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麵落實依法治誌 守正創新
推動全省地方誌事業轉型升級再出發
——在2021年全省地方誌工作視頻會議上的講話
陳華康
2021年2月8日
同誌們:
2021年全省地方誌工作視頻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和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落實省委十二屆十三次全會精神,總結2020年工作,分析全省地方誌事業發展形勢,研究部署2021年工作,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奮力為廣東在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貢獻方誌力量。
下麵我講三方麵意見。
一、2020年工作回顧
2020年是新中國曆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曆史性偉大成就,“十三五”圓滿收官,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十四五”全麵擘畫。全省地方誌工作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圍繞服務國家戰略和省委“1+1+9”工作部署,堅持依法治誌、守正創新,融入並服務意識形態工作大局,全省地方誌事業發展再上新台階、取得新突破。
(一)依法治誌製度體係進一步健全。一是年初召開2020年全省地方誌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省、市分管地方誌工作領導參加,依法治誌工作領導和認識進一步加強。深圳、汕頭、佛山、韶關、惠州、東莞、中山、茂名、潮州等市領導年底專題聽取地方誌工作情況彙報,對地方誌工作給予大力支持,多地將地方誌工作納入政府績效考核。二是省裏製定印發《廣東省推進依法治誌工作通報辦法(試行)》《廣東省綜合年鑒評議審讀辦法(試行)》《廣東省鄉鎮街道綜合年鑒管理辦法(試行)》《關於進一步加強地方史工作的通知》《廣東省地方史編纂管理辦法(試行)》等指導性文件,中山等市結合實際研究製定地方誌相關業務規範,進一步完善依法治誌配套文件體係。三是建立《條例》《通知》貫徹落實情況檢查、通報和考核機製,依法治誌得到有效提升。
(二)修誌編鑒寫史有新亮點。一是誌書擴麵提質有新進步。結合時政熱點啟動《廣東省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圖誌》(暫定名)、《廣東省對口支援誌》(暫定名)資料征集,編印《廣東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錄》,積極踐行為黨立言職責使命;2020年全省申報和編纂出版名鎮名村誌28部,其中東莞《南社村誌》作為全國五部之一入選第四批中國名村誌文化工程,《浛洸鎮誌》《洪陽鎮誌》《吳陽鎮誌》《大衙村誌》完成申報;《坪石鎮誌》《石龍鎮誌》《長安鎮誌》完成終審;《光塔街道誌》《溫泉鎮誌》《沙欄嚇村誌》進入出版環節;《廣東抗日戰爭誌》經省地方誌辦組織專家評審、省社科規劃辦審核以優秀等次結項;廣州市部門誌行業誌編纂工作紮實推進,《湛江市百部地方誌叢書》成果突出,清遠市清城區全麵啟動鎮街誌編纂並已形成初稿,廣州、深圳、佛山、東莞、河源等地深入推進鎮村誌編修;《冼夫人誌》《羅浮山誌》等特色誌編修工作有序開展;三輪修誌試點紮實推進,年報工作常態化落實。二是年鑒編纂規範化建設有新成效。落實每月通報綜合年鑒工作進度,全省144部2020卷三級綜合年鑒已出版或接近出版124部,進入出版環節20部,較好落實“一年一鑒、公開出版”。紮實開展全省年鑒質量評價和年鑒編纂實務研修,全省通報表揚2019卷優秀年鑒74部,其中一等年鑒21部(深圳6部,佛山、東莞各3部,省、珠海、韶關、中山、清遠、揭陽各1部);全省獲中指組通報表揚2019卷優秀年鑒20部,其中特等年鑒1部,一等年鑒3部(省、深圳、佛山各1部)。製訂實施《廣東年鑒供稿工作評價辦法(試行)》,有力提升供稿質量和時效。《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年鑒》成功獲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備案並同意編纂,標誌著大灣區年鑒編纂工作進入新階段。三是地方史工作穩步推進。廣州、深圳、珠海、佛山、韶關、江門、陽江、清遠、雲浮等地按照《廣東省地方史編纂管理辦法(試行)》分別組織編寫《新時代廣州改革發展實踐》《深圳科技創新40年》《珠海商貿史料輯錄》《佛山中醫藥簡史》《韶關簡史》《江門市海上絲綢之路方言與文化調查研究》《陽江史》《佛岡地方史》《雲浮通史》等地方史圖書,成效顯著。
