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關於今年以來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
--2025年9月10日在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上
財政部部長 藍佛安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我受國務院委托,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今年以來預算執行情況,請審議。
一、預算執行基本情況
今年以來,麵對更趨複雜嚴峻的外部環境,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麵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政府工作報告部署,落實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關於2024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5年中央和地方預算的決議,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國內和國際兩個大局,統籌發展和安全,加緊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加強逆周期調節,著力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我國經濟展現強大活力和韌性,經濟運行穩中有進,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接續發力,預算執行和財政運行總體平穩。
(一)一般公共預算執行情況
從收入級次看,1—7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35839億元,同比增長0.1%,其中1—2月下降1.6%,1—3月下降1.1%,1—4月下降0.4%,1—5月下降0.3%,1—6月下降0.3%。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8538億元,下降2%。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77301億元,增長1.8%,其中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收入增幅分別為1.8%、1%、1.7%、6.1%。31個省份中,27個省份正增長。
從收入構成看,1—7月,全國稅收收入110933億元,同比下降0.3%。其中,國內增值稅增長3%;國內消費稅增長2.1%;個人所得稅增長8.8%;進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下降6.1%,關稅下降6.5%,主要受一般貿易進口下降影響;企業所得稅下降0.4%,主要是彙算清繳上年企業所得稅減少;出口退稅14065億元,同比多退1240億元,有力支撐外貿出口。全國非稅收入24906億元,同比增長2%,增幅持續回落。其中,國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增長4.6%,主要是礦產資源專項收入和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處置、出租、出借等收入增加帶動;罰沒收入下降4.9%。
從財政支出看,各級財政部門加強預算執行,保持必要支出強度,重點領域支出得到較好保障。1—7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60737億元,同比增長3.4%。其中,中央本級支出增長8.8%,地方支出增長2.5%。全國一般公共預算主要支出領域中,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27621億元,增長9.8%;教育支出24438億元,增長5.7%;衛生健康支出12402億元,增長5.3%;科學技術支出5330億元,增長3.2%;住房保障支出4692億元,增長0.2%;節能環保支出2949億元,增長4.3%;文化旅遊體育與傳媒支出2012億元,增長5.3%。
(二)政府性基金預算執行情況
1—7月,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23124億元,同比下降0.7%。其中,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2596億元,增長8.8%;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本級收入20528億元,下降1.8%,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16950億元,下降4.6%。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54287億元,同比增長31.7%。其中,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本級支出7109億元,增長4.5倍,主要是撥付5000億元特別國債資金向中央金融機構注資;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47178億元,增長18.1%,主要是安排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以下簡稱專項債券)資金支出增加較多,同時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相關支出23572億元,下降6.1%。
(三)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執行情況
1—7月,全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1842億元,同比下降1%。其中,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660億元,下降1.4%;地方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本級收入1182億元,下降0.8%。全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1211億元,同比下降20.2%。其中,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本級支出648億元,下降24.2%;地方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563億元,下降15.1%。
(四)社會保險基金預算執行情況
1—7月,全國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72626億元,同比增長8.4%。其中,中央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261.7億元,增長5.3%;地方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72364.6億元,增長8.4%。全國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支出63196億元,同比增長4.2%。其中,中央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支出221億元,增長20.9%;地方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支出62975億元,增長4.2%。截至7月末,基金累計結餘154373億元,增長12.8%。
二、落實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預算決議情況
