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全麵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奮進和“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義重大、責任重大。全省地方誌係統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麵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係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實施新發展理念,緊緊扭住依法治誌不動搖,履行好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提升能力、守正創新,堅守地方誌基礎主業,拓展開發利用主業,推動全省地方誌事業高質量發展,全麵推進“三服務”,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
一、認真做好重點、特色誌書編修。一是組織編纂扶貧誌、全麵小康誌等專題誌。記錄好廣東全麵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偉大曆程和重大成就。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資料收集工作。二是推動名鎮名村誌上新台階。在高質量做好已申報的名鎮名村誌編纂出版的基礎上,做好湛江《吳陽鎮誌》、佛山《紫南村誌》、陽江《雞乸㙟村誌》等一批中國名鎮名村誌申報、組織編纂工作,集中反映嶺南文脈、廣東新型城鎮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就,講好廣東故事。三是推動部門誌、專題誌、特色誌編纂。高質量完成《廣東抗日戰爭誌》出版。推動廣州、湛江部門誌行業誌編纂工作,做好《潮州古城誌》、新會《陳皮誌》、陽春《春砂仁誌》、茂名《冼夫人誌》等一批特色誌編纂,深入挖掘廣東地方特色,推動地方誌賦能文旅融合。四是紮實做好三輪修誌準備工作。推進三輪修誌試點,開展三輪試點階段性工作總結,常態化開展地方誌資料年報工作。
二、推動年鑒工作規範化建設。一是全麵有序推進綜合年鑒編纂出版工作。全省綜合年鑒編纂平衡協調發展,確保實現“一年一鑒、公開出版”規範化、全覆蓋的目標。協力編纂好《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年鑒》。推動有條件的部門和鎮村編纂功能區、部門(專業)、鎮村年鑒,不斷擴大年鑒編纂種類。二是大力提升年鑒編纂質量。堅持以提升質量為目標,以年鑒評議、質量評價為抓手,繼續開展並不斷改進年鑒評議工作,鍛煉和培養年鑒編纂人才,不斷充實完善年鑒編纂的結構體係和質量建設。三是精心組織編纂《廣東年鑒》。守正創新,打造規範年鑒樣板,總結廣東年鑒供稿工作評價經驗,提高供稿質量和時效,引領全省年鑒質量提升。四是堅持編鑒為用。積極開展“互聯網+年鑒”行動,大力提升年鑒數字化、網絡化水平,推動各地開展地情信息推介,不斷提升年鑒地情宣傳推介和服務水平。
三、統籌推開地方史工作。一是協調推進地方史編研。貫徹落實《廣東省地方史編纂管理辦法》,印發地方史編研方案,推動各地落實年度、近期、中期地方史編研任務。鼓勵各地探索嚐試,挖掘嶺南曆史文化資源,特別是涉及“名人、名產、名事”的史料,做大做強“粵故事”專欄,推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簡史、通史、斷代史、專題史等。二是做好期刊編印。進一步做好《廣東史誌》《當代廣東》和各地史誌期刊編印工作,鞏固稿源,突出特色。三是加強理論研討。做好《廣東省地方誌理論研究優秀論文集·2020》出版。啟動2022年全省地方誌理論研討活動。
四、切實提升普查成果質量和社會效益。一是加快推進《全粵村情》出版印刷工作。壓實各方責任,形成推進書稿出版印刷進度的合力。二是推動結構化開發利用提質增量。謀劃好廣東特色海島村、傳統體育、特色技藝、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等結構化專題,做好鄉村美食和鄉村非遺的出版印刷工作。鼓勵各市縣結合實際同步開展普查成果結構化開發,努力實現普查成果開發利用規模化、品牌化。大力推介村情,塑造廣東鄉村形象。三是進一步擦亮多彩鄉村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品牌。堅持多部門聯動、省市縣同步、社會廣泛參與,緊扣建黨百年主題主線,圍繞“三服務”積極開發利用活動成果,擴大活動效益。四是進一步發揮全粵村情數據平台功能作用。做好平台的數據更新、運用等工作,加強省市縣共建,豐富平台數據內容、探討數據平台輔助“三服務”項目的方向和路徑,更好發揮平台作用。五是大力提升資政服務能力和水平。加強謀劃、加大投入,提升部門合作、省市聯動力度,圍繞國家重大戰略、省委省政府重點工作,組織撰寫高質量的資政報告,積極為黨委政府中心工作建言獻策。
五、完善全省一體化的數字方誌體係。深入貫徹落實《關於加快推進全省地方誌數字化工作的通知》要求,全麵完成全省地方誌數字化三年工作任務。一是加快誌鑒史、地情書等圖書資料的數字化。進一步建設完善省情數據庫,對標2021年目標任務,統籌全省存量誌鑒圖書100%入庫,實現增量圖書在出版的同時完成數字化入庫。二是統籌做好省情立體推介工作。深度挖掘廣東地方誌資源,做精做強做專廣東省情網、方誌廣東微信公眾號、學習強國平台【方誌廣東】專欄內容。指導各地做好地情網站(頻道)和微信矩陣的建設推廣,用足用好地方誌文化宣傳陣地。統籌全省宣傳推介工作,鞏固優化省市縣立體聯動推介體係,暢通與宣傳網信部門及各類平台的溝通合作,提升全省地方誌新媒體矩陣影響力。三是進一步擦亮《廣東印記》品牌。打造廣東省情係列微視頻精品,組織拍攝《廣東印記》第四期微視頻35集,主打特色物產、特色產業鎮等係列。以2021年經濟欠發達地區地方誌編修經費補助為抓手,組織有關市縣拍攝廣東省情係列微視頻32集,帶動全省各地積極開展省情影像化工作,立體打造美麗廣東、開放廣東、創新廣東之獨特印記。
