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圖解:【圖解】2020年全省地方誌工作要點
2020年,全省地方誌係統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省委十二屆九次全會精神,擔負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深入組織實施《廣東省地方誌工作條例》(以下簡稱《條例》)、《關於進一步加強新時代地方誌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紮實推進依法治誌,堅持守正創新,融入並服務意識形態工作大局,切實推動全省地方誌事業向服務黨委政府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人民群眾轉型升級。
一、以政治建設為統領,全麵加強黨的建設。一是加強理論武裝,突出政治引領。持續推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往深裏走、往心裏走、往實裏走,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切實提高政治理論水平,引領地方誌事業全麵轉型升級方向。二是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製。多措並舉,確保誌、鑒、史、網、庫、館、刊、會等地方誌相關的意識形態主陣地安全;積極主動發揮地方誌文化的宣傳推介作用,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話語權,講好廣東故事,樹好廣東形象。三是抓好組織建設。紮實推進模範機關創建活動和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切實加強和改進機關黨的各項工作,全麵提升機關黨的建設質量;貫徹《中國共產黨支部工作條例(試行)》,大力加強基層黨支部標準化、規範化建設。四是做好廉政風險防控。加強廉政教育,築牢黨員幹部拒腐防變思想防線;落實全麵從嚴治黨各項決策部署,完善廉政製度並嚴格執行,著力建設廉潔型機關。五是形成堅守黨的初心和使命的長效機製。把加強機關黨建工作同鞏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結合起來。把“大學習、深調研、真落實”固化為製度性安排,推動學習教育、調查研究、檢視問題、整改落實長效化。六是以黨建工作促業務提升。推動黨建工作製度化、規範化建設,為推動全省地方誌事業在依法治誌的軌道上轉型升級提供堅強政治保證。七是切實抓好巡視、審計整改落實工作。八是切實落實扶貧責任,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二、全力夯實主業發展基礎。一是積極推動部門誌、專題誌、專業誌、鎮村誌編修。省要啟動《廣東省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圖誌》(暫定名)、《廣東省對口支援誌》(暫定名)編纂,注重提高《廣東抗日戰爭誌》等專題誌、專業誌編纂質量;各地要結合實際,整合資源,組織編纂一批部門誌、專業誌、專題誌。進一步推動名鎮誌、名村誌等名誌係列申報和審查驗收。主動謀劃、介入、推動影像誌拍攝。二是加強年鑒規範化建設。精益求精做好《廣東年鑒》及簡本、英文版;落實縣級以上綜合年鑒編纂出版“一年一鑒、公開出版”;開展全省年鑒質量評價活動;建立完善全省綜合年鑒評議審讀、鄉鎮街道綜合年鑒管理製度,全麵提升年鑒質量;探索推進部門、鎮村年鑒編纂,鼓勵條件好的地方和部門開展年鑒編纂;做好《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年鑒》係列成果編纂,力爭編出精品年鑒、打造精品工程。三是推動地方史工作有效開展。製定全省地方史編纂管理辦法;落實完善地方史工作方案;鼓勵各地探索嚐試,挖掘嶺南曆史文化資源,推出一批地方通史、簡史、專題史等優秀成果;推動改革開放和“一帶一路”等重大曆史題材文化精品叢書編纂;推動有條件的地區抓好抗戰親曆者口述影像資料錄製工作;進一步做好《廣東史誌》《當代廣東》編印,鞏固稿源,突出特色,推介宣傳地方曆史文化;做好2020年全省地方誌理論研討交流活動。四是依法依規常態化做好資料年報工作,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嚐試年報資料數字化和開發利用;收集整理編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文獻資料。五是紮實做好第三輪修誌試點,加強對試點單位的調研和指導,及時梳理總結試點經驗。六是啟動《廣東曆代方誌集成續集》編纂準備工作。
三、創新普查成果開發利用內容和方式。一是完成《全粵村情》送出版,推出一批精品結構化成果,積極向各界推介發布。二是健全完善普查數據平台,堅持省市縣共建共享,做好平台試運行和完善工作,繼續豐富數據平台內容;加大向有關單位和部門推廣全粵村情數據平台應用工作力度,深入挖掘普查資源價值,最大限度發揮數據平台的社會效應。三是開發係列資政研究報告,充分利用普查成果,結合區域特色,選準題目,創新資政方式,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四是繼續開展多彩鄉村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省市縣多級聯動,擴大社會效應。