國務院有關部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認真貫徹預算法和人大預算審查監督有關要求,嚴格執行全國人大批準的預算,加強預算執行常態化監督,在落實好去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部署的一攬子增量政策基礎上,財政政策持續用力、更加給力,同時以深化改革破難題、以強化管理增效能,為鞏固拓展經濟回升向好勢頭提供有力支撐。
(一)靠前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打好政策“組合拳”。著力提振消費。綜合運用財稅政策工具,支持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出台實施個人消費貸款和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政策、失能老年人養老服務消費補貼政策等,將惠民生與促消費更好結合起來。擴大汽車報廢更新、家電產品以舊換新補貼範圍,將手機等數碼產品納入補貼,提高資金兌付效率,截至7月末分三批下達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2310億元,帶動汽車、家電、手機等數碼產品、家裝、電動自行車等銷售額超過1.7萬億元。1—7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8%,比去年提高1.3個百分點。促進擴大有效投資。超長期特別國債比去年提前1個月啟動發行,截至7月末已發行7610億元,有力支持“兩重”項目建設和“兩新”工作。用好專項債券,截至7月末已發行新增專項債券2.75萬億元。優化中央預算內投資投向領域,截至7月末已下達資金6682億元,占全年預算的91%。加強財政與金融協同。發行特別國債5000億元,完成四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核心一級資本補充工作,預計可增加信貸投放空間6萬億元。出台政府性融資擔保發展管理辦法,聚焦支農支小擴大業務規模、降低擔保費率。1—7月國家融資擔保基金新增再擔保業務規模9524億元,平均擔保費率降至1%以下。及時有力應對外部衝擊。對美加征關稅予以反製,服務中美經貿高層會談,堅決維護我國家利益。針對外部形勢變化,出台境外投資者以分配利潤直接投資稅收抵免政策,全力支持穩外貿穩外資。加大助企紓困力度。統籌安排一定規模專項債券額度,支持償還地方政府拖欠企業賬款,推動解決“三角債”、“連環欠”問題。認真落實降低經營成本、鼓勵研發創新、支持企業融資等惠企助企政策,建立健全涉企收費長效監管機製,促進民營企業等各類經營主體健康發展。
(二)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健全新型舉國體製,支持加強科技戰略規劃、重大科技任務、科技資源平台等統籌,集聚各方資源合力。進一步增加投入、優化結構,今年中央本級科技投入比上年增長10%,其中用於基礎研究的增長12.1%。加大對科技人才和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等的支持力度,構建協同聯動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係。全力保障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支持超前布局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強化央地協調聯動,推進國際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通過科技、產業等渠道專項資金,支持製造業領域基礎性、戰略性、前沿性科學研究和關鍵共性技術研究。推進實施製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下達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1734億元,延長設備更新貸款財政貼息政策實施期限,促進企業購置新設備、應用新技術。探索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路徑,競爭性遴選26個城市開展製造業新型技術改造城市試點、35個城市開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深入實施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獎補政策,對新一批1200多家“小巨人”企業給予獎補,帶動梯度培育更多創新型企業。
(三)加強改革攻堅,持續深化財稅體製改革。健全預算製度。強化財政資源統籌,推進將依托行政權力、政府信用、國有資源資產獲取的收入全麵納入政府預算管理。深化零基預算改革,大力推動項目清理整合,促進部門預算安排更科學、支出結構更合理、履行職能更有力。針對中央本級通用項目、跨部門共性項目和部分資金規模大、實施周期長的專用項目,加快支出標準體係建設。出台關於促進政府投資基金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定位、優化布局、規範管理。完善稅收製度。統籌考慮央地收入劃分、稅收征管能力等因素,加快推進部分品目消費稅征收環節後移並下劃地方改革。穩步清理規範稅收優惠政策。積極做好消費稅立法、稅收征收管理法修訂工作,加快製訂增值稅法實施條例,建立健全互聯網平台企業涉稅信息報送製度。優化財政體製。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係,加大一般性轉移支付力度,適當壓減部分專項轉移支付,調整優化轉移支付項目設置。進一步完善促進高質量發展轉移支付激勵約束機製,引導地方發展產業、培育財源。深化省以下財政體製改革,規範省以下財政事權、收入等劃分。完善債務管理製度。研究建立統一的地方政府債務長效監管機製。適當下放專項債券項目審核權限,開展“自審自發”試點。推動建立專項債券償債備付金製度。製定專項債券投資項目形成資產管理暫行辦法,推動清產入賬。按規定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政府債務管理情況。
(四)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做好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置換工作。指導督促地方科學分類、精準置換,加強置換債券發行和資金全流程監管,嚴防政策執行走偏。截至7月末,各地發行用於置換存量隱性債務的再融資債券1.88萬億元,完成今年2萬億元額度的94%,置換後債務平均利息成本降低2.5個百分點以上,大幅減輕地方還本付息壓力,促進暢通微觀經濟循環。堅決遏製新增隱性債務。始終保持高壓監管態勢,對違規舉債和虛假化債嚴查快處,公開曝光一批典型案例。指導地方加強隱性債務置換與融資平台改革轉型的銜接,截至7月末,全國融資平台數量較2023年3月末減少六成以上。激勵引導地方更好統籌化債和發展。兜牢基層“三保”底線。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已下達9.52萬億元,占年初預算的92%。健全分級保障責任體係,推動地方下沉財力,預算編製、執行優先保障“三保”資金需求,強化庫款、新增暫付性款項等監測預警,及時做好應對處置。積極支持相關領域化險。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推進中小金融機構改革化險。出台專項債券支持土地儲備和收購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政策,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截至7月末,各地發行相關新增專項債券超2700億元。
