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全國地方誌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5-2020年)的通知
國辦發〔2015〕64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全國地方誌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5-2020年)》已經國務院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國務院辦公廳
2015年8月25日
(此件公開發布)
全國地方誌事業發展規劃綱要
(2015-2020年)
為推進全國地方誌事業科學發展,充分發揮地方誌工作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更大貢獻,根據《地方誌工作條例》,結合當前工作實際,製定本規劃綱要。
一、發展基礎與機遇
編修地方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曆史悠久,連綿不斷。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正確領導下,經過各地區各有關部門不懈努力,地方誌工作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以修誌編鑒為主業、各項工作協調開展的事業格局,拓展了方誌文化的內涵,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了獨特作用。
(一)工作體製機製基本建立。基本形成黨委領導、政府主持、負責地方誌工作的機構(以下簡稱地方誌工作機構)組織實施、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工作體製;逐步形成將地方誌工作納入各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地方各級政府工作任務,“認識、領導、機構、編製、經費、設施、規劃、工作”到位(以下統稱“一納入、八到位”)的工作機製。
(二)法治建設取得新進展。2006年國務院公布施行《地方誌工作條例》,各地相繼製定和完善地方性法規規章,進一步明確了各級政府對地方誌工作的領導責任,加強地方誌工作機構履行組織、指導、督促和檢查地方誌工作的職責,確保地方誌工作依法開展。
(三)編修成果不斷豐富。目前,首輪修誌結束,第二輪修誌進入關鍵時期,已出版7000多部省、市、縣三級地方誌書,2萬多部行業誌、部門誌、軍事誌、武警誌、專題誌、鄉鎮(街道)誌、村(社區)誌等,1900多種、1.5萬多部地方綜合年鑒,1000多種、7000多部專業年鑒,大量地情文獻。這些與現存的8000多種、10萬多卷舊誌及其整理成果,共同構成了一座以國情地情為主要內容並不斷豐富的地方誌資源寶庫。
(四)理論研究逐漸深化。緊密結合修誌編鑒實踐,積極開展理論研究,已出版各種誌鑒理論著作1000多部,發表論文6萬多篇,取得顯著成果,有力地指導了地方誌工作開展,推動了方誌學、年鑒學學科建設。
(五)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推進。全國已建成國家方誌館1個、省級館15個、市級館60多個、縣級館近200個,省級網站26個、市級網站近200個、縣級網站470多個,方誌工作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邁上新台階。
(六)存史育人資政作用日益彰顯。通過修誌編鑒、開發利用地方誌資源,地方誌編修已發展成為為國存史的一項重要工作,在記錄當代、保存曆史、傳承文明、發展文化、激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推動海內外文化交流合作、提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曆史借鑒和智力支持等方麵,成績日益突出、作用日益顯著。
目前,全國地方誌事業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和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麵,但也存在著製約事業發展的問題,主要是:事業發展不平衡現象比較突出;少數地區和部門對地方誌工作重要性認識不夠;相關法規規章落實不到位;機構不健全,編製、人員和經費不足;誌書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人才隊伍青黃不接,人員素質亟待提升;信息化與方誌館建設比較滯後;方誌文化的作用有待彰顯等。這些問題必須通過科學發展和深化改革,采取有效措施,認真予以解決。
“治天下者以史為鑒,治郡國者以誌為鑒。”按照“四個全麵”戰略布局,黨和國家對地方誌工作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強調要高度重視修史修誌,把曆史智慧告訴人們。全國地方誌事業迎來重要發展機遇。修誌問道,以啟未來。地方誌工作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明確在發展改革大局中的目標任務,科學規劃,積極創新,有序推進地方誌事業持續健康發展。