(三)自然村落曆史人文普查成果提質增效。一是《全粵村情》出版工作取得重要突破。全麵完成總計368冊送出版,印刷88冊。二是全粵村情數據平台建成並產生效應。形成40項源數據共享資源以及57項衍生數據共享資源,完成首批24項數據近百個信息點提取,融合省文化旅遊廳、交通運輸廳、農業農村廳等多個廳局數據,陸續向有關部門開放訪問,在結構化叢書編纂、村情推介、資政報告撰寫等方麵發揮積極作用。三是多彩鄉村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品牌效應進一步增強。今年活動主辦單位拓展至9家,融合高校“三下鄉”活動、“農村科技特派員”下鄉以及佛山、東莞、茂名、梅縣等地特色活動;主題聚焦全麵建成小康社會、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以及嶺南文化傳承等重大成果;創新“互聯網+社會實踐”新模式,推動線上線下聯動;各地各單位共組織發動200多萬人參與,收到各類作品4035個,作品涵蓋微視頻、圖片、微信推文、動漫、海報、調研報告多種形式,數量超過曆年總和,質量不斷提升,社會影響進一步擴大,達到實踐育人的活動目標。佛山、東莞、中山、茂名、清遠、潮州、禪城、梅縣被評為優秀組織單位,多個縣市區地方誌辦提交的作品獲獎。四是結構化開發利用創新模式取得新成果。采用編纂圖書與微信發布同步推進的新模式,在全省地方誌係統特別是珠海、汕頭、佛山、東莞、中山、清遠、潮州的大力支持下,打造廣東鄉村非遺和鄉村美食2種結構化圖書,讓輕量化村情產品傳播更快捷,33篇推文被學習強國廣東平台采用。五是資政服務有新突破。廣州、深圳、珠海、汕頭、佛山、韶關、梅州、惠州、東莞、茂名、清遠、雲浮等地區積極撰寫資政報告,為黨委政府建言獻策。全省組織撰寫資政報告119篇,已完成68篇,2篇報告獲省領導批示,另有多篇獲市縣領導批示。計劃開發利用項目375個,完成184個。六是普查成果發布活動社會反響熱烈。12月下旬在廣東省方誌館開展主題為“傳承嶺南文脈 助力鄉村振興”的普查成果發布活動。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南方農村報等多家媒體大篇幅報道,省政府網站、學習強國廣東平台、南方+、中國方誌網等轉載發布,廣東新聞聯播用2分鍾時長播報活動信息。廣州、深圳、珠海、佛山、韶關、梅州、東莞、中山、肇慶、清遠、潮州等市積極主動作為,深入推動普查成果的社會利用。
(四)全省數字化推介廣東形象形成合力。各地按照《關於加快實現廣東省地方誌數字化的通知》紮實推進數字化三年工作。一是省情數據庫平台優化升級,廣東省情網連續兩年獲得全省政府網站考評優秀等次,數字方誌館上線運行,地方誌線上公共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2020年全省共完成圖書數字化入庫942本,數據庫對外發布470餘本,省級入庫率達80%,市縣整體入庫率約60.3%,珠三角完成較多的是深圳、佛山、東莞、江門、珠海,粵東西北地區完成較多的是汕頭、汕尾、梅州、清遠。2020年欠發達地區地方誌編修專項資金全部用於補貼各地數字化入庫工作,整體完成率約87%,100%完成資金指向任務的是汕頭、陽江、茂名、肇慶、清遠、潮州、揭陽、雲浮;同時,以《廣東年鑒》為引領,三級綜合年鑒基本做到出版與數字化入庫同步。二是數字化創新產品亮點紛呈。省地方誌辦帶頭嚐試H5互動、動漫、條漫等形式,開辟“多彩鄉村”係列、“粵故事”“粵鑒話你知”等專題,方誌廣東微信公眾號粉絲量年度增長超65%,《廣東印記》被省委宣傳部列為向學習強國全國總平台特推的優質內容,第三季35集點擊量超2400萬次;廣州、佛山、陽江、清遠、梅州等地積極推進數字化新產品製作,全省製作數字化新產品270餘個,微視頻、動畫、條漫等數字化輕量化產品種類不斷增多,引起廣泛好評。三是新媒體平台大幅拓展。珠三角地區廣州、佛山和中山,粵東西北地區陽江、梅州和茂名等地積極推進微信矩陣建設。合作推介平台除主攻的學習強國、南方係、騰訊係平台外,積極拓展頭條、BiliBili、抖音等新媒體平台;在學習強國開設專題欄目“方誌廣東”,總閱讀量超427萬,1篇稿件被全國總平台選用,獲得省委宣傳部通報表揚。四是堅持省市縣共建共享,抱團發力推介地方誌特色文化效果明顯。省聯合潮州、梅州、深圳、台山、東莞、陽江6地開展“專題地情月”活動,曝光量大幅增加,全年省市縣聯動推出涉及物產、能源、產業等多個方麵地情推介信息1700多篇,曝光量超2億次,有效探索地方誌推介形式創新,形成合力。
(五)地方誌場館建設取得新進展。方誌場館建設初具規模,品牌效應初步顯現,美譽度逐步提升。一是全省在建、建成方誌館共57家,建成方誌驛站等基層方誌文化場館66個,推動、參與建設村情(史)館一批。二是省方誌館、廣州市地方誌館、深圳方誌館發揮示範引領作用,推動全省方誌館建設。深圳提出“推進深圳黨史館、國家方誌館特區分館建設,打造國際一流城市文化地標”目標任務;珠海推動建設國家方誌館大灣區分館;中山推動南區建設“方誌館+方誌文化園+村史館+方誌僑鄉驛站+方誌文化室+方誌文化長廊”全鏈條方誌館群平台,並在全國方誌館建設研討會上作經驗介紹,汕頭、韶關、湛江等市積極推進方誌館建設。三是積極探索“互聯網+方誌館”模式。省方誌館啟用運營“廣東省方誌館”微信公眾號,數字方誌館、3D省情展廳上線,在省內同類展館中率先建成3D虛擬展廳;深圳數字方誌館上線運行,實現 “線下參觀”和 “網上觀展”有機融合。四是方誌館展陳水平不斷提高。省方誌館“改革開放先行地”等內容完成升級改造,廣州市地方誌館增設“老城市新活力”“粵港澳大灣區”和“灣區廣州英雄城市”三大全新展區。五是宣教服務功能進一步發揮。各地加大宣傳力度,麵向公眾開展省情地情宣講活動和特色專題展,紮實推進基地化建設,省方誌館開展省情小講堂、職業體驗活動,新增“廣東省人文社會科學普及基地”,進一步拓寬服務新內容。中指辦黨組書記高京齋考察廣東方誌館建設情況,並給予高度評價。