(五)持續增加民生投入,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大力度穩定和擴大就業。中央財政下達就業補助資金667億元。出台擴大社會保險補貼範圍、加大失業保險穩崗返還力度等增量政策,階段性降低失業保險、工傷保險費率,擴大一次性擴崗補助對象範圍,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創業。支持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提升培訓行動,培養更多緊缺技能人才。擴大新就業形態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推動教育資源擴優提質。落實教育強國建設三年行動計劃,進一步加大教育投入。逐步推進免費學前教育,今年秋季學期起免除學前一年公辦在園兒童保育教育費,對民辦園適齡兒童給予相應減免,預計惠及約1200萬人。支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擴大高中階段教育學位供給,推進“雙一流”建設。從2025年春季學期起,將義務教育階段特殊教育學校公用經費補助標準由年生均6000元提高至7000元。完善學生資助政策體係,提高中央高校研究生學業獎學金以及高中階段國家助學金標準,延續實施國家助學貸款免息及本金延期償還政策。強化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中央財政下達補助資金374億元,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衛生健康人才培養、中醫藥事業傳承發展等。提高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至每人每年700元,強化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製度綜合保障,中央財政下達相關補助資金4364億元。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財政補助標準至每人每年99元,加強國家免疫規劃實施,完善重大傳染病防控等重大公共衛生服務,中央財政下達相關補助資金1014億元。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建立育兒補貼製度,對3周歲以下嬰幼兒按每孩每年3600元的國家基礎標準發放育兒補貼。按照2%的總體水平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將城鄉居民全國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每人每月提高20元,中央財政下達補助資金1.1萬億元、調撥全國統籌調劑資金1528億元,確保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支持地方開展老年人家庭居家適老化改造、老年助餐服務等,推進縣域養老服務體係創新試點。進一步完善困境兒童基本生活保障體係,支持地方做好低保、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臨時救助等工作,中央財政下達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1567億元。出台蓄滯洪區運用補償辦法,及時核撥中央自然災害救災資金,支持部分地區應對地震、洪澇等災害。
(六)推進鄉村全麵振興,促進新型城鎮化和區域協調發展。強化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調動地方重農抓糧積極性,統籌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製,下達產糧大縣獎勵資金並在40個縣啟動實施糧食流通提質增效試點。保障農民種糧收益,發布中央財政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清單,落實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生產者補貼等政策,強化惠農補貼管理。增強農產品綜合保障能力,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黑土地保護和農機裝備研發應用,推進糧油作物大麵積單產提升和畜牧業穩定發展。推動提升鄉村發展和治理水平。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1770億元全部下達,重點加強產業就業幫扶。發展縣域富民產業,支持新建50個現代農業產業園、40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198個農業產業強鎮。統籌用好相關領域資金,逐步提高鄉村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人居環境舒適度。支持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深化農村綜合改革試點。穩步推進新型城鎮化。遴選20個城市開展城市更新行動,加大配售型和配租型保障性住房籌集建設力度,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支持實施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行動,中央財政下達獎勵資金420億元,推動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製度。加大區域戰略實施力度。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戰略。中央財政下達補助資金,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資源枯竭地區等加快發展。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擴大“零關稅”商品範圍。
(七)深化生態文明建設,提高綠色低碳發展水平。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製。出台關於進一步健全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製的意見,清晰界定流域省份責任義務,促進成本共擔、效益共享、合作共治。製定關於深入推進大江大河幹流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製建設的實施方案,中央層麵組織協調在長江、黃河等重點流域幹流統一建立補償機製,安排獎勵資金,調動全流域生態保護積極性。支持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中央財政下達專項資金691億元,深入推進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加強農村生活垃圾、黑臭水體和農業麵源汙染治理,持續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新增實施10個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項目,促進人水和諧。強化生態係統保護修複。中央財政下達轉移支付資金1202億元,增強重點生態地區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能力。繼續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複工程、海洋生態保護修複工程,新增支持20個曆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複示範工程。加強林草生態保護修複,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係建設、“三北”工程建設、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等,中央財政下達相關資金967億元。加快綠色低碳轉型。健全綠色轉型財稅政策,落實環境保護、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等稅收優惠政策,全麵推行水資源稅改革試點。完善政府綠色采購政策,引導增加綠色低碳產品供給。推廣低碳交通運輸工具,深入開展燃料電池汽車城市群示範應用,新增75個縣開展縣域充換電設施補短板試點。大力支持清潔能源發展,推動我國風電、生物質等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和技術水平保持全球領先。
