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麵:
    字體:
    對比度:
梅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梅州市嘉應新區 工作動態 “1+4+1”給力實體經濟
我市整合出台產業扶持政策,至2025年市縣兩級計劃籌集15億元專項資金
“1+4+1”給力實體經濟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22-09-20 11:16:19   瀏覽:-
字號:

  日,《梅州市加快實體經濟振興發展若幹措施》及其配套的《梅州市促進招商引資實施細則》《梅州市加快工業發展實施細則》《梅州市加快服務業發展實施細則》《梅州市強化科技創新實施細則》和《梅州市加快實體經濟振興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即1個政策總綱、4個實施細則、1個資金管理辦法,以下簡稱“‘1+4+1’產業扶持政策”)正式印發,構建導向鮮明、簡明高效、係統完備、競爭力強的產業扶持政策體係,集中資源要素優先支持稅收大、就業多、成長性好的“打糧食”項目,以高質量產業政策賦能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助推梅州蘇區加快振興、共同富裕。

  堅持聚焦重點 促進引資增資

  記者梳理“1+4+1”產業扶持政策發現,此次出台的政策對原有分散的31項166條市級政策進行了大幅“瘦身”,整合形成了涵蓋招商引資、工業發展、服務業發展和科技創新四類18條扶持措施,4個實施細則共設置獎勵標準57項,堅持聚焦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突出對重點產業、重大平台、重大項目的扶持,突出對企業引進、投資、技改、融資、研發、上市等重大事項進行全方位、全周期扶持。至2025年,市縣兩級計劃籌集15億元專項資金,用於扶持實體經濟加快發展。

  從大類上看,招商引資、工業發展是政策重點扶持的兩大領域,扶持資金占比超八成,其中招商引資類的製造業項目獎和工業發展類的價值先鋒獎、技術改造獎3項又是政策重點扶持的重中之重,扶持資金占比近六成。據了解,招商引資類的製造業項目獎,獎勵對象為新落戶企業、原有已落戶企業增資擴產、從事《梅州市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發展重點方向的製造業項目。項目應達到落戶所在地或園區規定投資強度和納稅強度,購地或購買廠房項目應達到固定資產投資額1億元以上且年經濟社會貢獻1000萬元以上,租賃廠房項目應達到年經濟社會貢獻1000萬元以上。工業發展類的價值先鋒獎,獎勵符合梅州產業發展方向且對本市經濟社會貢獻600萬元以上的規上戰略性支柱產業企業,以及對本市經濟社會貢獻400萬元以上的規上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技術改造獎,獎勵我市“十四五”期間納入省級企業技術改造項目庫項目。

  堅持產出思維 促進拓崗就業

  記者了解到,“1+4+1”產業扶持政策堅持“產出思維”,首次以市場主體對本市經濟社會貢獻作為對其扶持的基本依據,突出貢獻優先、事後獎補,並設立戰略性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部經濟、數字經濟等8個貢獻獎項,直接按市場主體對本市經濟社會貢獻的一定比例計付扶持獎勵。同時,將扶持獎勵劃分為貢獻獎和非貢獻獎兩類,其中貢獻獎直接按對本市經濟社會貢獻或增量的一定比例計算,上不封頂;非貢獻獎按業務指標的一定比例計算,以對本市經濟社會貢獻總額為限。“1+4+1”產業扶持政策改變了隻講投入、不講效益的傳統思維,重視項目產出,確保政策可兌現、扶持有保障。

  此外,“1+4+1”產業扶持政策還注重引導企業拓展崗位,促進就業,創造性地將就業人數與獎勵扶持有機結合,在各細則中全麵設置“獎勵執行標準調整規定”條款,除少量直接規定就業人數及不受限項目外,對實際就業人數少於50人的,按一定比例降低獎勵標準。

  堅持緊貼實際 促進做強特色

  記者注意到,為推動全國足球發展重點城市建設、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1+4+1”產業扶持政策設立了體育產業發展獎和文旅產業發展獎,著力壯大足球產業、文旅產業,建設足球特區、文化名城,促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體育產業發展獎方麵,對首次實現衝超、衝甲、衝乙的職業足球俱樂部,分別獎勵2000萬元、1000萬元、300萬元;對開展足球、馬拉鬆、徒步等體育類賽事、培訓業務的運營機構,給予其當年度對本市經濟社會貢獻增量×60%的獎勵。文旅產業發展獎則分設旅遊品牌獎勵、文化產業示範園區資助、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資助、重大文旅項目獎勵。

  政策起草主要執筆人、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溫愛生告訴記者:“‘1+4+1’產業扶持政策有兩大亮點,一是自我對比大提升。與我市以往政策相比,此次出台新政策對重大項目的吸引力顯著增強,如對符合條件的製造業招商引資項目固定投資,按照實際投入的3%—5%獎勵,投資越大,貢獻越多,獎勵越高,上不封頂,改變了以往政策按實際投入金額區間劃分獎勵標準、獎勵限額封頂的做法,更有利於招大引強、培大育強。二是橫向對比有優勢。在政策製定過程中,我們堅持對標先進、勇於創新,堅持用戶思維、企業第一,著力讓企業得大頭、有奔頭。與省內外及周邊兄弟城市相比,我市政策在獎勵項目、獎補標準、扶持力度等方麵均具有充分的競爭力和吸引力。”(記者朱慶強 通訊員曾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