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麵:
    字體:
    對比度:
梅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梅州市供銷社 部門文件 關於印發《梅州市進一步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打造為農服務生力軍實施方案》的通知
關於印發《梅州市進一步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打造為農服務生力軍實施方案》的通知
來源:本網   時間:2021-07-12 14:47:15   瀏覽:-
字號: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供銷合作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圍繞“三農”工作大局,貫徹落實《中共廣東省委辦公廳、亚搏app下载安装 辦公廳印發<廣東省進一步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打造為農服務生力軍行動計劃>的通知》(粵辦發〔2020〕37號)和《廣東省供銷合作聯社關於印發廣東供銷公共型農產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骨幹網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粵供〔2020〕24號)精神,持續深化全市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推動供銷合作社加快成為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的綜合平台、黨和政府密切聯係農民群眾的橋梁紐帶,結合我市實際,製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1.指導思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為農服務根本宗旨,堅持政府主導、供銷實施、市場運作、社會協同,圍繞加快推進全市農業農村現代化、鞏固黨在農村執政基礎,實施“聯農擴麵、服務提質、運行增效”綜合改革行動,完善體製機製,拓展服務領域,努力為推進梅州蘇區鄉村振興,更好服務構建完整內需體係,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貢獻力量。

  2.目標任務。到2022年,建成縣鎮村各類聯農基層合作組織261個以上,帶動小農戶5萬戶以上;服務土地麵積20萬畝以上,農產品購銷額累計達36.8億元以上;率先建成以密切與農民利益聯結為核心,以產前、產中、產後全程農業社會化服務為重點,以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為主線的公共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係。

  二、實施聯農擴麵行動,密切與農民的聯結

  3.推進村級供銷合作社聯農建設。堅持“黨建帶社建、村社共建”,采取“開放辦社、投資主體多元化”和“合作共建、共享、共管”等模式,圍繞“一村一品”,選取產業基礎較好、土地資源豐富的村,以村集體經濟組織(村集體經濟聯社)為主體,按自願原則吸納本村農民和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入社,由縣統籌解決啟動資金,縣鎮村三級合作共建村級供銷合作社。至2022年,新建村級供銷社68個。

  4.推進鎮級供銷合作社聯農工程。由縣級供銷合作社主導,分步分類實施鎮級供銷合作社聯農提升計劃。經濟實力、服務能力較強的鎮級供銷合作社,要拓展勞動、資本、土地、經營設施等合作,廣泛吸納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涉農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入社。相對薄弱的鎮級供銷合作社,可以與鎮村助農服務中心一體建設,提升農資農技、日用消費品、農產品購銷、居民生活等綜合服務功能。對個別無資產、無業務、無人員“三無”的鎮級供銷合作社,可以通過經營服務網絡對接、社有企業帶動、社會資本投資、專項資金扶持等方式,恢複重建經營業務,築牢為農服務陣地。到2022年,新增具備三項服務功能的鎮級基層社9個,打造省級以上標杆社9個。

  5.開展縣域助農服務平台聯農工程。通過市、縣、鎮助農服務平台(中心)三級聯動,搭建助農服務平台(中心)與小農戶、專業合作社之間的橋梁,實現惠農服務進村入戶、深入地頭。圍繞當地特色農產品主導產業,開展村社共建村級供銷合作社聯農工程,對接服務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和優勢產區產業園。依托天禾、天業、供銷集團等省社企業,提供種植、加工、冷鏈、倉儲、物流、銷售、品牌運營等產前、產中、產後全程服務,形成特色農產品全產業鏈,打造“供銷一張網”,構建市縣供銷合作社主導建設當地特色農產品全產業鏈服務示範基地,助力梅州柚、嘉應茶、平遠橙、客都米、客鄉菌、興寧鴿等農業產業做強做大。到2022年,升級賦能縣域助農服務綜合平台,建設特色農產品全產業鏈服務示範基地 8個。

  6.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聯農工程。推進供銷合作社現有農民專業合作社規範化治理,強化農資農技、冷鏈倉儲、加工銷售等服務功能。一方麵,深入指導現有農民專業合作社完善製度,規範管理,高效運營,維護社員權益。強化監管,依法依規清理“空殼社”、“僵屍社”。另一方麵,緊扣當地特色產業,由鎮村兩級供銷合作社主導,采取共同出資、共創品牌、共享利益等方式,培育農民深度聯結、輻射帶動力強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引導發展區域型、產業型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到2022年,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96家;創建省級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70家。

