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各有關單位:
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將《梅州市“十四五”時期深化價格機製改革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梅州市發展和改革局
2022年2月11日
根據《廣東省發展改革委關於印發〈廣東省“十四五”時期深化價格機製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粵發改價格〔2021〕470號)要求,為深化我市“十四五”時期重點領域價格機製改革,現結合實際製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曆次全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重點圍繞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提高公共服務供給質量,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推進重點領域價格機製改革,加快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製,提升價格治理能力,確保價格總水平在合理區間運行,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二)基本原則。
——堅持市場方向。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進一步放開競爭性領域商品和服務價格,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製,凡是能由市場形成的價格均交給市場。
——堅持放管結合。對於政府定價領域,簡化審批流程,規範政府定價行為。對放開實行市場調節價的事項,強化事中事後監管,優化價格服務。
——堅持係統觀念。將價格改革與財政稅收、收入分配、行業管理體製等改革協調互促,統籌兼顧行業上下遊、企業發展和民生保障、經濟效率和社會公平、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等關係,把握好時機、節奏、力度,穩妥推進、務求實效。
(三)主要目標。到2025年,競爭性領域和環節價格主要由市場決定,網絡型自然壟斷環節科學定價機製全麵確立,能源資源價格形成機製進一步完善,重要民生商品價格調控機製更加健全,公共服務價格政策基本完善,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的價格政策體係基本建立。
二、加強和改進價格調控
(一)健全監測預測預警體係。建立健全跨部門分析預警工作機製。利用現代化科學技術,完善價格監測預警係統,健全覆蓋重要商品和服務信息采集的網絡體係。做好重要節假日、重大自然災害、突發公共事件等關鍵時期價格監測工作。深化與行業協會、市場機構合作,充分利用第三方機構力量,加強綜合研判和趨勢分析的科學性,強化風險評估和預測預警。〔市發展改革局、市商務局、市農業農村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二)加強重要民生商品價格調控。進一步完善重要民生商品價格調控機製,加強生豬等重要民生商品逆周期調節,有效保障糧油肉蛋菜果奶等供應,防止價格大起大落。健全以儲備調節為主的調控手段,加快構建和完善政府儲備與社會儲備、常規儲備與臨時儲備、實物儲備與能力儲備有機結合的重要民生商品儲備體係。堅持“調高”與“調低”方式並重,完善突發應急調控機製,注重預調微調,提升價格調控能力。探索建立價格區間調控製度,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批發市場、物流平台、協會商會等積極參與價格區間調控。落實國家稻穀最低收購價政策,充分發揮農業保險穩價保供作用。〔市發展改革局、市財政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三)做好大宗商品價格異動應對。密切關注大宗商品市場動態、價格走勢,跟蹤分析對行業的影響,及時提出綜合調控政策措施,協調推動有關方麵做好保供穩價工作。(市有關單位和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強化市場預期管理。建立完善預期管理製度,聚焦價格總水平和重點商品,提高預期管理的前瞻性和預見性;創新豐富預期管理手段,通過電視、廣播、網絡等多種渠道,解讀市場基本麵的積極變化、政府保供穩價舉措等,及時發布價格監測信息,主動釋放正麵信號,合理引導市場預期。〔市委網信辦、市發展改革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三、深入推進能源價格改革
(五)持續深化電價改革。按照“放開兩頭、管住中間”的原則,加強輸配電價監管,有序推進上網電價、銷售電價市場化改革。貫徹落實省推進燃煤發電、燃氣發電、水電、核電等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政策措施,有序推動工商業用戶全部進入市場,取消工商業目錄銷售電價,建立暫未從電力市場直接購電的工商業用戶由電網企業代理購電機製,逐步完善市場交易機製及規則,積極穩妥推進電力現貨市場建設。進一步完善居民階梯電價製度,執行省規定的峰穀分時電價政策。〔市發展改革局、梅州供電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六)不斷完善綠色電價政策。落實省高耗能、高排放行業具體認定辦法,大力實施差別電價、階梯電價等綠色電價政策,強化電價政策與產業政策、環保政策的協同。繼續實施促進汙水處理、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發展的支持性電價政策。〔市發展改革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生態環境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七)穩步推進天然氣價格市場化改革。逐步建立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市場供求狀況和環境治理成本的天然氣價格形成機製。結合天然氣建設運營機製和價格機製改革進程,完善終端銷售價格與氣源采購價格聯動機製,探索推進終端非居民用戶銷售價格市場化。研究推進大用戶結算機製改革。推進接收站、管網等基礎設施公平開放,探索建立天然氣市場服務中心,加快形成主體多元、競爭適度、價格合理的天然氣供應格局。〔市發展改革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八)加強輸配氣環節價格監管。貫徹落實省內天然氣管道運輸價格和城鎮管道燃氣配氣價格管理辦法,合理確定接收站氣化服務價格,推進城鎮管道燃氣供氣管網整合,壓減供氣層級,減少層層加價,嚴格監管配氣價格,探索按用氣量分類製定城鎮管道燃氣非居民配氣價格,規範收費行為。〔市發展改革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四、係統推進水資源價格改革
