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上午,廣東省自然村落曆史人文普查成果發布暨2020年多彩鄉村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總結會在廣東方誌館舉行,對外發布133403個自然村的普查成果。

部分成果展示
省地方誌辦隆重推出全粵村情平台相關數據產品、《全粵村情》、《廣東省精準扶貧村情集成》、結構化叢書等係列普查成果。全粵村情數據平台是基於數字政府建設的粵政圖示範應用之一,目前已錄入普查數據12億字,通過構建村情展示、可視化統計分析、專題分析等功能應用,繪製廣東全域自然村數字畫像,基本形成“以庫資政”“一庫知鄉”的服務能力,為地方誌服務全麵鄉村振興插上數字的翅膀。主辦方還展示了平台圍繞服務鄉村振興建立的專題統計分析成果,讓人耳目一新,對廣東村情有了全新的認知。《全粵村情》是全省自然村落曆史人文普查資料全集,總規模110卷368冊,收集了全省133403個自然村的第一手普查資料,為每個村留下獨一無二的村情名片,為黨委政府相關決策、科研單位相關研究提供了基礎資料的“大數據”支撐。承擔此書出版任務之一的廣東人民出版社稱之為“如此卷數、如此撰寫體量,作為非影印類的圖書,在中國出版史上乃至世界出版史上絕無僅有”“《全粵村情》的出版是國內出版史上的標誌性事件”。

省地方誌辦黨組書記、主任陳華康講話
省地方誌辦黨組書記、主任陳華康指出,自然村普查不僅是一項地情調查,更是一項培根鑄魂的文化工程。結合自然村保留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內涵,帶動廣大村民挖掘和傳承村落優秀文化,激發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動員廣大青年學生參與村落普查、參加多彩鄉村主題活動,深入了解鄉村傳統文化、了解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等重大國家戰略,激發青年學生的曆史使命感和責任感,在時代大潮中建功立業,書寫壯麗篇章。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副總編輯王更輝講話

珠海市地方誌辦主任鄭安興介紹普查成果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曾秀蘭教授推介《廣東省精準扶貧村情集成》和結構化叢書

廣東人民出版社社長肖風華推介《全粵村情》
會議還對2020年多彩鄉村主題教育實踐活動進行了總結。該活動由省地方誌辦、省文明辦、省教育廳、省科學技術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港澳辦、團省委、省學聯、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等多家省直單位連續第4年主辦,共組織發動人員200多萬人,團隊3000多個,來自183個大中小學和70個企事業單位,直接參與作品製作近2萬人次,征集到圖片、微視頻、微信推文、調研報告、海報動漫等各類作品4035個,調研對象涉及21個地級以上市、105個縣市區、1000多個村。經專家評審、公示,評選出優秀作品390個,其中一等獎15個、二等獎25個、三等獎50個、優秀獎300個,優秀組織單位50個。
活動結束後,與會人員參觀了普查開發利用成果展,欣賞了多彩鄉村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獲獎作品。

參觀成果展

參觀成果展
本次發布的成果和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征集到的作品,省地方誌辦將會納入全省自然村落曆史人文普查成果範疇,並與有關省直部門共享,通過網絡平台、各類媒體進行展播,進一步推介開發利用普查成果,繼續辦好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為我省在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貢獻方誌智慧。

廣州美術學院副教授、廣東省高校美育專家何漢明點評優秀作品
省地方誌辦、省文明辦、省教育廳、省民政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業農村廳、省科技廳、省文化和旅遊廳、省港澳辦、省參事室(文史館)、省文聯、團省委、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廣州美術學院、仲愷工程農業學院、省立中山圖書館、廣東人民出版社、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等單位的領導嘉賓出席該活動。

