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邑之典章文物,皆係於誌。地方誌是官書信史,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瑰寶。
涓流彙海,浩浩湯湯。悠悠珠水,奏響激越的人文樂章。以剛剛過去的2024年為刻度,廣東省地方誌事業已經走過了40年的發展曆史。1984年,省委、省政府決定成立廣東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及其辦公室,並要求各市縣區成立地方誌編纂組織,正式開啟我省社會主義新方誌編修工作。
自此,全省地方誌係統踐行為黨立言、為國存史、為民修誌職責,不斷完善發展思路,創新發展模式,逐步形成了黨委、政府重視,體製完善、機製健全、隊伍精幹、活力迸發、成果豐碩的地方誌事業發展格局,各項工作走在全國前列,多項工作為全國率先和首創,為廣東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修誌編鑒寫史
全麵記載廣東省情
知所從來,明將所往。40年來,廣東地方誌係統夯實修誌編鑒寫史主業,忠實記錄好各個時期的南粵故事,充分發揮地方誌事業鑒古知今的曆史意義、資政輔治的現實作用和培根鑄魂的時代價值。
率先完成廣東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和最全麵的誌書編修,擴麵提質成效突出。2007年廣東在全國較早完成第一輪修誌任務,編纂出版《廣東省誌》1部(94部分誌)和市縣區誌100部。2014年在全國率先完成第二輪修誌任務,編纂出版省誌1部(43卷)和市縣區誌118部。2006年廣州市在全國首創地方誌資料年報製度。2018年廣東在全國率先啟動試點探索三輪修誌。積極推進簡誌、專題誌、部門誌、特色誌、鎮街誌、村誌編修。2016年編輯出版全國首部省級行政區劃圖誌《廣東行政區劃圖誌》;2023年《廣東抗日戰爭誌》作為“中國地方抗日戰爭誌工程”首部出版;重大政治任務——扶貧誌、全麵小康誌編纂全麵鋪開,2024年全省4部全麵小康誌入選中國全麵小康誌叢書,數量為全國最多。至2024年底我省申報中國名鎮誌、名村誌累計60部、出版15部,數量居全國前列。
率先實現綜合年鑒編纂全覆蓋,編纂質量持續提升。2011年廣東在全國率先提出“一年一鑒、公開出版”規範化要求,2013年縣以上行政區域全麵開展綜合年鑒編纂,2024年有144部(種)。2016年創刊出版全國首部村級年鑒東莞市大朗鎮《巷頭年鑒》。編纂《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年鑒》《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年鑒》,記錄展示灣區建設曆程和成就。至2024年底全省編纂出版部門年鑒、行業年鑒110多種(不含統計年鑒),出版鎮(街道)村年鑒近80種,多種年鑒推出簡本及英文版。《廣東年鑒》編纂質量領跑全國。4部年鑒入選中國精品年鑒工程。2004—2024年在全國地方誌係統優秀成果(年鑒類)評審活動中,全省獲通報表揚年鑒293部(次),數量居全國前列。
率先將地方史編寫納入地方誌工作範疇,地方史編研穩步推進。自1984年起,根據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先後組織編輯出版《當代中國的廣東》《當代廣東簡史》《廣東改革開放紀事》《嶺南紀事》等地方史圖書。根據國家有關文件精神,2015年在全國率先設立地方史處,《廣東省地方誌事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廣東省地方誌工作條例》率先將地方史編寫納入地方誌工作範疇。出台地方史編纂管理辦法,規範、推進各地以簡史編寫為重點開展地方史編研。全省累計出版通史類、專題史類地方史近130種。
服務中心工作
開展地情調查和開發利用
舉網以綱,千目皆張;振裘持領,萬毛自整。廣東地方誌係統持續增強發展動力,提升發展質效,主動服務黨委、政府中心工作,紮實做好地方誌資源開發利用工作,為推動深化改革發展提供曆史經驗和借鑒。
全省自然村落曆史人文普查開全國先河,助力鄉村振興。2015年,落實省委、省政府部署,開展全省自然村落曆史人文普查,全麵摸清全省13.34萬個自然村落曆史人文狀況,編纂出版《廣東省自然村落曆史人文普查資料全集——全粵村情》(368冊);編輯出版《驛道鄉情》(首次繪製出南粵古驛道基本走向圖)、廣東名村係列叢書、廣東鄉村集萃係列叢書等係列專題圖書。開發普查數據,建成全粵村情數據平台。各地利用普查資料推出一批宣傳推介鄉村和助力鄉村振興的建議等成果。2017年起,連續8年聯合教育、農業農村、團委等部門開展多彩鄉村係列實踐活動,引導社會各界特別是青年學生關注鄉村發展、投身鄉村建設,在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品牌。