六、依法推進方誌館建設。一是加強對全省方誌館建設的統籌指導。進一步梳理全省各級方誌場館建設情況。製定全省方誌館建設規範。加強調研指導,召開全省方誌館建設現場會,明確各級方誌館建設要求,推動全省方誌館建設。加強與其他文化場館及兄弟省區市方誌館的交流學習,積累方誌館建設經驗。二是切實發揮省方誌館、廣州市方誌館、深圳方誌館的示範帶動作用,推動全省方誌場館建設標準化、規範化。三是加強省方誌館建設,提高服務能力。高標準做好日常維護和服務,不斷調整展陳內容,豐富展覽內涵,提升展覽水平。建立完善收藏保護、展覽展示等基本功能,突出打造地方文獻中心、家譜中心等特色平台。做好館藏圖書內容審核,落實圖書分類管理。積極與文化、教育、高校等部門合作,爭取更多品牌入駐,打造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學生校外實踐基地等,並充分發揮作用。做活數字方誌館,豐富宣傳推介手段。學習圖書館、博物館等文化場館建設和管理經驗,建立健全相關製度,推動方誌場館高質量發展。
七、編好全省地方誌事業“十四五”發展規劃。一是總結評估“十三五”規劃落實情況,梳理經驗教訓。二是製定“十四五”規劃,研究謀劃好項目,將前瞻性和現實性相結合,充分考慮當前地方誌工作基礎和實際、廣東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需要,科學設計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保證既壓實責任、確保工作數量和質量,又具有可操作性。
八、切實提升地方誌工作能力。主動適應新時代新要求,注重培養專業能力、專業精神,不斷提高地方誌工作能力和水平,打造高素質專業化幹部隊伍。一是提升依法治誌、抓落實能力。通過舉辦全省地方誌係統能力提升培訓班、理論研討、以會代訓、調研指導、情況通報等方式,不斷提高依法治誌、抓落實能力,重點抓好《廣東省地方誌工作條例》《關於進一步加強新時代地方誌工作的通知》《廣東省地方誌事業“十四五”規劃》等法規文件貫徹落實。二是提升資政輔治能力。圍繞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和“四個出新出彩”、省委“1+1+9”工作部署、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等戰略,依托全省地方誌工作機構掌握的豐富地情資源,組織撰寫高質量的資政報告,切實做好“三服務”工作。支持港澳地方誌工作機構工作。三是提升推介廣東、講好廣東故事的能力。推動全省數字化創新,加強省市縣共建,發揮新媒體聯動推介地方誌特色文化的優勢,做大做強推介平台,做好公眾號“粵故事”“粵鑒話你知”等欄目建設,深化內容、優化版麵設計,實現規模化發布。四是提升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地方誌工作的組織能力。充分發揮地情專家、研究生工作站、專家工作室、地方史誌學會、嶺南地方誌文獻交流中心、廣東省情信息研究推介中心、嶺南地方文化中心等作用,加大與黨政部門的溝通協調與共建共享,彙聚起社會力量參與地方誌工作的強大合力。各地要積極探索,組建與社會力量合作平台,創造社會力量參與地方誌工作的氛圍和機會。
九、全麵加強黨的建設。以政治建設為統領,全麵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毫不動搖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一是旗幟鮮明講政治抓政治。堅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把“兩個維護”作為最高政治原則和根本政治規矩,貫徹到廣東地方誌工作全過程各方麵,落實到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幹部的行動上。二是自覺加強理論武裝。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自覺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堅定信仰者、忠實實踐者。三是抓好組織建設。切實加強和改進機關黨的各項工作,全麵提高機關黨建水平。持之以恒抓基層、打基礎,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紮實推進新一輪模範機關創建活動,鍛造堅強有力的黨支部,切實擔負好直接教育黨員、管理黨員、監督黨員和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的職責,引導黨員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四是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堅持以上率下,鞏固拓展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成果,糾治“四風”問題,堅決反對特權思想和特權現象。大興調查研究之風,認真落實“大學習、深調研、真落實”工作,從中找到推動地方誌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金鑰匙。做好廉政風險防控,重點強化政治紀律和組織紀律,帶動廉潔紀律、群眾紀律、工作紀律、生活紀律嚴起來,築牢黨員幹部拒腐防變思想防線。強化紀律執行,讓黨員、幹部知敬畏、存戒懼、守底線。五是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製。加強陣地管理,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確保誌、鑒、史、網、庫、館、刊、會等地方誌意識形態主陣地安全,守好“南大門”。深入挖掘南粵大地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先進文化,開發群眾喜聞樂見的輕量化文化產品,發揮方誌場館設施文化服務的窗口和前台作用,講好廣東故事,傳播廣東聲音,展示廣東形象。六是選優配強幹部隊伍。堅持黨管幹部原則,堅持忠誠幹淨擔當的好幹部標準,樹立鮮明用人導向,突出政治標準,大力發現儲備年輕幹部,讓敢擔當、善作為的幹部有舞台。堅持嚴管和厚愛結合、激勵和約束並重,旗幟鮮明為踏實做事、不謀私利的幹部撐腰鼓勁。七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做好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