省地方誌辦副主任劉波介紹全粵村情數據平台

省地方誌辦向省農業農村廳、省立中山圖書館、嶺南地方誌文獻交流中心、仲愷農業工程學院贈送《全粵村情》

向優秀組織單位頒獎

活動現場
廣東完成全省133403個自然村落曆史人文普查
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自2015年起,亚搏app下载安装 地方誌辦公室(以下簡稱“省地方誌辦”)牽頭開展全省自然村落曆史人文普查,對全省133403個自然村進行地毯式調查,目前已完成資料收集、整理、入庫,並陸續推出係列普查成果。
普查內容全麵,創造多個廣東“首次”
“本次普查內容全麵,涵蓋村落自然、經濟、社會和曆史文化各個方麵,共41類137項,是集數據統計、史料挖掘、現場登記、口述資料等為一體的村落調查。”省地方誌辦有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普查創造多個全省“首次”。
首次對全省自然村的開村時間、村名由來、曆史沿革、姓氏遷徙、發展曆史等進行梳理,基本理清村落的曆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
首次以自然村為單位對經濟發展情況進行摸查,較全麵地梳理了各自然村曆史以來生產經營發展脈絡,摸清連片自然村的經濟形態;
首次對村落傳統文化資源進行全麵梳理,發現眾多不為人知的曆史人文資源、不可移動文物和珍貴家(族)譜及檔案文獻史料,為村落傳統優秀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基礎。
此外,本次普查參與麵廣泛。“省、市、縣、鎮、村同時行動,相關部門積極配合,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普查直接投入力量超過17萬人,參與人數逾百萬。”省地方誌辦有關負責人說,本次普查中,社會學、農村、經濟、曆史、法學、規劃、人口、民俗、文化、地方誌等領域專家深度參與,助力普查工作的專業化、規範化;各級學校、廣大青年學生積極響應,利用寒暑假積極參加普查工作隊、服務隊,進村走訪調查;村民、誌願者、海外鄉親、社會熱心人士等以不同方式為普查工作加油助力。
普查碩果累累,激發鄉村振興活力
“本次普查成果豐碩,收集了數十億文字、數十萬張圖片和一批音像、實物資料。”省地方誌辦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2017年底,基本普查完成後,全省地方誌係統開展成果整理和開發利用。至2020年12月,全省地方誌係統組織開展普查相關開發利用項目825個,全粵村情數據平台建成並上線使用,提供共享智慧的村情統計、分析、查詢、展示等服務,並圍繞鄉村振興主題撰寫一批資政報告,積極為黨委政府中心工作建言獻策。
此外,在本次普查中挖掘了大批鄉賢人物,也有大批鄉村文化人才在參與普查中得到鍛煉成長,更加通曉鄉村曆史文化和風土人情,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
“接下來,我們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係統結構化開發普查成果,以滿足人民群眾不同的文化需求。”省地方誌辦有關負責人表示。
據悉,全省地方誌係統已陸續推出《全粵村情》《驛道鄉情》《廣東省精準扶貧村情集成》《廣東名村係列叢書》《廣東村情集萃係列叢書》等一批圖書,通過傳統媒體、新媒體平台發布一批輕量化、易傳播的數字產品,多維度展示廣東省情村情,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展示南粵鄉村文化魅力,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全省地方誌係統還參與了世界遺產申報、古村活化、古驛道保護與修複利用、旅遊開發、特色小鎮建設、地理標誌產品申報、鄉村形象塑造等中心工作,多措並舉促進普查成果的創新性轉化,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帶動廣大村民挖掘和傳承村落優秀文化,激發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2020年多彩鄉村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圓滿落幕
風起客嶺,雲盛瑤山,清遠千年古瑤寨風景如畫;榕影婆娑,水中綠洲,佛山禪城南莊溶洲村秀美恬靜……近日,2020年多彩鄉村主題教育實踐活動落下帷幕,4035份實踐作品聚焦廣東鄉村,展示廣東絢麗多彩的鄉村風貌,服務鄉村振興發展,為建設美麗幸福家園貢獻力量。2020年12月23日上午,廣東省自然村落曆史人文普查成果發布暨2020年多彩鄉村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總結會在廣東省方誌館4樓展廳舉行,主辦單位對獲獎團隊、個人和優秀組織單位予以表彰。
