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麵:
    字體:
    對比度:
梅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梅州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 工作動態 打造生態經濟發展新標杆爭當生態發展區建設先行示範市
打造生態經濟發展新標杆爭當生態發展區建設先行示範市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20-09-30 10:11:21   瀏覽:-
字號:

昨日,中國共產黨梅州市第七屆委員會第九次全體會議在梅城召開。會議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麵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論述和對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省委十二屆十次全會精神,按照高質量加快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的新部署,總結我市生態發展區建設情況,進一步發揮主體功能區的作用,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築牢粵北生態屏障,構建“5311”綠色產業體係,推動形成“五星爭輝”區域發展格局,全麵加快梅州蘇區振興發展,打造生態經濟發展新標杆,爭當生態發展區建設先行示範市。市委常委會主持會議。市委書記陳敏代表市委常委會向全會作報告,市委副書記、市長張愛軍就經濟工作作專題講話。

會議指出,黨的十九大以來,市委常委會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按照省委“1+1+9”工作部署和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鼓勵不同功能區在各自賽道上各展所長、賽龍奪錦的要求,深入開展“大學習、深調研、真落實”工作,主動適應新定位,提出了“123456”的思路舉措和“六爭六補”的工作總抓手,推動我市生態發展區建設取得明顯進步。“六爭”工作亮點紛呈,生態文明穩步領先,鄉村振興闊步前進,脫貧攻堅絕地反擊,文化名城深化拓展,社會治理創新推進,基層黨建全麵進步;對外交通、實體經濟、技術創新、發展平台、改革開放、民生事業等“六補”工作穩步推進。實踐證明,市委“123456”的思路舉措符合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符合梅州實際,必須咬定青山不放鬆、一張藍圖幹到底,全麵實現梅州蘇區振興!

會議強調,今年是決勝全麵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之年,是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是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開啟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曆史交彙期。新冠肺炎疫情和世界風雲變幻,帶來全新的挑戰和考驗。在中央和省委的堅強領導下,我市全市動員、全力以赴,一絲不苟抓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勝利;紮實推進“六穩”“六保”工作,今年第二季度經濟實現由負轉正。麵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關於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部署,按照省委十二屆十次全會的要求,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決全麵徹底肅清李嘉、萬慶良惡劣影響,抓住“雙區”建設、“雙城”聯動重大機遇,奮力打造生態經濟發展新標杆,爭當生態發展區建設先行示範市,為全省區域協調發展作出梅州貢獻。

會議強調,要順應大局大勢,建設生態發展區先行示範市。一要順應“兩個大局”,立足生態發展區定位,服從服務於全國全省發展大局,在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中更有擔當、更有作為。二要把握“兩個協調”,把城鄉協調發展、區域協調發展與蘇區振興發展有機結合起來,一體謀劃、一體推動、一體落實。三要服務“兩個戰略”,發揮生態優勢、資源優勢和人文優勢,以“梅州所長”,對接“灣區所需”,融入“雙區”“雙城”大市場。四要注重“兩個循環”,對內聚焦構建現代交通體係和物流體係,推進產業循環、市場循環和經濟社會循環,對外發揮僑鄉優勢,用好跨境電商綜試區,建好梅州綜保區,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交流合作,推動“三進一出”。五要聚焦“兩個一百年”目標,客觀認清市情,理性看待差距,清醒麵對問題,在決勝全麵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中擔當作為。六要做好“兩個統籌”,慎終如始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麵落實“六保”任務,加強謀劃對接,推動一係列事關梅州長遠發展的重大項目落地建設。