  7.推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聯農建設。引導鎮村基層社、農民專業合作社與各級供銷合作社社有骨幹企業和當地農業龍頭企業對接,圍繞當地特色產業構建“企業+鎮村供銷合作社+農戶”“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等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通過訂單收購、保底分紅、二次返利、股份合作、吸納就業、村企對接等多種形式,吸納帶動小農戶參與適度規模經營,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建立服務方式多樣、網絡健全、運行高效的服務體係,重新構建供銷合作社為農服務新模式、新架構,農業產業化經營進一步深化,帶動能力進一步增強。到2022年,建設農業產業化聯合體64個。

  三、實施服務提質行動,促進農業社會化服務

  8.加快建設專業化農資農技網絡。以現代農技服務為先導、直達終端的配送體係為支撐,構建新型農技推廣服務體係,將供銷合作社係統農資骨幹企業打造成全市農資農技服務的主導力量,助推梅州柚、嘉應茶、平遠橙、客都米、客鄉菌、興寧鴿等特色農產品提質增效;選取平遠縣為農業麵源汙染防控示範體係試點縣,在全縣範圍實施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社會化服務、肥料統配統施、農作物營養解決方案與植保解決方案、耕地地力提升項目、耕地監測、農資農技推廣培訓等服務,通過農業麵源汙染防控示範體係試點,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供銷社農業麵源汙染防控體係,逐步在全市推進;繼續深入開展“天禾好金柚”、“春風行動”等惠農助農鄉村行係列活動;聯合助農服務平台(中心)和梅州數字供銷三農服務綜合信息平台,開展現場和網上農民技能教育和實用技術培訓,滿足了農戶和專業合作社對優質農資產品和實用農技服務的雙重需求。到2022年,建設農民生產服務中心25個;作物技術服務中心或莊稼醫院85個。

  9.加快冷鏈物流骨幹網示範市建設。爭取省的支持,省市縣一體推進,合理布局區域性農產品產地倉儲冷鏈物流設施和田頭冷鏈物流設施,形成省、市、縣三級冷鏈物流骨幹網體係。加快推進已落地的興寧、大埔、豐順、平遠冷鏈物流項目建設,積極爭取梅縣區、蕉嶺縣冷鏈項目盡快落地。加大小型化冷鏈倉儲設施布局和建設,在鎮村布局具有快速移動、預冷保鮮等功能的田頭倉儲冷鏈物流設施,確保在農業產業重點鎮、村實現全覆蓋,將梅州建設成為全省農產品冷鏈物流骨幹網示範市,輻射帶動8個縣(市、區)冷鏈物流網絡建設,構建圍繞當地特色優勢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全程一體化冷鏈物流保障體係。

  10.建立完善放心農產品產銷對接網絡。以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聯農工程為基礎,合力全省構建放心農產品產銷對接網絡,創新對接模式和機製,減少流通環節,提高了農產品流通效率,實現助農增收。以市供銷社為主導,聯合各縣(市、區)供銷社,引進省放心農產品經營管理平台共建梅州放心農產品直供配送區域平台。整合市縣供銷社係統資源,加大農產品標準化和品牌化推廣力度,增加了農產品的附加值,實現助農增收。引導各類農產品種養經營主體通過供銷放心農產品直供配送網絡,大力拓展機團配送、中央廚房、消費扶貧等業務,積極承擔穩價保供任務, 推進優質農產品進機關、進學校、進醫院、進企業、進社區。積極對接珠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打造產供銷一體化的新型農產品流通樞紐。到2022年,建設放心農產品直供配送區域平台9個;培育發展生產示範基地9個。

  11.完善農村合作金融服務網絡。充分發揮供銷社新型鄉村助農服務體係的網絡優勢,與市金融局、省農擔公司、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保險機構共同開展“政、供、銀、擔、保”支農體係建設,探索“整村授信”、“產業授信”“保險增信”等惠農金融保險產品,解決農民小額信貸“融資難”和農業企業“融資貴”的問題,推動全市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全市涉農鄉鎮金融全覆蓋、保障全方位、服務全配套。依托銀行、保險公司的客戶資源和商城渠道,拓寬我市優質農產品上行通道,並麵向廣大農民免費開展技能培訓,拓寬為農服務功能,提升為農服務水平。