(八)強化財政管理監督,進一步嚴肅財經紀律。堅持黨政機關過緊日子。繼續嚴控“三公”經費支出,壓減一般性支出,從緊安排必要支出,把《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要求貫穿財政管理全過程。強化預算執行動態監控,督促預算單位節約開支、勤儉辦事。建立全國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調劑共享平台,實現資產跨部門、跨級次、跨地區調劑共享,已彙聚超過30萬條資產調劑共享和需求信息。推進財政科學管理。緊扣當前財稅體製改革和財政管理工作需要,在12個省份開展財政科學管理試點,因地製宜探索提升財政管理係統化、精細化、標準化、法治化水平新路子。各試點省份精心謀劃、周密部署,試點工作穩步推進。提升財政資金績效。加強事前、事中、事後績效管理,預算編製時突出績效目標設置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執行過程中突出績效監控和糾偏,執行結束後突出績效評價質量和結果運用。壓實部門和單位績效管理責任,堅持管資金、管項目、管政策必須管績效,推動更多重大政策、重點項目的績效目標和評價結果向社會公開。強化財會監督檢查。針對財經領域多發、高發、易發問題,中央和地方財政聯動,在全國範圍內紮實開展財會監督專項行動,整飭秩序、嚴明紀律。嚴肅處理2024年財會監督發現問題,對285家會計師事務所和資產評估機構、637名注冊會計師和資產評估師作出行政處罰決定。
總的看,今年以來預算執行情況總體平穩,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時,財政運行和預算執行中也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我們高度重視這些問題,將積極采取措施加以解決。
三、下一步財政重點工作安排
我們將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深入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落實好政府工作報告明確的各項任務,嚴格執行全國人大批準的預算,把做強國內大循環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續發力、適時加力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堅持問題導向,找準工作靶心,強化協同配合,樹牢底線思維,不斷完善政策工具箱,保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增強靈活性預見性,在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上持續下功夫,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各種不確定性,增強我國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用好用足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壓實預算執行責任鏈條,將加快預算執行進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和保障資金安全有機結合起來,推動資金和政策盡快落地見效。繼續實施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落實落細個人消費貸款和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政策,激發養老、托育等服務消費潛力。積極發揮專項債券、超長期特別國債等作用,加強財政與金融協同配合,將更多公共服務納入投資支持範圍,積極鼓勵民間投資發展。二是全力支持穩就業穩外貿。加大穩就業政策支持力度,支持做好公共就業服務、職業技能培訓、穩崗擴崗等工作,千方百計穩定就業崗位,促進重點群體就業創業,保障好失業人員基本生活。支持企業穩訂單、轉內銷、拓市場、保運營,切實幫助其解決實際問題。用好多雙邊財經交流合作機製,推動商簽更多自貿協定,持續深化國際經貿合作。三是加快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強化產業創新科技供給,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持續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完善中央財政科技經費分配和管理使用機製,加強科技資源統籌配置,提升科技投入效能。加大對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支持力度,促進更多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在財政補助、稅收優惠、政府采購等方麵對各類經營主體平等對待,為企業經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四是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強化“一老一小”服務,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發放養老服務消費補貼,實施好育兒補貼、學前教育免費等政策。加強重大民生政策跨部門統籌協調,持續完善教育、衛生健康等重點民生領域支持政策,有效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麵,強化低收入群體兜底幫扶,推動民生建設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五是持續用力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繼續實施一攬子化債政策,在穩步推進隱性債務置換的同時,嚴禁新增隱性債務,嚴肅查處各類違法違規舉債行為。強化財政運行分析研判和動態監測,加強庫款調度和應急處置,確保“三保”底線築牢兜實、基層財政平穩運行。用好相關政策工具,協助做好融資平台改革轉型、中小金融機構改革化險、專項債券支持土地儲備和收購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等工作。六是不斷提升財政治理效能和水平。按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要求,結合財政科學管理試點,深化落實各項財稅改革舉措,努力在財政資源和預算統籌、零基預算改革、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係、消費稅改革、清理規範稅收優惠政策等方麵取得積極進展。加大財會監督力度,紮實做好審計整改,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壓實地方和部門責任,督促管好用好財政資金,提高預算約束力和財稅法規製度執行力。七是嚴格落實過緊日子要求。督促各級政府及其部門帶頭過緊日子,認真執行《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各項規定,從嚴從緊控製政府采購、國內差旅活動、因公臨時出國(境)、辦公用房等,紮實推進節約型機關建設。推動製定發展規劃、出台政策措施、新上重大項目與經濟社會發展和財力水平相適應,力戒大手大腳、寅吃卯糧,把有限的財政資金更多用在發展所需、民生所盼上。
我們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自覺接受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指導,奮發進取、埋頭苦幹,推動財政高質量發展,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