會議強調,要推動出新出彩,打造生態經濟發展新標杆。要按照“麵上保護、點上開發”的原則,推動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廣東樣本。一是培育綠色產業新體係。要以綠色低碳、集約高效為方向,依托現有產業基礎,抓緊打造電子信息、先進裝備製造、銅箔、互聯網、文旅、體育、大健康、特色現代農業等特色產業集群,力爭“5311”綠色產業規模和效益在“十四五”期末實現大幅提升。二是建設綠色發展新平台。要以國家級梅州綜保區、省級產業園(集聚地)和現代農業產業園為重點,完善基礎設施,豐富產業內涵,優化管理服務,提升綠色發展硬實力。三是打造創新驅動新支撐。要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力爭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350家以上,加大創新投入,築牢研發平台,扶持上市公司,充分調動金融機構參與生態經濟建設的積極性,共促實體經濟加快發展。四是優化生態經濟新環境。要嚴把準入關、防治汙染源、強力補短板,推動產業結構、生產方式與生態環境、生態空間相得益彰。五是暢通內外循環新渠道。要共建產業循環,建立跨區域產業共建新模式,打通市場循環,狠抓“粵菜(客家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發揮梅州粵東北交通門戶城市的作用,念好山海經、擁抱大潮汕,促進區域循環,推動產業和消費雙升級、內需和外需更均衡。

會議強調,要增強動力活力,強化生態發展區建設基礎支撐。一是加快建設現代化交通體係,融入省內交通主骨架,完善市內交通大網絡,打通出省出海大通道,優化航線航班快通道,全力打造市區到縣城1小時、梅州到汕潮揭1小時、到珠三角2小時、到廈漳泉2小時的“1122”交通圈。二是統籌推進新型和傳統基礎設施建設,加快5G、全光網城市、工業互聯網、智慧梅州等新基建,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現代化能源供應體係,補齊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來的公共衛生等領域基礎設施短板。三是著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以轉變政府職能、穩定市場預期、吸引企業投資為抓手,深化投融資體製改革、“放管服”改革,加快“數字政府”建設,開展精準招商,推進崇商重企,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四是推動縣域經濟發展,按照“五星爭輝”要求,加速形成“一縣一主業、一園一特色”的產業發展格局,實施縣城品質提升工程,打造圩鎮特色,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力爭各縣(市、區)經濟實現可持續良性增長。

會議強調,要持續用心用情,保障生態發展區建設走深走實。一是強化組織領導,提高政治站位,健全領導機製,壓實工作責任,大力整治“推繞拖”歪風邪氣。二是強化政策對接,抓住國家和省編製“十四五”規劃機遇,吃透政策、爭取政策、善用政策,積極謀項目、上項目,把政策紅利變為“真金白銀”。三是強化要素保障,完善“人才新政”,加快探索高效供地模式,加強政銀企合作,確保項目推進有人用、有地用、有錢用。四是強化擔當作為,敢幹事、善幹事、快幹事,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狀態狠抓落實。

會議強調,經濟工作重點要抓好“七個聚焦”。一是聚焦項目投資,堅持項目化工作法,加快交通、能源、水利等設施建設,積極推進新基建,鼓勵民間資本參與,不斷擴大有效投資。二是聚焦發展綠色產業,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加快發展醫藥康養、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文化旅遊產業,致力發展互聯網、智慧城市建設,狠抓招商引資。三是聚焦平台載體建設,抓好工業園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創新平台建設。四是聚焦縣域經濟發展,提升縣城成色,做強產業特色,深化鎮(街)體製改革。五是聚焦城鄉統籌發展,推進中心城區提質擴容,推進鄉村振興,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六是聚焦培植財源,落實資金直達項目機製,優化財政支出結構,防範政府性債務風險,加大金融支持“三農”、中小微企業力度。七是聚焦綠色生態建設,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製度,加快推進全域創建國家森林縣城,全麵完成汙染防治三年任務,抓實生活垃圾分類,推動形成綠色消費自覺。

會議強調,建設生態發展區,需要凝聚各方力量。市委將堅持總攬全局、協調各方,支持人大、政協依法履職,推進法治政府建設,保障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職權,發揮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民族宗教界人士、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以及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的作用,加強黨管武裝,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形成加快生態發展區建設的強大合力。

市委委員、市委候補委員出席會議。不是市委委員、候補委員的市有關領導同誌及縣(市、區)政府主要負責同誌,嘉應學院黨委書記、校長,市法院黨組書記,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府、市政協秘書長,市紀委常委、市監委委員,市委、市政府副秘書長,市委各部委、市直正處以上單位和中央、省屬駐梅單位主要負責同誌,各鎮(街道、場)黨委主要負責同誌列席會議。(記者鍾智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