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國新辦舉行“推動高質量發展”係列主題新聞發布會。財政部副部長王東偉、財政部綜合司司長林澤昌、預算司司長王建凡、經濟建設司司長符金陵出席介紹情況,並答記者問。
推進消費稅征收環節後移
並穩步下劃地方
對於完善稅收製度,財政部副部長王東偉介紹:
一拓展地方稅源
在現行規模較大的幾個稅種中,消費稅全部歸屬中央,主要在生產和進口環節征收。下一步,考慮將推進消費稅征收環節後移並穩步下劃地方,統籌考慮中央與地方收入劃分、稅收征管能力等因素,分品目、分步驟穩妥實施,拓展地方收入來源,引導地方改善消費環境。研究把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合並為地方附加稅,授權地方在一定幅度內確定具體適用稅率。改革環境保護稅,將揮發性有機物納入征收範圍。
二適當擴大地方稅權
近年來,在環境保護稅法、資源稅法、耕地占用稅法等地方稅立法中,已賦予省級地方確定具體適用稅率、稅收減免等管理權限。今後,在中央統一立法和稅種開征權的基礎上,探索研究在地方稅稅製要素確定,以及具體實施上賦予地方更大自主權。
三規範非稅收入管理
非稅收入主要歸屬地方,是地方財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考慮將規範非稅收入管理,適當下沉部分非稅收入管理權限,由地方結合實際差別化管理。深化自然資源有償使用製度改革。把依托行政權力、政府信用、國有資源資產獲取的收入全部納入政府預算管理。對於收費公路問題,將按照“受益者付費”原則,推動優化相關政策。
王東偉表示,下一步,將全麵貫徹落實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部署任務,深化論證具體改革方案,成熟一項,推出一項。
今年中央財政已向地方下撥
救災資金115億元
財政部經濟建設司司長符金陵介紹,今年入汛以來,我國已經出現了23次大範圍強降雨過程,全國2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澇災害,一些地方還反複遭受強降雨衝擊。財政部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從“建機製、強保障、重效率”這三個方麵下功夫,有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1.關於建機製,財政部與應急管理、農業、水利、交通等部門密切聯動,建立了三項穩定、高效的工作機製,包括災情信息共享機製、中央財政救災資金快速核撥機製,以及分級負責的災後恢複重建機製。各部門時刻關注各地自然災害災情發生、發展和變化情況,加強災情通報和預研、預見、預判,做好應對準備;一旦啟動重大自然災害應急響應,財政部即刻通過救災資金快速核撥機製下撥資金,支持地方迅速組織搶險救援,妥善安置受災群眾;災情過後則抓緊支持恢複重建,盡快恢複受災地區生產生活秩序。
2.關於強保障,今年以來,中央財政已經向地方下撥了救災資金115億元,提供了有力的財政資金支持。相關資金包括用於受災群眾轉移安置和搶險救援的自然災害救災資金、用於恢複農業生產的農業生產防災救災資金、用於修複水毀水利工程設施的水利救災資金,以及公路應急搶通資金和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等。2023年還增發1萬億元國債,專項用於災後恢複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為今年各地做好防災減災工作提供了堅實的資金保障。
3.關於重效率,今年以來,財政部已6次啟動自然災害救災資金快速核撥機製,湖南嶽陽洞庭湖決堤、四川雅安山洪泥石流爆發、陝西商洛暴雨山洪導致公路橋梁垮塌等災害發生後,中央自然災害救災資金在24小時內下達,為受災群眾有地方住、有熱飯吃、有幹淨水喝提供了資金保障。同時,財政部切實把救災資金當做老百姓的“救命錢”,始終嚴格監管,一經發現違規問題堅決嚴肅查處。
適當加強中央事權、
提高中央財政支出比例
財政部預算司司長王建凡表示,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是政府間權責劃分的基本組成部分。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改革完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作出了一係列新部署,為深化財政體製改革明確了目標和方向。
1.在收入劃分方麵,增加地方自主財力,拓展地方稅源。推進消費稅征收環節後移並穩步下劃地方,優化共享稅分享比例。規範非稅收入管理,適當下沉部分非稅收入管理權限,由地方結合實際差別化管理。
2.在轉移支付方麵,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係,清理規範專項轉移支付,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提升市縣財力同事權相匹配程度。建立促進高質量發展轉移支付激勵約束機製。這裏的清理規範重點聚焦在專項轉移支付,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這和改革目標中提到的要增加地方自主財力是相對應的。
3.在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方麵,適當加強中央事權、提高中央財政支出比例。中央財政事權原則上通過中央本級安排支出,減少委托地方代行的中央財政事權。不得違規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資金,確需委托地方行使事權的,通過專項轉移支付安排資金。