  12.推進多樣化城鄉綜合服務。以供銷合作社為主體,積極參與再生資源回收處理工作,建設再生資源回收網點、分揀加工中心等。建設和完善農村綜合服務社、社區綜合服務站,為城鄉居民提供日用消費品、文體娛樂、養老幼教、社工服務、就業培訓、創業孵化等服務。繼續推動實施“粵菜師傅”工程,大力開展麵向農民的技能教育和實用技術培訓。

  四、實施運行增效行動,提升供銷合作改革發展效能

  13.創新完善聯合社治理機製。加快推動供銷合作社職能從單純流通服務向全程農業社會化服務轉變,從供銷合作向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轉變,支持供銷合作社建設麵向小農戶的公共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係。督促指導平遠縣供銷社開展公共型農業社會化服務改革試點。選擇平遠縣、豐順縣供銷社探索試行縣供銷社+銀行+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戰略合作,打造我市係統農村合作金融示範點,為種植戶提供小額貸款等金融服務。推動各級聯合社加快建立完善理事會、監事會。強化聯合社為成員社服務、為基層社服務的工作導向,參與縣鎮村三級基層服務體係建設。

  14.加快推進社有企業改革。聚焦為農服務主責主業,推動社有資本向農業生產服務、冷鏈物流、直供配送、農村合作金融等重要領域集中,加快壓減、清理、退出非農業務。指導各縣(市、區)供銷社參與共建廣東供銷放心農產品直供配送網絡平台共建,拓展市、縣供銷社直屬企業為農業務。統籌整合供銷係統農產品生產服務、冷鏈物流、銷售渠道等優勢資源,打造供銷放心農產品直供配送網絡,實現農產品標準化,打造當地特色農產品品牌基層站點,運用營銷、品牌孵化、農業大數據等方式,拓寬梅州特色農產品上行和農業生產資料下行通道。指導社屬企業整合資源拓展機團配送、中央廚房、消費扶貧等業務,積極承擔穩價保供任務。

  15.建立完善數字供銷。依托數字供銷雲平台建設,發揮梅州數字供銷三農服務綜合信息平台互聯網助農優勢,指導各地供銷社和助農服務平台(中心)圍繞互聯網、大數據、智慧農業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後提供生產、供銷、信用一體化線上服務。推動助農大數據增信,以農資和農產品線上產銷服務為切入點,以支付為紐帶串聯各類農資和農產品購銷、生活場景數據,通過大數據應用手段,構建農業供應鏈數據閉環,並將涉農數據轉換為授信依據,促進涉農主體信用檔案的完善,推動商業銀行建立“敢貸、願貸、能貸”的供銷+金融信貸長效機製。積極對接省社廣東數字供銷、全國供銷總社“供銷e家”等農產品電商平台,推動特色農產品線上線下銷售,打造具有較強品牌影響和服務帶動力的農村電商綜合服務平台。

  五、組織保障

  16.強化組織領導。市政府成立以分管副市長為組長的領導小組,市、縣黨委政府要繼續辦好供銷合作社,將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和公共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係建設作為“三農”工作和全麵推進蘇區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和重要抓手。積極穩妥推進公共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係改革試點。市委農辦、市供銷社要加強對公共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係建設和試點工作的跟蹤督導,及時總結宣傳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做法。

  17.爭取政策支持。市直有關部門要繼續支持供銷合作社工作。優先保障公共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係建設用地需求,符合條件的要爭取納入點狀供地範圍。市、縣兩級財政要加大對公共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係建設的支持力度,按規定統籌用好相關涉農資金、地方政府債券等,對符合條件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重點項目給予支持,對試點縣采取以獎代補方式給予支持。

  18.完善人才隊伍建設。傳承弘揚“扁擔精神”“背簍精神”等優良傳統,提升幹部隊伍精氣神,廣泛吸納各類經營管理、專業技術人才尤其是高素質青年人才加入供銷合作社係統。探索推進與農民聯係緊密的社會組織負責人、農業龍頭企業負責人和村黨組織負責人兼任各級供銷合作社不駐社的常務理事或理事會副主任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