(六)能力建設進一步強化。委托中山大學舉辦一期全省地方誌係統能力提升培訓班,將有關地方史的培訓納入地方誌人才培訓工程。2020年全省地方誌理論研討活動共收到論文261篇,經專家評議選出優秀論文42篇,6篇一等獎論文中廣州占3篇,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清遠6市被評為優秀組織單位。期刊方誌特色日益凸顯,至2020年底全省地方誌係統史誌期刊共有14種,在記錄當代、傳承文明、發展文化、服務社會等方麵產生積極影響。廣東省情專家庫完成專家任期屆滿續聘和新增工作,佛山、河源、梅州、中山、江門、茂名、潮州等多個市縣區成立地方誌專家庫,積極引導參與地方誌工作;省地方誌辦與陽江市政府共建嶺南地方誌文獻交流中心、與廣東省技術師範學院共建廣東省情信息研究推介中心,深圳推動成立全國地方誌係統首個也是唯一一個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與南開大學、中山大學等高校簽訂了聯合培養協議。佛山、陽江等市積極探索與高校合作共享機製,社會力量參與地方誌工作成為常態。
(七)黨建工作成為地方誌事業發展的新動能和政治保障。一是落實第一議題製度。堅持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為黨組(黨委)會議第一議題和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會的常設議題。堅持全麵係統學、及時跟進學、深入思考學、聯係實際學。二是堅決落實“兩個維護”製度機製。把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作為政治要件,一把手親自抓落實,形成閉環落實機製。全省緊跟黨中央決策部署,嚴格執行省委堅決落實“兩個維護”十項製度機製,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三是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貫徹執行《黨委(黨組)落實全麵從嚴治黨主體責任規定》,堅持黨建和業務工作兩手抓、兩促進、兩融合,確保地方誌工作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四是加強地方誌陣地管理、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製。突出對方誌館、省情網、微信公眾號等平台的審核把關,確保地方誌意識形態陣地安全,同時充分發揮地方誌文化優勢,在傳統載體、網絡、新媒體等平台上傳播地方特色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唱響主旋律,傳遞正能量。五是各地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助力脫貧攻堅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同誌們,一年來,全省地方誌工作機構的各位同仁,兢兢業業,上下一心,團結協作,推進地方誌事業轉型升級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在此,我代表省地方誌辦向大家表達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謝!與此同時,我們也清醒看到當前全省地方誌事業麵臨一些不容忽視的困難和挑戰。地方誌工作駕馭能力與新時代要求還有差距,建言獻策能力不足,發揮智庫作用不夠;地方誌新產品還沒有形成規模效應,供給側結構不協調,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還很突出。亟需全省地方誌係統振奮精神,積極作為。
二、準確把握地方誌工作形勢任務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我們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這標誌著我國進入了一個新發展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指出,新發展階段是我們黨帶領人民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曆史性跨越的新階段。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的不懈奮鬥,我們已經擁有開啟新征程、實現新的更高目標的雄厚物質基礎。新中國成立不久,我們黨就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未來30年將是我們完成這個曆史宏願的新發展階段。全省地方誌係統要全麵深入學習領會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準確把握好新發展階段地方誌事業發展的形勢任務,增強做好地方誌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
(一)2021年是一個重要時間節點。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是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實施“十四五”規劃、開啟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義重大、責任重大。全省地方誌係統要提高政治站位,緊密結合各地實際,全麵貫徹落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各項工作要求,認真謀劃好地方誌各項工作,確保2021年開好局、起好步。