二、指導思想與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全麵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落實第五次全國地方誌工作會議要求,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銳意進取,改革創新,依法全麵推動全國地方誌事業發展繁榮。
(二)基本原則。
1.堅持正確方向。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通過編修和開發利用地方誌成果,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豐富、優秀的精神文化產品。
2.堅持依法治誌。國家地方誌工作機構依法統籌規劃、組織協調、督促指導全國地方誌工作;省、市、縣級地方誌工作機構依法履行組織、指導、督促和檢查地方誌工作職責,加強編纂業務工作。
3.堅持全麵發展。以修誌編鑒為主業,統籌兼顧理論研究、開發利用、信息化建設、方誌館建設、舊誌整理等工作,實現地方誌事業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
4.堅持改革創新。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修誌的優良傳統,認真總結地方誌工作的經驗教訓,深化改革,與時俱進,推動理論創新、製度創新、管理創新、方法創新。
5.堅持質量第一。堅持存真求實,確保地方誌質量。正確處理質量與進度的關係,將精品意識貫穿於地方誌編纂出版工作全過程,嚴把政治關、史實關、體例關、文字關、出版關,編纂出版經得起曆史檢驗、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地方誌成果。
6.堅持修誌為用。發揮地方誌資源優勢,全麵提升開發利用水平;拓寬用誌領域,提升服務大局能力,為黨政機關、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服務;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全社會讀誌用誌水平。
三、總體目標與主要任務
(一)總體目標。到2020年,全麵完成第二輪修誌規劃任務,實現省、市、縣三級綜合年鑒全覆蓋,加快信息化和方誌館建設,做好第三輪修誌工作準備,加強對社會修誌的指導和管理,基本形成地方誌編修體係、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體係、質量保障體係、資源開發利用體係、工作保障體係“五位一體”的地方誌事業發展綜合體係,努力開創地方誌事業發展新局麵。
(二)主要任務。
1.全麵完成第二輪修誌規劃任務。到2020年,完成第二輪地方誌書規劃任務,省、市、縣三級地方誌書全部出版。在抓緊完成第二輪修誌任務的同時,全麵總結第一輪、第二輪修誌工作的經驗教訓,認真研究第三輪修誌的組織管理、運作模式、續修方式等,為啟動第三輪修誌做好資料收(征)集、隊伍培訓及理論準備等工作。
2.大力推進地方綜合年鑒工作。到2020年,做到地方綜合年鑒由地方誌工作機構組織編纂,一年一鑒,公開出版,實現省、市、縣三級綜合年鑒全覆蓋。
3.重視軍事、武警及其他各類專業誌鑒、民族地區地方誌、鄉鎮村誌和地方史編纂工作。加強對已開展和準備開展誌鑒編纂工作的行業、部門、單位等的業務指導和管理。支持民族地區做好地方誌編纂工作。指導有條件的鄉鎮(街道)、村(社區)做好誌書編纂工作,做好中國名鎮誌文化工程、中國名村誌文化工程組織編纂工作。具備條件的,可將地方史編寫納入地方誌工作範疇,統一規範管理。
4.深入開展舊誌整理工作。編製全國舊誌整理規劃,編輯舊誌聯合目錄。具備條件的地方應編輯出版曆代方誌集成,分類整理舊誌資料。加強與國內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公共圖書館、檔案館等單位的交流與合作,開展舊誌點校、提要、考錄、輯佚等工作。
5.加強地方誌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製定方誌、年鑒理論和方誌學、年鑒學學科建設規劃,建立和完善方誌、年鑒理論研究學術規範,力爭到2020年形成較為成熟的方誌學和年鑒學學科體係。充分發揮方誌期刊和各級地方誌學會的作用,活躍學術研討,推動理論建設。加強與相關學科交流合作,開展地方誌編纂、地方誌事業發展等重要理論問題研究,編寫方誌學、年鑒學通用教材及各分支學科研究論著。總結曆代一統誌編纂經驗,開展編修一統誌的可行性研究。
6.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重視人才選拔、培養和使用,加強專兼職結合、結構合理的人才隊伍建設,培養和引進一批高端人才,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地方誌編修、研究工作隊伍,弘揚修誌問道、直筆著史的方誌人精神。
7.深化地方誌質量建設。嚴格執行《地方誌書質量規定》、《地方綜合年鑒編纂出版規定》有關要求,製定質量管理、質量監督等規定,完善地方誌質量評議、審查驗收製度,嚴把質量關。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申報設立誌書、年鑒及優秀學術成果評比獎勵項目,逐步將誌書、年鑒納入國家及地方有關圖書獎評比。
