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十裏閱古今,南粵“驛”起“道”未來。
驛道又稱古驛道,是古代國家為政治、經濟、軍事需要在全國各地開辟的重要道路。一般來說,驛道承擔的作用是官方性質的,如傳達政令、軍情,客使、官員往來,轉運物資等。——《驛道鄉情》(廣東省地方誌辦編纂)
我們這裏所說的南粵古驛道主要是古代在今廣東省境內設立的驛道,同時也包含驛道間的主要民道。
了解了什麼是古驛道,現在我們就一起開啟南粵古驛道踏春行吧!
今天的“主角”是位於興寧市大坪鎮、已經有300多年曆史的十二肩嶺古驛道。
古驛道精華段全長7.6千米,其中古驛道本體全長1.9千米,都是山地型古道;連接線包括3.4千米的鄉道及2.3千米的村道和步道;沿線資源點包括古驛道相關遺存有6處,村落1處,還有一顆古榕樹。
為什麼叫“十二肩嶺”呢?據說是由於這裏山嶺較高,以前人們用肩挑貨物經過這裏時,要來回輪換12次肩,才能把貨物挑上去。
1930年5月毛澤東在安遠、尋烏、平遠做群眾工作時寫下的《尋烏調查》,其中提到這條古驛道,修複這條古驛道對研究粵贛邊蘇區具有特殊意義,一定程度上是傳承紅色基因的一種形式。
從大坪鎮金坑村廣場出發,經過黃渡水、十二肩嶺古道南入口,一直走到十二肩嶺古道北入口,最後經過長坑村驛站,回到金坑村廣場。
“十三都遠行不極,十二嶺高無盡頭。一路梅花開不斷,牽人詩思小羅浮。”漫步驛道,在愜意間會不禁感歎客家先人們克服自然條件、開通交通線路的艱辛和勇氣。
尋道亦覓食。這裏有個布駱村,那裏的包子豆腐非常出名。這種豆腐在製作過程中,要把豆腐花用小紗布包起來,放在定製的小模格裏壓水定型,因為外形很像包子,所以被稱為包子豆腐。這可是中華千年豆腐製品中的珍品,是幾百年來客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此外,這裏的豆幹、腐竹、高山茶油、黃粄、米酒、魚生等等,都等著你來嚐。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水陸交通的巨大變化,行走古道的人日益減少。如今,這裏成為絲苗米專業鎮,市級的大豆製品技術創新專業鎮、教育強鎮,濟廣高速在這裏貫穿而過,古驛道正在賦能這裏的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