(二)圍繞“兩個大局”重要論述,地方誌工作要有所作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領導幹部要胸懷兩個大局,一個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戰略全局,一個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我們謀劃工作的基本出發點。深刻學習和領會總書記“兩個大局”重要論述,心係國之大者,是我們地方誌工作貫徹落實“三服務”的重要前提。總書記指出,“應對共同挑戰、邁向美好未來,既需要經濟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地方誌作為最深厚的國家文化軟實力之一,代表的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文化渲染力和影響力,它不僅能夠助力經濟的快速發展,還能夠讓普通民眾在尋常生活中產生自尊感、自豪感和自信心。去年9月召開的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用“四個重要”對文化在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精辟概括,這就是: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麵”戰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內容;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也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首次明確了建成文化強國的具體時間表,並提出今後5年文化建設的基本思路和三個方麵的重點任務。我們要對標文化強國建設目標,主動把地方誌工作融入國家發展戰略,自覺承擔起繁榮發展地方特色文化職責,推介一批高質量地方誌成果,充分展示地方誌的當代價值及永恒魅力,增強中華文化凝聚力、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力求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重要作用。
(三)新時代文化繁榮、新媒體融合發展為地方誌事業發展帶來重要戰略機遇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忘曆史才能開辟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隻有堅持從曆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站在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關口,黨和國家領導人以無比深邃的眼光與遠見認識到曆史傳統與創新發展的關係,地方誌這一傳統文化的瑰寶得到空前重視與發展機遇。我們必須把握好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本要求,堅持改革創新,使地方誌事業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相融相通。
站在新發展階段,信息技術加速迭代,大數據存儲平台、移動互聯網、電子媒介、新媒體平台等新技術不斷升級,我們必須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加強地方誌與新媒體融合發展。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就專題圍繞新媒體融合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對此作了重要論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也明確提出要“加快數字化發展”,並對此作出了係統部署。這是黨中央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科學把握發展規律,著眼實現高質量發展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總書記明確指出,加快數字中國建設,就是要適應我國發展新的曆史方位,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以信息化培育新動能,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以新發展創造新輝煌。
2019年,我們召開全省數字化工作會議,研究製定地方誌數字化建設三年工作任務,全省大抓數字化工作已經形成共識,數字化產品不斷豐富,數字化改革創新成效也逐步凸顯。2021年是三年階段性目標的最後一年,我們要進一步振奮精氣神,搶抓文化繁榮和信息化發展的大好機遇,找準地方誌事業發展的主攻方向,推動地方誌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提升地方誌新媒體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形成網上網下同心圓,讓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
