流程效率。二是聚焦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創新。組織人工智能應用場景案例征集,遴選一批創新程度高、應用價值大、示範效應強、市場前景好的人工智能融合創新產品和技術創新應用場景,涉及AI+製造等12個方向,形成良好的示範帶動作用,不斷推動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

  三、案例成效

  (一)健全了人工智能政策體係。接續出台建設通用人工智能產業創新引領地、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推動人工智能在工業領域應用、打造人工智能先鋒城市、建設人工智能大模型示範區等政策,下一步還將探索製定可信人工智能產品與服務供給促進條例、人工智能產業統計指標等,為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二)探索了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模式。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堅持以國家級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為牽引,以省級人工智能產業園、人工智能小鎮等為補充,堅持人工智能重點企業、骨幹企業共同發展,堅持人工智能企業與製造業企業協同應用,推動人工智能產業不斷壯大。截至2023年,全省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800億元,人工智能相關企業48.9萬家,人工智能相關上市企業數量1269家,人工智能產業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34家。

  (三)推動了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建設。全省形成了從基礎支撐到關鍵技術、再到行業應用較為完整的人工智能產業鏈條。在基礎層,積極探索在高端智能芯片、大數據、雲計算、邊緣計算、智能傳感器等細分領域基礎理論和技術研究。在技術層,在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虛擬現實等核心技術領域,加快實現產品迭代,形成了較強的競爭優勢。在應用層,推動人工智能與其他產業的融合,在智慧交通、智能機器人、智慧城市、智能製造、智慧金融、智慧家居等垂直領域加速賦能。

  案例二:從“單點突破”到“鏈式改造”開辟數字化升級新路徑

  一、案例簡介

  廣東省創新探索了從“單點突破”(骨幹企業和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到“鏈式改造”(產業鏈供應鏈整體數字化轉型)的實踐模式。通過模式創新和組織創新,著力解決製造業數字化轉型“既要懂製造業需求又要懂信息技術應用,精準改造要求高”“骨幹企業主動擁抱數字化,但中小企業轉型內生動力和改造意願不強”“關鍵供給受限,有效產品和適用服務相對缺乏”等難點問題。

  二、主要做法

  (一)強化“聯動協同”,凝聚製造業數字化轉型發展合力。率先出台多項製造業數字化轉型政策措施,支持重點地市探索特色轉型模式。一是省級加強統籌部署。2018年率先出台深化“互聯網+先進製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實施方案及措施;2021年以省政府名義印發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方案;2022年創新性實施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工程;2023年開展省級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省政府先後在廣州、佛山召開製造業數字化轉型現場會,激發經營主體活力。二是市縣聯動抓好落實。廣州實施“四化”平台賦能企業提升行動;深圳按照“普惠獎補+標杆建設+公共服務+加強供給”模式推動數字化轉型;佛山培育數字化示範工廠;東莞打造數字化轉型公共服務平台;中山實施百企攻堅行動,推動家電、燈具等企業數字化改造。

  (二)實施“單點突破”,推動重點企業和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一是推動骨幹企業數字化率先轉型。支持電子信息、先進裝備、食品醫藥、輕工材料等重點行業的企業,圍繞典型場景實施軟硬件改造,推動生產設備和信息係統的全麵互聯互通。二是推動中小企業數字化廣泛轉型。針對中小企業最關注的成本、效率、品質等問題,在研發管理協同、生產設備監控、智能排單調度等領域遴選發布400多項數字化產品。按照“企業出一點、平台讓一點、政府補一點”原則,采取財政資金獎補方式,推動中小企業實施輕量化改造升級。

  (三)聚焦“鏈式改造”,推動產業鏈供應鏈數字化整體轉型。廣東新增設立省級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專項資金,圍繞30多個傳統優勢和戰略新興行業實施“鏈式改造”。一是支持骨幹企業牽頭帶動供應鏈協同改造。支持供應鏈骨幹企業牽頭構建數字化供應鏈,開展協同采購、協同製造、協同配送等應用,推動實施統一標準的數字化改造,實現訂單、生產等關鍵數據互聯互通,使得供應鏈在線高效協同、運營成本降低、更加穩定可靠。二是支持平台型企業拉動產業鏈整體改造。支持平台型企業基於積累的製造業知識和服務經驗,圍繞典型場景和共性需求,為產業鏈上下遊企業提供一攬子的小型化、輕量化、快速化、精準化的數字化產品和解決方案,提高產業鏈上下遊各環節效率質量。

  (四)圍繞“要素保障”,構建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優質生態。廣東打造豐富多樣的數字化產品庫,加強信息安全服務保障,為製造業數字化轉型保駕護航。一是優化數字化產品供給體係。培育300多家優質數字化供給商、9個國家級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台,輸出一批覆蓋研產供銷、價廉質優的數字化產品。二是加強工業企業信息安全保障。指導工業企業做好數據安全分級分類保護,提升信息安全防護水平,強化信息安全技術、產品、服務、人才等產業支撐能力,為數字化轉型提供安全保障。

  圖片1.png

  圖  廣東省推動製造業數字化轉型主要做法

  三、案例成效

  廣東推動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在模式創新、組織創新等方麵作了大量探索實踐,加快推動大型企業率先轉型、中小企業廣泛轉型、產業鏈供應鏈整體轉型,實現“單點突破、以點帶麵、串珠成鏈”。

  (一)探索了“產業鏈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的創新實踐模式。在過去單一企業或單一環節數字化改造基礎上,探索了“重點企業牽頭帶動供應鏈協同改造”和“牽引企業主導拉動產業鏈整體轉型”等兩種數字化轉型模式,將改造對象延伸至整個供應鏈和產業鏈。該模式既能幫助重點企業打造高效協同的供應鏈體係、提升核心競爭力,也能幫助廣大中小企業在數字化改造中增收增利、獲得實際效益。

  (二)組織了“1+1+N”數字化聯合改造的創新組織方式。在過去一家數字化服務商向中小企業提供單一數字化產品和改造服務的基礎上,探索了“1+1+N”的數字化聯合改造方式,即“1類製造業骨幹企業/平台型企業+1類集成服務企業+N個軟硬件企業”的聯合改造模式,共同為中小企業提供一攬子“小型化、快速化、輕量化、精準化”的數字化產品,推動30多個傳統優勢和戰略新興行業數字化整體轉型。

  (三)形成了一批數字化轉型成果。近五年,省市兩級財政投入100多億元支持數字化轉型,建設4個國家級和14個省級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培育9個跨行業跨領域、33個特色專業型重點工業互聯網平台,累計推動超4萬家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帶動70多萬家中小企業上雲用雲,實現增收增利和降本提質增效綠色安全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