率先開展和完成全省曆代方誌整理出版,助力曆史文化保護傳承。2005年起,曆時7年全麵搜集整理廣東(按明清時期廣東政區)曆代通誌、府(州)誌、縣誌433種,出版《廣東曆代方誌集成》(277冊),這是廣東有史以來第一次對曆代方誌的全麵搜集整理,是搶救與保護曆史文化遺產的一項重要文化工程。2024年整理出版《粵港澳方誌集成》(45冊,收錄文獻291種),囊括了多種粵港澳專題曆史文獻,助力塑造灣區人文精神。還整理出版《廣東曆代方誌序跋集》《廣東民國年鑒叢編》;編輯出版廣東曆代方誌研究叢書等。至2024年底,全省舊誌整理類成果近200種。
率先開展方誌資源開發利用,提供決策參考。2000年率先召開全省用誌工作會議,推動地方誌資源開發利用。通過編輯地情書籍,創辦資政刊物,撰寫調研報告,出版研究專著,為黨委、政府科學決策提供重要的借鑒和依據;通過信息谘詢、選題論證、項目合作等多種途徑,在規劃編製、旅遊開發、鄉村建設、招商引資、防災減災、文化建設、曆史文化遺產保護、宣傳教育等方麵,積極發揮服務功能。以《廣東曆代方誌集成》為基礎,開展廣東曆史上的自然災害、民間信仰、鄉村基層政權與社會管理等專題研究,總結曆史經驗教訓。編輯出版廣東省情讀本、廣東資政誌鑒、廣東曆代官箴等讀物,推出資政報告、廣東地情參閱等簡報;在各級黨校開設地方誌講座,編輯地情卡片、趣味繪本,編纂出版各類地情書500多種。至2024年底全省形成各類開發利用成果近4000項。
廣東省自然村落曆史人文普查成果——《全粵村情》
數字化賦能地情信息供給
講好廣東故事
為更好發揮方誌文化浸潤人心、培根鑄魂作用,廣東地方誌係統率先開展信息化建設,加快推進方誌數字化進程,提供便捷高效地情信息服務。
2012年廣東率先建成全省三級地情網站群,至2018年點擊量18億次。近10年,省財政向省內欠發達地區累計下撥2500多萬元,支持實施開發利用項目和數字化等各項地方誌工作。2015年率先設立方誌資源開發處,信息化和開發利用協同推進。2024年“數字方誌”綜合平台(一期)獲批立項。目前,全省建有地方誌信息係統23個,誌鑒全文數據庫——廣東省情數據庫和普查信息報送平台——全粵村情數據平台,數據規模居全國地方誌係統前列,便利社會公眾使用。
2017年廣東率先製作方誌微視頻,通過《廣東印記》《粵故事》係列微視頻,帶動全省製作各類數字產品超2500個;省市地方誌部門在新媒體開展共建宣傳月,相關產品全網播放5億次。創新傳播形式,全省建有地情網站、頻道(專欄)近300個,廣東省情網及在學習強國開辟的方誌廣東專欄連年獲省級優秀。建成覆蓋全省的方誌微信公眾號矩陣,主號方誌廣東微信傳播指數居全國地方誌係統前列。地方誌網絡視頻征集展播活動中,我省入選數量居全國前列。
打通服務“最後一公裏”
深入落實文化惠民
文化甘霖潤民生,惠民之“網”越織越密。廣東地方誌係統主動將各項工作融入文化強國、文化強省建設,提升方誌場館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推動方誌文化直達基層。
在全國率先構建全省方誌館體係,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20世紀90年代起,梅州、廣州市級方誌館相繼建成。2003年省委、省政府將建設省方誌館納入文化大省建設規劃綱要,省方誌館2014年建成,2015年揭牌,融省情展示與教育、地方誌文獻收藏與服務、省情信息收集與發布功能於一體。我省在全國率先將建設方誌館明確為各級政府職責、方誌館作為公共文化設施發揮作用。省和廣州、深圳市方誌館建設跨入全國先進行列,專題展特色突出。國家方誌館粵港澳大灣區分館落戶珠海並揭牌開館。2021年起,率先定期公布全省方誌場館目錄,至2024年底全省共有各類方誌場館1054個,其中方誌驛站807個。積極打造公共文化服務平台,多個方誌館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黨員教育基地等稱號,省方誌館2023年獲評國家AAA級旅遊景區。珠海、佛山、東莞、潮州等地製定規範,指導村史館建設。
廣泛動員社會參與,推動地方誌共建共享。積極整合社會力量參與地方誌工作,建設專兼職相結合的地方誌人才隊伍。自2007年建立省級地方誌專家庫、省情專家庫,至2024年在庫專家112人。全省共建各級地情(地方誌)專家庫25個。2016年,省地方誌辦聯合廣州地區部分高校設立研究生工作站,設立陳澤泓方誌工作室。2023年起,啟動廣東方誌名家工作站建設。全省地方誌工作機構還注重發揮高校作用,開展合作共建。社會捐贈成為方誌文化場館展品的重要來源之一。地方誌書編修必須征求社會公眾意見。方誌場館免費向社會公眾開放。方誌文化“七進”蓬勃開展。
2024年10月,華南地區首家國家方誌館——國家方誌館粵港澳大灣區分館開館
四十載風雨兼程,廣東省地方誌事業碩果累累。在新起點上,全省地方誌係統將自覺肩負新時代的文化使命,秉持和弘揚方誌人精神,緊緊圍繞服務黨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人民群眾,堅持對黨和國家負責、對曆史負責、對人民負責,推動全省地方誌事業高質量發展,為廣東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貢獻方誌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