(九)完善水資源費政策。凡在我市行政區域內利用取水工程或者設施直接從江河、湖泊(含水庫)或者地下取用水資源的單位和個人,除法律、法規以及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水利部三部委聯合規定的情形外,均應按規定繳納水資源費,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減免。按照應繳盡繳、應收盡收的原則,加大水資源費的征收力度。鼓勵各縣(市、區)建立水資源費與水價聯動機製。〔市發展改革局、市財政局、市水務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十)完善水利工程供水價格形成機製。建立健全促進水資源節約和水利工程良性運行、與投融資體製相適應的水利工程水價形成機製。科學核定定價成本,合理確定盈利水平,動態調整水利工程供水價格。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和項目實行供需雙方協商定價,推動供需雙方在項目前期工作階段簽訂框架協議,約定意向價格和水量等,推進供水工程投融資體製機製改革。〔市發展改革局、市水務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十一)加快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圍繞健全農業水價形成機製、促進農業節水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全麵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確保2025年前完成各項改革任務,包括:進一步完善農業水價形成機製,加強成本核算,農業水價逐步提高到完全成本水平;推行分類、分檔水價製度,建立健全超定額用水累計加價製度;加快推進供水計量設施的配套完善,實現精準用水計量;完善工程管護機製,健全和落實終端用水管理機製;統籌推進農業用水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機製,推動節約用水製度化;嚴格控製農業用水總量,合理界定水權,探索建立水權交易製度,發揮市場力量推進用水節約。〔市發展改革局、市財政局、市水務局、市農業農村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十二)持續深化城鎮供水價格改革。建立健全反映供水成本、激勵提升供水質量、促進節約用水的價格形成機製和動態調整機製。嚴格執行城鎮供水價格管理辦法和成本監審辦法,合理製定城鎮供水價格。完善城鎮居民階梯水價製度,適度拉大分檔價差;進一步完善並嚴格執行非居民用水超定額累進加價製度,適當提高加價標準,從嚴核定用水定額計劃,提高收繳率。加大差別水價實施力度,市和各縣(市、區)可結合實際擴大差別水價實施範圍,細化操作辦法,提高加價標準。〔市發展改革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水務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十三)切實完善農村供水價格管理。農村供水實行有償使用、計量收費製度。各縣(市、區)應結合當地農村資源稟賦和條件,因地製宜實行農村供水價格管理,按照“覆蓋成本、合理盈利、節約用水、公平負擔”的原則,合理確定供水價格。鼓勵城鎮供水企業向鄰近農村延伸供水,抄表到戶,減少層層躉售加價。市和各縣(市、區)可安排一定的財政補助資金,對工程維修養護予以支持。〔市發展改革局、市財政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水務局、市農業農村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十四)不斷完善汙水處理收費機製。結合汙水處理排放標準提高等情況,將收費標準調整至補償汙水處理和汙泥無害化處置成本且合理盈利的水平,並實行動態調整。推行企業汙水排放差別化收費,可根據企業排放汙水中主要汙染物種類、濃度、環保信用評級等,分類分檔製定差別化收費標準。鼓勵通過政府購買服務,以招投標等市場化方式確定汙水處理服務費水平,建立與處理水質、汙染物削減量等掛鉤的汙水處理服務費獎懲機製。鼓勵已建成汙水集中處理設施的農村地區,探索建立農戶付費製度。〔市發展改革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農業農村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五、加快公共服務價格改革
(十五)清理規範城鎮供水供電供氣行業收費。認真落實《廣東省清理規範城鎮供水供電供氣行業收費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粵辦函〔2021〕262號)要求,科學界定政府、企業、用戶的權責關係,堅持清費順價,清理取消各種不合理收費,加快完善價格形成機製,嚴格規範價格收費行為。〔市發展改革局、市財政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市場監管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十六)健全固體廢棄物處理收費機製。結合固體廢棄物處理市場化進程,不斷完善固體廢棄物價格機製,加快建立有利於促進垃圾分類和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的激勵約束機製。完善生活垃圾處理收費製度,合理確定收費標準,推進建製鎮建立生活垃圾處理收費機製。結合生活垃圾分類情況,探索研究實行生活垃圾分類計價、計量收費等差別化管理,推行非居民廚餘垃圾計量收費。探索建立農戶生活垃圾處理付費製度。加強醫療廢棄物處置收費管理,健全醫療廢棄物處置價格政策,按照補償成本並合理盈利的原則,製定醫療廢棄物處置收費標準。