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麵:
    字體:
    對比度:
梅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梅州市嘉應新區 工作動態 改革求變走新路 融灣入海謀振興
梅州舉全市之力推進蘇區融灣先行區建設
改革求變走新路 融灣入海謀振興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24-01-02 15:15:08   瀏覽:-
字號:

  2022年9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印發《支持梅州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加快振興發展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梅州方案》)。

  《梅州方案》的出台,讓梅州全市上下認識到,作為山區城市,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走改革求變的路子。建設蘇區融灣先行區,是梅州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實現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徑。“梅州不是天生落後,也不會永遠落後。”這一年,梅州大幹實幹,把推進《梅州方案》作為深化改革、促進發展、落實“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的重要抓手,堅持從“過日子思維”轉向“發展思維”、從“投入思維”轉向“產出思維”,舉全市之力推進蘇區融灣先行區建設,在加快振興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了新的堅實步伐。

  深挖政策“富礦”

  探索梅州路徑

  《梅州方案》是一座政策“富礦”。如何深挖?梅州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一套完善的工作機製必不可少。梅州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雙組長的領導小組和市領導牽頭的12個專責小組,並組建工作專班,製定了貫徹落實《梅州方案》重點任務清單。同時,印發了《梅州市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加快振興發展實施方案》和2023年工作要點及融灣亮點工作清單,出台了15個配套政策文件,12個專責小組全部印發2023年工作計劃,8個縣(市、區)均出台縣級融灣實施方案。謀定而後動,讓每一步行動都引領蘇區的振興發展。

  12月24日,梅州市市級“反向飛地”——梅州(廣州)科技創新中心(梅州融灣中心)在廣州市海珠區掛牌成立。“這是梅州強化融灣機製銜接的一個重要舉措,將圍繞破解科技創新不足、產業與大灣區聯係不緊密的難題,統籌資源要素,打造梅州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研發基地、人才驛站、企業服務和產品展示平台、孵化平台。”市發展改革局相關負責人說。

  新時代蘇區人才振興試點,省第一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製試點,鄉村產業社區建設、農村職業經理人試點……除了建設“反向飛地”,梅州還形成了一批融灣發展試點成果,探索出融灣發展的“梅州經驗”。

  打通山區“動脈”

  加強互聯互通

  梅龍高鐵通車的日子近了,更近了。

  寒冬裏,梅龍高鐵梅州境內新建站——興寧南站和五華站施工現場依舊熱火朝天,工人緊張有序地忙碌著,各類施工設備運作不停。當前,2個站房主體建築已拔地而起、初具雛形,為梅龍高鐵的通車再刷進度條。

  融灣入海,交通是“必答題”,也是蘇區人民翹首以盼的“民生題”。預計明年6月通車的梅龍高鐵,將把從梅州乘坐高鐵到廣州、深圳等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的通行時間縮短至1.5小時內。此外,梅武高鐵於12月28日開工,瑞梅鐵路計劃在2027年通車,汕梅高速改擴建項目加快建設,大豐、平武、平蕉大、梅縣至永定等高速公路被列入省高速公路網……梅州蘇區正一步步融入灣區“交通圈”。

  蘇區與灣區的互聯互通,在交通“硬件”上,也在生活“軟件”中。梅州大力加強與灣區城市在文旅、教育、醫療等領域的合作,例如舉辦“2023百萬老廣自駕遊梅州”活動、建立“灣區+蘇區”職業教育聯盟、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粵東醫院入選第五批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項目名單。特別是共建醫聯體方麵,13家省、廣州市三甲醫院與梅州13家縣級人民醫院、中醫院或婦幼保健院開展一對一“組團式”幫扶,讓蘇區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灣區的優質醫療服務。

  建好融灣平台

  引進“鳳凰”來棲

  “今年,園區新引進產業項目18個,計劃總投資24.32億元,達產後預計年產值35.67億元。”梅州高新區(廣梅產業園)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李漢基告訴記者,園區還積極推動穗梅兩地國企深化合作,梳理形成13個優先意向合作項目,其中計劃總投資1.5億元的梅州珠江啤酒公司新增瓶裝生產線項目已經開工建設。梅州堅持蘇區融灣發展與製造業當家相結合,一體推進產業融灣工作,圍繞引龍頭、育集群、補鏈條,著力引進“打糧食”項目。作為穗梅產業共建的主戰場、梅州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台的核心區,廣梅園今年成績突出,為梅州融灣再添動能。

  為吸引更多“金鳳凰”,梅州一直在盡心築“新巢”、固“老巢”。廣梅園佘江片區、城東白渡和槐崗車陂片區、廣福新鋪片區、梅江園、興寧園等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台五個片區建設如火如荼;梅州綜保區一期封關運行、二期驗收在即,梅州國際陸港正式掛牌,“梅州綜保區—深圳鹽田、廣州南沙”海鐵聯運班列開通;“一園一策”推動10個省級產業園區提質增效……一個個高質量的融灣平台落成,進一步拓展了梅州的產業發展空間。

  日前召開的省政府常務會議強調:“梅州要舉全市之力融灣,努力走出新時代振興發展新路”。殷殷囑托催人奮進,《梅州方案》的謀劃,將在梅州紅色土地上走得更深更遠。

  數說梅州蘇區融灣

  發展實效更凸顯

  前三季度,全市地區生產總值990.36億元,比增5%,增速全省第六、山區五市第一;

  1月至11月,規上工業增加值比增8%,居全省第二;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增9.3%,居全省第三。

  發展動能強有力

  1月至11月,全市共引進招商引資項目263個,計劃投資額597.15億元,本年累計完成投資118.96億元;

  1月至11月,全市完成工業投資143.45億元,比增31.6%。

  政策紅利顯成效

  搶抓中央預算內投資按西部地區標準補助及最高1:1配套省級補助資金等政策機遇,今年以來全市爭取各類資金創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