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9日,省地方誌辦副主任丘洪鬆、機關黨委專職副書記邱家秋等一行3人到湖南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以下簡稱“湖南省誌委”)、常德市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以下簡稱“常德市史誌辦”)交流地方誌工作,並參觀湖南方誌館。湖南省誌委副主任黃俊軍、綜合處處長劉運華,常德市史誌辦主任劉李波、副主任周波及有關人員參加座談交流,重點介紹了湖南省和常德市在地方誌資源開發利用方麵的探索及其積累的經驗。
丘洪鬆表示此行大開眼界,大受啟發,大有收獲。湖南省曆史文化積澱深厚,地方誌資源豐富,湖南省誌委大力拓展地方誌事業發展格局,特色誌、鄉鎮(村)誌編修等多點開花,方誌理論研究效果良好,方誌館和數字方誌館建設不斷加強,資源開發利用突出地方優勢與特色,創辦湖南方誌論壇和《湖南年鑒.文獻與人物》,產生《湖南百年實業發展要覽》及六卷本《〈光緒湖南通誌〉點校》等一批有影響力的成果。常德市史誌辦主動把地方誌資源開發利用工作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通過提交政協提案、發揮方誌專家優勢開展修誌編鑒業務指導 、組織舊誌整理點校等方式,積極開展項目培育和規劃,開發利用成果斐然,尤其是在被朱鎔基同誌譽為“一大創舉”、創下吉尼斯世界紀錄的“中國常德詩牆”建設,城市改造,地名普查,劉禹錫研究以及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打造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推介城市形象等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非常值得廣東學習借鑒。
丘洪鬆一行實地參觀了常德詩牆。詩牆的修建主要源於原常德市政協委員、原常德市史誌辦主任伍順生的提議。1991年,伍順生提出利用整治防洪大堤的機會,把大堤建成既能防洪,又有文化品位的藝術牆。常德市委、市政府很快采納提議,以城區沅江防洪大堤為載體,曆時10年建成。詩牆上刻嵌詩歌1200多首,綿延四公裏,包含專家學者曆時7年精心選取的800多首有關常德的詩詞、反映中國人民自鴉片戰爭至香港回歸一個多世紀艱苦奮鬥的曆史詩選和反映世界各國人民文化思想的詩選300多首,均由當代書壇中堅力量書寫,琳琅滿目、蔚為大觀地展示了常德豐厚的人文底蘊和突出的曆史地位,成為“知我常德,愛我家鄉”生動而又永不過時的教材,樹立了挖掘和展示地方文化的光輝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