三、2021年主要工作安排與要求
2021年工作總的要求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麵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和對廣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履行好“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緊緊扭住依法治誌不動搖,推動地方誌事業高質量發展,堅守地方誌基礎主業,拓展地方誌資源開發利用主業,守正創新,提升能力,全麵推進“三服務”,確保“十四五”開好局,以優異成績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一)認真組織做好重點、特色誌書編修。一是按照全國統一部署,組織編纂扶貧誌、全麵小康誌等專題誌,記錄好廣東全麵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成就和偉大進程。二是推動名鎮名村誌、部門誌、專題誌、特色誌編纂,積極推動名鎮名村誌上新台階,集中反映嶺南文脈、廣東新型城鎮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就,全麵記錄廣東各行各業的改革開放曆程,講好廣東故事。三是紮實做好三輪修誌準備工作。適時開展三輪試點工作總結,常態化做好資料年報工作,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嚐試年報資料數字化和開發利用。
(二)著力抓好年鑒規範化建設。一是全麵落實縣級以上綜合年鑒“一年一鑒、公開出版”的“年鑒全覆蓋”。加大對後進地區的檢查督導力度,及時協調解決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提高出版時效。二是以年鑒評議、質量評價為抓手,全麵提高年鑒編纂出版的規範化、專業化水平。抓好《廣東年鑒供稿工作評價辦法》貫徹落實,各地要積極探索年鑒供稿、編纂過程中的評價監督機製,突出強調若幹具有操作性的硬性質量要求,進行明確的規範指引,切實提高年鑒編纂出版質量,打造年鑒精品。三是大力推進年鑒為社會服務。要深入研究綜合年鑒信息資源再開發,開拓年鑒信息推介新局麵,打造權威省情地情信息平台,真正讓年鑒走進大眾視野,適應資政、服務社會需求。四是高質量完成《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年鑒》編纂,打造地方誌服務國家戰略的年鑒品牌。
(三)統籌推開地方史編研。一是加強對全省地方史工作的統籌和分類指導,規範地方史編研管理。依法依規推動各地將地方史工作納入“十四五”地方誌工作規劃,製定全省地方史編研方案,明確年度、中期、中長期工作目標,細化工作舉措,一年一年抓好工作落實。二是進一步樹立權威意識、精品意識和創新意識。鼓勵各地探索嚐試,圍繞“名人名事名產”深挖資源,尋找曆史背後的故事或故事背後的曆史,以期刊、微信公眾號等形式推出更多“粵故事”等專題地情研究成果。推動各地結合地方實際,突出地方特色,編寫一批高質量的地方史,包括通史、簡史、專題史等。推進全省村史編修,為鄉村文化振興和鄉村治理做好基礎性工作。三是加強地方史編研隊伍建設。構建立體工作網絡,做好人才儲備。
(四)切實提升自然村落曆史人文普查成果開發利用質量和社會效益。一是要加快推進《全粵村情》出版印刷工作。壓實各方責任,推動各地進一步加強審核、夯實文稿質量,爭取把尚未送出版社的書稿送交出版。二是結構化成果開發利用要提質增量。省層麵擬圍繞服務文旅融合、產業振興等開展《廣東特色海島村》《廣東鄉村傳統體育》《廣東鄉村特色技藝》《廣東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等編纂,做好示範帶動。有條件的市縣可參照省的內容設計、版式要求謀劃相關項目,擴大結構化叢書規模效應,同步做好村情推介,塑造廣東鄉村形象。創新普查成果開發利用內容和方式,突出普查成果規模化和品牌效應。三是進一步擦亮多彩鄉村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品牌。在總結前4年工作的基礎上,圍繞建黨100周年主題主線,提前謀劃,堅持多部門聯動、省市縣同步、社會廣泛參與,堅持共建共享,圍繞“三服務”積極開發利用活動成果,為各級地方誌工作增效賦能,擴大活動效益。四是想方設法發揮好全粵村情數據平台功能作用。豐富平台數據內容、優化指標設計,加大對平台數據資源的檢驗、分析、推廣,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深挖普查資源,有針對性地選題研究,更好地發揮平台資政服務作用,使之成為操作性強、可持續發展的工作亮點和新的增長點。
(五)千方百計在落實數字化建設三年規劃上取得新突破。一是要對標三年數字化工作任務,抓緊督導各項任務按時完成。省地方誌辦要加強全文數據庫建設分類指導,先進地區要提升誌鑒數字化質量,落後地區必須趕上任務進度,切實強化執行力,確保全省地方誌係統履行地方誌全文數據建設的法定職責。二是要完善全省數字方誌立體推介體係。加強地方誌傳播能力建設,省地方誌辦要統籌協調全省宣傳推介工作,鞏固優化省市縣立體聯動推介體係,暢通與宣傳部門、網信部門、各類平台等方麵的溝通合作,提升全省地方誌新媒體矩陣影響力,為社會各界提供高效便捷的地情信息服務,努力構建新一代地方誌信息化高地。各地要繼續做好地情網站(頻道)和微信矩陣的內容建設,並結合實際拍攝地方特色微視頻、微電影、微紀錄片,用群眾喜聞樂見的輕量化、微傳播數字化產品推介地方特色文化,不斷豐富平台內容,形成規模效應,讓方誌數字化成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惠及全省人民。三是大力推動“數字方誌”納入全省數字政府建設發展規劃,借數字政府建設加快發展。