王建凡表示,財政部將按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著力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堅持不懈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任務落實,更好調動兩個積極性。
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帶動放大效應
財政部綜合司司長林澤昌介紹,上半年全國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3.7萬億元;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下達8.99萬億元,占年初預算的88.1%;去年1萬億元增發國債已全部下達地方,基本都已落實到項目上;截至7月26日,今年地方政府新增債券已發行1.9萬億元,將更多新基建、新產業等領域納入專項債投向範圍,專項債額度分配向項目準備充分、使用效益好的地區傾斜;今年還安排1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兩重”項目,截至7月24日已發行4180億元。
“下一步,將加大政策實施力度,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林澤昌介紹,將重點抓好四個方麵具體工作。
一是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帶動放大效應
根據需要和項目準備情況,及時發行並使用好超長期特別國債,積極支持“兩重”實施。指導地方加快專項債券發行使用,加快增發國債資金、中央預算內投資等使用進度,形成更多實物工作量。
二是加力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
目前已經印發通知,將統籌安排3000億元左右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加力支持推動“兩新”工作。
三是持續強化基本民生保障
落實好就業、教育、養老、醫療等領域的財稅政策,加強財政資金保障,織密織牢民生“保障網”。
四是加強財政收支管理
嚴格依法依規組織收入,不收“過頭稅費”。嚴控非剛性非重點支出,把財政資金用在刀刃上。強化各級政府責任,確保基層財政平穩運行。
地方財政運行總體平穩
對於地方財政運行情況,王建凡表示,1-6月,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近6.6萬億元,同比增長0.9%,地方財政收入增幅呈逐月回升態勢。1-6月,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1.8萬億元。從監測情況看,基層“三保”支出有保障,社會保障、就業、教育、農林水等重點支出都得到了較好保障。
王建凡介紹,中央財政加大對地方轉移支付力度。2024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總額是10.2萬億元,截至6月底,已下達了8.99萬億元,下達比例是88.1%。上半年中央下達轉移支付8.99萬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6萬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1.8萬億元,從財力端和支出端來看,財力是能覆蓋支出的。
王建凡表示,總體來看,地方財政運行總體平穩。下一步,財政部將堅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精神,進一步深化財稅體製改革,健全預算製度,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係,提升市縣財力同事權相匹配程度。
逐步提高城鄉居民
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
林澤昌介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民生保障作出新的部署,財政部門將按照中央要求,加大投入,完善機製,與相關部門一道,把老百姓關心的事一件件辦好。
1.在“老有所養”上,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製度,健全籌資和待遇合理調整機製,逐步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支持優化基本養老服務供給,加快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保障好特殊困難群體基本養老服務需求。
2.在“病有所醫”上,健全城鄉居民醫保籌資機製,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大病統籌和醫療救助製度,加強醫保基金監管。支持健全公共衛生體係,深化以公益性為導向的公立醫院改革。加強長期護理保險製度頂層設計。
3.在“勞有所得”上,加強與就業政策協調聯動、同向發力,完善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的就業支持體係,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製度,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
4.在“幼有所育”上,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係和激勵機製,加強普惠育幼服務體係建設,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