聚焦鄉村魅力,超200萬人關注活動
2020年5月,2020年多彩鄉村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由亚搏app下载安装 地方誌辦公室、廣東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廣東省教育廳、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廣東省農業農村廳、亚搏app下载安装 港澳事務辦公室、共青團廣東省委員會、廣東省學生聯合會、南方報業傳媒集團聯合組織開展。“在各地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將普查工作與愛國主義教育相融合,連續四年舉辦多彩鄉村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據省地方誌辦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通過各級地方誌工作機構、文明辦、教育部門、科技部門、農業農村部門、港澳事務工作機構、團組織、學聯,發動學生、教師、社會人士利用節假日、周末及暑期‘三下鄉’、出差返鄉等各種機會,深入村落調研,多彩鄉村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在廣東遍地開花。
據了解,該實踐活動旨在引導青年學生、教師、農村科技特派員、社會人士以多種形式記錄廣東鄉村曆史、文化傳承、精神風貌,特別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和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重大成果,以吸引更多人關注鄉村發展,投身鄉村建設,進一步增強愛國愛鄉之情,提升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強化建設美好家園的責任擔當,以實際行動助力鄉村振興。調研對象為傳統村落、大灣區特色村、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典型村落、精準扶貧典型村落,以及村落中的文物古跡、傳統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等。
省地方誌辦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2018年和2019年,活動以拍攝微視頻的形式開展,共收到微視頻作品2000多個,總時長近5000分鍾。其中,2019年活動共收到微視頻作品748個,內容涉及廣東21個市以及港、澳地區690多個村落,直接參與人員近2000人。
而2020年多彩鄉村主題教育實踐活動覆蓋麵較往年更廣泛,影響力更大。作品形式除了微視頻外,還增加了微信推文、調研報告、動漫、海報、圖片等活動形式,更多元地記錄和呈現出廣東鄉村曆史變遷、文化傳承、精神風貌。
“今年,多彩鄉村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參與單位包括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共183個大中小學和70個企事業單位,組織動員200多萬人,參與團隊3000多個,直接參與作品製作近2萬人次,收到各類作品共4035個,調研對象涉及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105個縣市區、1000多個村落。”省地方誌辦有關負責人表示,經過專家評審、結果公示,最終確定了獲獎名單。其中,一等獎15個,二等獎25 個,三等獎50個,優秀獎300個,優秀組織單位50個。
講述鄉村故事,真實記錄富民興村路
始建於唐宋時期的陽江市陽東區大澳漁村,湛藍的海灣上,漁民的小洋房緊緊挨在一起,小漁船如繁星般點綴在海麵上,岸上密密麻麻地晾曬著上千條魚幹。陽江市陽東區地方誌辦公室工作人員鍾盛拍下了大澳漁村組圖,由於作品表現新農村的生活變化,主題突出,視覺效果好,獲得圖片組一等獎。“大澳漁村組圖展示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特色產業、鄉風鄉貌和人民幸福生活等。”鍾盛說。
“今年的活動主題更加聚焦,多視角、多層麵反映全麵小康、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重大成果。”活動主辦方有關負責人表示,不少參賽者抓住“2020年決勝全麵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重要曆史機遇期,深入廣東鄉村調研采訪,展現十八大以來在黨的引領下廣東鄉村的蛻變、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和脫貧攻堅的重大成果,使社會各界更好、更真切地了解黨的係列重大戰略實施給鄉村帶來的實實在在的變化。