(六)依法推進方誌館建設。一是規範建設方誌館。進一步抓好調查研究和頂層設計,以《條例》為依據,出台方誌館建設的具體工作規範和要求,形成方誌館建設共識,指導各地因地製宜建設方誌館,協調解決建設中遇到的問題。二是加強方誌館內涵發展。發揮省方誌館、廣州市地方誌館、深圳方誌館的示範帶動作用,樹立方誌館標杆品牌,突出館藏特色,強化地方誌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功能和定位。舉辦特色專題展,打造特色地情講堂,力爭以高站位和獨特的視角,展現廣東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成就和偉大進程,延伸省情地情教育的寬度和廣度。做活數字方誌館,突出用好微信、新媒體宣傳手段,形成品牌效應。三是創新辦館方式,開展對外交流合作和共建共享。加強與學校及相關機構的互動交流、合作,推進方誌館基地化建設,充分發揮地方誌工作的前台和示範窗口作用。
(七)大力加強能力建設。一是提升落實《條例》《通知》的執行力。各地要繼續加強對《條例》和《通知》的宣傳貫徹落實,把《條例》納入地方普法範圍,依法履行組織、指導、督促和檢查地方誌工作職責,實現依法修誌、依法用誌和依法管誌。2020年我們建立依法治誌貫徹落實情況通報考核製度,依法治誌局麵得到明顯加強,2021年我們要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目標評估和通報機製,強化責任落實,把依法治誌納入常態化調研督促範圍,完善執法檢查機製,全麵落實依法治誌。要進一步對標《條例》健全和完善各項業務製度,出台相關工作細則和補充規定,確保各個工作環節均有章可循、有序推進,促進業務質量提升。
二是提升資政輔治能力。要認真研究地方誌服務黨委、政府中心工作的方式方法,充分挖掘地情信息,開展多種形式的資政輔治工作。積極拓寬方誌交流範圍,充分利用地方誌機構掌握豐富的地方文化和地情資料信息的優勢,結合各地區域特色,選準題目,開展調查研究,開發係列資政研究報告,編輯出版一批資政輔治讀物,塑造和推介地方形象,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方誌力量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要把資政輔治納入地方誌係統能力提升培訓工程,必須作為地方誌能力提升培訓的一項重要內容予以重視。
三是提升推介地方文化、省情信息能力。我們正處在信息高度發達的媒體融合發展時代,各地要善於借勢造勢,借力用力,挖掘本地特色文化資源和人民群眾的奮鬥故事,運用新媒體新平台新技術新手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老故事講出新鮮感,把新故事講出時代感,講好地方故事,打造地方品牌,樹立地方形象。比如自然村資源普查、鄉村係列主題教育實踐活動是我們的特色內容,如何結合黨委政府中心工作、結合百姓需求進一步把內容做實,把品牌擦亮,值得深入研究。省市縣年鑒如何讓省情地情信息服務人民群眾,打造權威信息平台,也需要我們努力把品牌立起來,發揮好地方誌品牌影響力,增加地方誌傳播力、附加值。
四是提升動員社會參與地方誌工作能力。地方誌係統隊伍和人員結構不適應新時代工作需要的問題相當突出,要做好新時代地方誌工作,就必須大力提升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地方誌工作的能力。探索建立一個行之有效、互利互惠的合作機製,發揮政府、高校、企業的作用,共同打造共建共享的合作平台,是當前組織社會參與地方誌工作的有力抓手。也可以采取項目合作或“服務外包”的方式借助社會力量做好地方誌工作,發揮社會力量各自的資源優勢,用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達到不花錢能辦事、少花錢多辦事的目的。各地市要結合實際加強對外交流合作,整合政府和民間資源,拓展工作視野,提升方誌文化影響力。
五是提升整合全省地方誌力量服務“雙區”建設、支持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和“四個出新出彩”的凝聚能力。要堅持全省一盤棋,嚴格貫徹落實國家戰略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義不容辭推動廣州、深圳、粵港澳大灣區各市各項地方誌工作落實落地、做好服務。要進一步完善工作機製,凝聚全省力量,加強溝通對接,細化安排舉措,找準工作著力點和突破口,鼓勵各地踴躍探索嚐試,拿出具有前瞻性、創新性、突破性、可操作性的真招實招,為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和“四個出新出彩”貢獻智慧和力量。要支持港澳地方誌工作機構工作,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八)組織編製好全省地方誌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突出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作用,提出一批具有標誌性的重大戰略,實施富有前瞻性、全局性、基礎性、針對性的重大舉措,既高屋建瓴,又腳踏實地。