〔市發展改革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衛生健康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十七)深化重要交通運輸價格改革。完善城市公共交通成本費用評價製度和政策性虧損補貼製度,建立與新業態發展相適應的科學定價機製,合理製定城市公交票價。健全巡遊出租汽車運價動態調整機製,建立與公共交通之間合理的比價關係。完善機動車停放設施服務收費政策,健全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停車收費機製,科學製定差異化收費標準,並建立動態調整機製。〔市發展改革局、市交通運輸局、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十八)完善教育收費管理機製。綜合考慮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教育培養成本和群眾承受能力等因素,合理確定公辦學校學費(保育教育費)、住宿費等收費標準,研究建立與撥款、資助水平等相適應的收費標準動態調整機製。研究完善學前教育收費政策。執行我省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收費管理政策,從嚴監管民辦義務教育學費收費標準。製定線下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收費標準以及學校課後服務性或代收費政策。〔市發展改革局、市教育局、市財政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十九)完善養老、殯葬服務價格形成機製。堅持養老服務價格以市場形成為主的原則,區分基本與非基本養老服務需求,完善養老服務收費政策,支持普惠性養老服務發展。完善殯葬服務收費政策,鼓勵將殯葬基本服務免費政策的對象擴大至本市非戶籍人口。加強公益性公墓價格管理。〔市發展改革局、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二十)完善景區門票價格形成機製。繼續推行公益性景區免費開放和低票價政策,完善景區門票價格及相關服務價格形成機製,建立政府定價景區目錄清單製度和定期評估調整機製。建立健全景區質量等級評定與門票價格水平懲戒掛鉤機製,規範景區門票價格行為。〔市發展改革局、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二十一)完善公共法律服務價格形成機製。嚴格執行省規定的公證服務、司法鑒定服務和仲裁服務收費政策,對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公共法律服務收費項目放開由市場形成;對納入政府定價(指導價)管理的收費項目,按照兼顧社會承受能力和公共法律服務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合理確定、動態調整政府定價範圍和收費標準。對密切關係民生的公益類公證服務事項實行清單製管理,收費標準實行政府指導價管理。放開律師服務收費。落實非行政事業單位的仲裁服務機構收費轉為經營服務性收費政策。〔市發展改革局、市司法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二十二)進一步清理規範涉企收費和行政事業性收費。嚴格落實國家和省全麵清理規範收費的政策措施,適時動態更新政府定價的經營服務性收費目錄清單。推動做好省定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清理工作,進一步規範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政策,增強企業群眾獲得感。〔市發展改革局、市財政局等有關部門和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按分工負責〕
六、加強成本監審和價格認定工作
(二十三)加強成本監審。堅持將成本監審作為政府製定和調整價格的重要程序。完善農產品成本調查製度,加強對重要民生商品產供儲銷成本調查。組織開展輸配電、天然氣管道運輸、供水、供氣、汙水處理、教育收費等重點領域成本監審。強化成本監審約束作用,逐步引入成本激勵機製。(市、縣發展改革部門會同有關部門負責)
(二十四)加強價格認定工作。做好涉嫌違紀違法案件、涉嫌刑事案件和涉行政事項價格認定工作,充分發揮價格認定維護黨紀、公正司法和依法行政的保障作用。推進價格爭議調解工作,探索建立價格爭議糾紛行政調解、人民調解、行業性專業性調解、司法調解銜接聯動的工作機製。〔市發展改革局、市司法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七、做好組織保障
(二十五)強化改革統籌。全麵深化“十四五”價格機製改革涉及麵廣、任務重,各縣(市、區)發展改革部門要統籌兼顧,綜合施策,認真落實省、市文件要求,積極做好政策協同和政策的宣傳解讀,強化部門協同、上下聯動,形成工作合力,確保各項改革方案平穩出台。(市、縣發展改革部門會同有關部門負責)
(二十六)兜住民生底線。涉及民生領域的價格機製改革特別是出台重大價格改革政策時,要把握好改革時機、力度,充分研究論證社會承受能力,特別是針對改革對低收入群體生活產生的影響,做好風險評估,完善配套民生保障措施。及時啟動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製,切實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市發展改革局、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國家統計局梅州調查隊,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二十七)完善價格法治。跟蹤評估價格法規政策實施情況,及時清理廢止不符合法律法規、不適應改革形勢的政策文件,推進價格管理機製化、製度化。〔市發展改革局、市司法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二十八)加強能力建設。加大成本監審調查、價格監測、價格認定等隊伍建設力度,強化政治理論學習,積極開展專業培訓。充分利用第三方力量,推動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建立價格調控相關研究基地,強化價格領域重大問題、基礎理論和前瞻性政策研究。(市、縣發展改革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