四、大力推進數字化建設。一是做好地方誌網絡推介體係特別是廣東省情網內容建設。著力打造以廣東省情網為中心,廣州、深圳地情網為推介重點,19個地級市的地情網站(頻道)為重要推介節點的全省一體化的數字方誌體係;做好廣東省情網的省市縣欄目共建,實現內容建設新突破;各地做好地情網站(頻道)的欄目建設和更新維護,牢牢把握和用好這塊地方誌文化宣傳陣地。二是推進誌鑒史、地情書、譜牒等書籍文獻資料的數字化、省情(地情)概況的數字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數字化工作。進一步建設完善省情數據庫,按照規範標準,加速誌書、年鑒等地情資料入庫。三是各地結合實際拍攝地方特色微視頻、微電影、微紀錄片,用群眾喜聞樂見的輕量化、微傳播數字化產品推介地方特色文化。廣州、深圳至少完成一種類型的輕量化、微傳播產品的開發;其餘有條件的市、縣地方誌工作機構要製作微視頻、微紀錄片等產品,在電視台、各類視頻播放平台播放。
五、著力抓好方誌館建設。一是發揮省方誌館、廣州市方誌館、深圳方誌館的示範帶動作用,推動全省掀起方誌館建設熱潮。已建成主體工程的地方,要開展調查研究,加快布展,力爭早日投入使用;已經規劃立項的地方,要加強協調,爭取盡快開建;尚未立項的地方,要加強宣傳引導,爭取黨委政府支持;推動實體方誌館與數字方誌館建設齊頭並進,鼓勵全省因地製宜建設各級方誌館。二是做好日常維護,提高展陳水平。高標準做好已運行方誌館的日常維護和服務,做好標準化、規範化建設;調整完善展陳內容,豐富展覽內涵,提升展覽水平。三是突出館藏特色,找準定位。按《條例》要求,結合實際,建立完善收藏保護、展覽展示等基本功能,突出打造地方文獻中心、家譜中心等展示特色。四是創新辦館方式,開展共建共享合作。積極與文化部門、教育部門、高校等合作,爭取更多品牌入駐方誌館,打造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學生校外實踐基地等。五是嚴把意識形態安全關。做好館藏圖書的內容審核工作,落實圖書分類管理。六是加強管理。學習圖書館、博物館等文化場館建設和管理經驗,製定和完善管理製度、開放製度等;加強分類指導,推動方誌館建設規範進行、科學開展。
六、想方設法開展地方文化、地情信息資政育人服務。一是圍繞國家發展戰略、黨委政府中心工作,發揮新型智庫作用,推出方誌成果,開展資政服務,為經濟社會發展出謀劃策。二是廣泛利用報紙、電視、廣播、網絡等各類新聞媒體主動發聲,占領意識形態陣地,宣傳地方文化,講述地方故事,傳播地方聲音,塑造地方形象,展現地方人文精神。三是本著傳承曆史、著眼當代、麵向未來的原則,進一步解放思想、主動作為,深入挖掘曆史智慧,傳承優秀文化根脈,鑒古知今、啟迪未來,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方誌文化需求。利用地方誌資源,開發形式新穎活潑、科技含量高的地方誌產品,如微信、小視頻等,探索與其他網絡平台合作,發展和豐富網絡方誌文化內容,創新方誌文化傳播表現形式。四是鼓勵地方誌工作機構參與各地人文項目建設,推進村情(史)館、方誌室、方誌驛站建設,將地方誌文化向旅遊、教育、遺產保護等領域傳播,向鄉村推進。
七、切實提升依法治誌能力。一是進一步加強對《條例》《通知》的宣傳貫徹,加強對依法治誌的宣傳報道力度,以簡報、信息報送等形式向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主動宣傳推介地方誌工作。二是依照《條例》《通知》要求,依法讀誌、修誌、用誌、管誌、存誌、傳誌,確保《條例》《通知》各項規定落實落地,保障地方誌工作在法製化軌道上更加規範穩健推進。三是及時梳理總結《條例》《通知》實施情況,建立全省依法治誌工作通報機製。四是圍繞依法治誌和能力提升,加強培訓教育的針對性、有效性,實施好新一輪地方誌人才培訓。五是充分發揮專家庫作用。進一步充實專家力量,以項目合作、直接參與、購買服務、承擔課題、顧問等方式,發揮專家智囊作用。六是加大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地方誌工作的力度。利用多種形式,吸納一切可用的力量推動地方誌事業發展。
八、做好地方誌事業發展規劃。一是總結評估全省地方誌事業發展規劃(2016-2020)落實情況,梳理經驗教訓。二是研究製定全省地方誌事業發展規劃(2021-2025),將前瞻性和現實性相結合,充分考慮當前地方誌工作基礎和實際、廣東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需要,做到既壓實責任、確保工作數量和質量,又具有可實現性。三是出台相關工作製度,具體規範地方誌工作行為,確保規劃規範開展,落實見效。
九、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圳市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和廣州市推動“四個出新出彩”。一是加強領導、壓實責任。完善工作機製,嚴格落實“像當年支持深圳興辦經濟特區一樣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要求,幫助深圳優先實施地方誌工作先行先試,把深圳作為全省地方誌事業改革的試驗田、發展的先行地,義不容辭做好服務。二是加強溝通對接,細化安排舉措。找準工作著力點和突破口,拿出具有前瞻性、創新性、突破性、可操作性的真招實招,推動深圳、廣州及粵港澳大灣區各市各項地方誌工作落實落地。三是凝聚全省力量,形成工作合力。鼓勵各地踴躍探索嚐試,為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貢獻經驗智慧。同時,按照支持廣州“四個出新出彩”“老城市新活力”要求,支持廣州發揮優勢,建設地方誌示範高地,打造千年商都城市形象。支持港澳地方誌工作部門工作,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