“今年疫情期間,學校工會收購了我們村的鷹嘴桃,農民不用發愁沒有銷路了。”微視頻參賽作品《“第一書記”的攻堅日記》中,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布坪村第一書記楊學成在工作日記中如是寫道。該視頻以楊學成的日記內容展開,講述了曾經的貧困村——梅州市五華縣西北山區布坪村,在楊學成等扶貧幹部和村幹部的帶領,和村民的配合下,鷹嘴桃產業基地建設、大坳背山翻山路的修建、貧困戶張懷傑脫貧、光伏發電項目建設等一一實現。經過5年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攻堅,布坪村發生了巨大變化,於2020年7月實現整村退出貧困村序列。
脫貧攻堅在今朝,為鄉代言領浪潮。廣東技術師範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的“助夢e夏”三下鄉實踐團隊走訪了揭陽市惠來縣龍江鎮鳳光村,通過谘詢政府、實地考察、入戶訪談等方式,從人居環境、家庭收入、基礎設施建設、農村醫療、教育等方麵反映該村脫貧攻堅工作的情況,對惠來縣隆江鎮鳳光村脫貧攻堅成效進行調查研究。“助夢e夏”三下鄉實踐團隊在調研報告中寫道:“通過聆聽百姓聲音,記錄鄉村巨變,勾勒出了脫貧攻堅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的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和實惠。”
深入采風調研,近距離感受多彩鄉村
從2017年首屆活動舉辦至今,青年學生不斷深入廣東各地鄉村調研,通過多種形式記錄廣東鄉村曆史變遷、文化傳承、精神風貌。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生前往廣東省目前唯一一座保留原始漁家小屋風貌的漁村——陽江市陽東區東平鎮的大澳漁村,通過訪談、參觀漁村、觀摩學習等方式深入了解鄉村振興政策的實施情況以及村民生活的變化,還學習了傳統捕魚手藝的製作方法;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學生以客家傳統美食“娘酒雞”為主線,通過特點鮮明的個體故事展現了客家人對新生命誕生的欣喜,體現了客家人生活中的灶火香氣、對過往的回憶以及對未來生活的期待;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學生吳秋怡走進湛江市遂溪縣長毛田村,用相機記錄了落日餘暉下,頭戴鬥笠、肩扛鋤頭的農民們趕牛回家時留下“帶月荷鋤歸”的唯美剪影;用鏡頭聚焦孩童坐在打包好的稻穀袋上看著遠方、露出燦爛笑容的豐收場景……
“在為期三天的調研實踐裏,我們‘助夢e夏’三下鄉實踐團隊駐紮在村裏,頂著7月豔陽,挨家挨戶走進村民家裏,進行農村民生問題的調查。”2020年多彩鄉村活動優秀作品一等獎獲得者、學生代表房逸瓊表示,對他們來說,這項活動是一次很好的實踐機會,不僅開闊了眼界,真切地感受到鄉村建設越來越好了,農民幸福感提高了,還能更深入、更清晰地體會到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重要意義。
除了發動學生深入鄉村調研,珠海、汕頭、中山、東莞等全省多地廣泛發動社會各界積極參與,開展有區域特色的采風活動。
2018年,活動主辦單位組織了多家媒體走進恩平市進行采風,牛江鎮和沙湖鎮等地拍攝村落風貌,感受恩平鄉村振興氛圍,用微視頻記錄百年僑鄉風姿。
2019年,多彩鄉村活動走進珠海,組織媒體記者和學生對會同村進行采風;汕頭市舉辦“家·春秋”口述家史特訓營活動,120位中小學生了解汕頭本土的革命曆史,感受中國共產黨人艱苦卓絕、波瀾壯闊的奮鬥曆程;在東莞,約70名香港青年大學生、社會人士通過微視頻記錄和展示南社古村落的多彩畫麵;在中山市,香港中山隆鎮同鄉會走進南朗鎮翠亨村、大湧鎮安堂村和沙溪鎮聖獅村,參觀沙溪鎮聖獅民俗館、孫中山故居、楊殷故居、中山市檔案館的“記憶中山”主題展等,並齊聲用隆都話誦讀鄭觀應的廉潔家訓。
在“2020年多彩鄉村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啟動雲發布”儀式上,高校學生代表受邀實地探尋紫南村,在直播間與網友“雲啟”探尋廣東鄉村之美的夏日行程。紫南村位於佛山市禪城區南莊鎮,多年前曾是垃圾遍地、汙水橫流、河溝臭氣熏天、村民私搭亂建的後進村。如今的紫南村古建築群落、小洋樓錯落有致,祠堂、涼亭立於清澈的湖麵上,一派嶺南水鄉田園風光,已經蝶變成“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中國十佳小康村”“全國文明村鎮”“中國最美村鎮”“廣東省十大美麗鄉村”,以其從“醜小鴨”變“美天鵝”的發展實踐展現了“多彩鄉村”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