我們要對標對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處理好繼承和創新的關係,處理好戰略和戰術的關係,既要描繪好地方誌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的遠景,又要提出地方誌改革發展有針對性、實效性的具體措施,做到既高瞻遠矚又務實管用。前期,我們在梳理總結“十三五”規劃經驗得失基礎上,已經圍繞編製“十四五”規劃開展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廣泛征集各地方誌工作機構、專家學者和社會各界的意見建議,形成初稿後又相繼組織開展了多場片區座談會議、專家座談會議,進一步做好開門問策、集思廣益,切實把社會期盼、專家意見、基層經驗充分吸收進來,推動全省地方誌事業與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新要求相適應,以期做到前瞻性、指導性、可操作性相結合。規劃出台後,各地要對標對表目標和進度要求,認真謀劃推進工作落實。
(九)堅定不移加強黨的全麵領導和黨的建設,為“十四五”開好局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和組織保證。全省地方誌係統要更加堅定自覺地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麵領導,把各級黨組織鍛造得更加堅強有力,更好地團結帶領廣大黨員幹部群眾共同奮鬥。一是堅持不懈用黨的創新理論“鑄魂”。堅持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頭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務,切實用以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要持續深入抓好學習,全麵落實第一議題製度,推動理論武裝常態化製度化。要持續鞏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圍繞慶祝建黨100周年,深入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廣泛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要持續深化“大學習、深調研、真落實”,自覺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堅定信仰者、忠實實踐者。二是堅持旗幟鮮明講政治抓政治。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要嚴格執行省委堅決落實“兩個維護”十項製度機製,把總書記、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落實到全省地方誌工作各方麵全過程,落實到全省地方誌係統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的行動上。三是深入推進意識形態工作。要全麵壓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加強方誌館、省情地情信息平台、誌鑒史刊物等各類意識形態陣地管理,充分發揮地方誌文化優勢,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四是深化運用模範機關創建和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總評結果,以新一輪模範機關創建活動為抓手,全麵加強基層組織建設。五是持之以恒正風肅紀反腐。堅持糾“四風”與樹新風並舉,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實施細則精神,持續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強化監督執紀問責。做到黨中央提倡的堅決響應,黨中央決定的堅決執行,黨中央禁止的堅決不做。堅持嚴以律己,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營造風清氣正、幹事創業的黨風政風。
同誌們,“十四五”開局之年已拉開大幕,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接續奮鬥,以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風雨無阻的精神狀態,在新的發展階段全力推進全省地方誌事業向服務黨委政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人民群眾轉型升級再出發!以優異成績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祝願大家並通過大家向全省地方誌工作者致以節日問候,恭祝大家身體健康、事業進步、家庭幸福!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