8.強化地方誌資料建設。加大依法收(征)集地方誌資料力度,建立和完善地方誌資料收(征)集、保存、管理製度,推行地方誌資料年報製度並形成常態機製;運用社會調查、口述史等方法,大力拓展資料收(征)集範圍和渠道,建立能夠全方位適應地方誌編纂、地方誌事業發展和方誌文化建設需要的地方誌資料保障機製。
9.加快地方誌信息化建設。按照統一規劃、統一標準、分級建設、資源共享、安全保密的原則,製定全國地方誌事業信息化發展意見,充分利用已有信息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加快地方誌信息化建設步伐,支持民族地區地方誌信息化建設。逐步建立地方誌全文數據庫。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對不同載體的地方文獻收(征)集、保護和開發利用,推動信息標準化工作。實現國家、省、市、縣四級地方誌資源共享,麵向社會提供優質服務。
10.提高地方誌資源開發利用水平。加強對地方誌資源的深加工,拓寬服務渠道,增強服務功能,創新服務手段,更好地貼近經濟社會發展實際,貼近人民群眾需要。做好《中國地情報告》、《中國方誌發展報告》、《中國年鑒發展報告》編纂工作。發揮地方誌資源在地方公共文化服務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各類媒體廣泛宣傳地方誌成果,推動方誌文化進機關、進農村、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進軍營,推動城鄉方誌文化建設,培育地方曆史記憶。
11.擴大學術交流與合作。采用多種形式,加強與香港、澳門和台灣地區以及國外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檔案機構與圖書館等單位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服務國家文化“走出去”戰略,推介一批高質量地方誌成果,充分展示地方誌的當代價值及永恒魅力,推動方誌文化走向世界,增強方誌文化影響力。
四、保障措施
(一)法治保障。推動《地方誌工作條例》的貫徹落實,逐步建立健全地方性法規規章。加大地方誌工作法規規章的宣傳、執行力度,定期開展執法監督檢查,依法糾正、查處執行不力和違法行為。
(二)製度保障。健全地方誌工作機構主導、社會各界有序參與修誌編鑒的途徑和方式。加強督促檢查,健全和完善目標考核責任製、督查通報製,強化責任落實;健全和完善地情資料收(征)集及管理、修誌編鑒業務製度和主編(總纂)責任製,確保在篇目設計、資料收(征)集、總纂統稿、誌(鑒)稿評議、審查驗收、出版發行、報送備案等環節上均有章可循、有序推進,保障誌鑒質量。
(三)經費保障。改善地方誌工作條件和圖書資料收藏保管條件,做好修誌、編鑒、出版、科研、開發利用、信息化建設、資料文獻保存等工作,加大對民族地區、貧困地區地方誌工作的支持力度。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將地方誌工作所需經費列入財政預算。
(四)隊伍保障。建立國家級、省級地方誌專家庫。探索地方誌人才培養、引進等政策和措施,探索將方誌學人才培養納入國民教育體係的方式方法。完善教育培訓製度,分級實施對地方誌工作機構新任負責人、誌鑒主編(總纂)的專項培訓,實現修誌編鑒人員崗前培訓全覆蓋、培訓工作常態化;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聯合開展地方誌專業方向研究生教育,舉辦專業進修班,支持地方誌工作人員接受專業繼續教育。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開展先進集體和先進工作者評選表彰活動,建立幹事創業的激勵機製,營造良好氛圍。
(五)宣傳保障。利用各級各類新聞媒體,大力宣傳地方誌工作機構貫徹落實黨和國家大政方針的新舉措、地方誌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成績、地方誌工作者投身現代化建設的新貢獻。挖掘地方誌資源的現實價值、曆史價值,設計宣傳主題,創新宣傳形式,推出一批人民群眾喜聞樂見、有較大社會影響力的地方誌宣傳精品。
五、加強組織領導地方誌工作要堅持和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持、地方誌工作機構組織實施、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工作體製,堅持“一納入、八到位”的工作機製。地方誌工作機構設置和人員編製,要與其有效履行職能、順利開展工作的要求相適應;按照德才兼備原則和專業要求,配齊配強地方誌工作機構的領導班子。
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結合工作實際,根據本規劃綱要要求,製定本地區本部門地方誌事業發展規劃或實施方案,切實加強分類指導,加大組織推動力度,全麵提高地方誌工作水平,確保全國地方誌事業平穩、有序、健康發展。
軍事誌事業發展規劃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誌指導小組製定。
中國地方誌指導小組及其辦公室要對本規劃綱要落實和執行情況進行督促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