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涼意漸起。驅車行駛在梅州江南新城劍英公園大道,一路綠樹成蔭,綠化景觀層次豐富。
與城市的其他區域不同,在這裏,路邊看不見電線杆、線纜等,顯得十分“清爽”;綠軸花園廣場成了市民群眾休閑“打卡”的網紅景點;梅州城市展覽館、科技館的建設,則為這一片區吸引了不少人氣,梅州的“新城市客廳”呼之欲出。
近日,江南新城道路等市政設施和綠軸花園廣場正式移交,標誌著江南新城道路及地下管廊建設項目全麵完成,進一步夯實了新城的“麵子”和“裏子”。不光區域交通體係初步形成,以往城市地下管線縱橫交錯、維修困難的現狀將得到有效改善,“馬路拉鏈”“空中蜘蛛網”、交通阻塞和環境汙染等一係列問題也將有效解決。
城市品質不斷提升,人居環境不斷優化,交通條件不斷改善,江南新城正以蓬勃的姿態拔節生長,“滿城公園滿城花,半城山水一城香”的宜居宜業宜遊美麗新城畫卷徐徐展開。
30條道路 構建新城全域交通格局
“這兩年環境變化太大啦!”去年初,黃女士一家人作為回遷戶搬進了位於江南新城的壢明安置區。雖然親眼見證了江南新城的“成長”,但黃女士坦言自己仍然在不斷適應新環境,尤其是新城的交通,“這一帶新建的道路又寬又好走,但是不開導航的話容易迷路。”
新城建設,交通先行。
如今走進江南新城,縱橫交錯的柏油路寬闊平坦,道路兩邊綠化帶綿延伸展。劍英公園大道、華南大道、中環路等主幹道,僑鄉路、安康路、學富路等次幹道撐起了新城的“骨骼”。再加上水白路、約亭路等“毛細血管”,共同組成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交通路網,讓江南新城路網密度大大增加,也更方便周邊群眾出行。
“以前從新縣城到江南新城,逢上下班必塞車,不到10公裏的路程要花費1個多小時。客都大橋和三角跨線橋通車後,江南往新縣城方向的道路變得寬敞順暢了許多。”市民劉女士說。
三角跨線橋是梅州城區的第一座高架橋,連接著江南新城的骨幹道路中環路及通往梅縣新城方向的梅州大橋。隨著三角跨線橋建成通行、中環路全線通車,過去梅城三角圓盤交通擁堵的情況早已成為“過去時”。
據嘉應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6年多來,該區新建30條、28公裏新城道路,“五縱五橫”路網框架初步成型。同時,按照“一路一樹、一路一景”的設計理念,推動道路景觀提檔升級,營造“四季常綠、四季有花、喬灌搭配、花草混種、層次豐富、百花齊放”的新城道路景觀。
盛開著異木棉、風鈴木、勒杜鵑的劍英公園大道、華南大道等不僅是交通主幹道,更是城市的景觀大道。一年四季,江南新城都呈現出“滿城蔥綠滿城花”的美麗景象。
通達的路網也為江南新城帶來了旺盛的人氣。
劍英公園、馬鞍山公園、約亭頂公園、紅色文化公園成為市民日常休閑的好去處;梅州城市展覽館展示了梅州悠久的曆史和人文底蘊,讓源源不斷的來訪者真切感受到城市的發展變化;綠軸花園廣場的花卉景觀常年吸引遊客“打卡”;大型商圈“時光梅州”成為城市新地標,打造“文化+旅遊”的新商業街區運營模式……
“江南新城建設的6年時間裏,不僅加快道路及地下綜合管廊等市政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更突出抓好江南新城‘五園兩館兩場一軸一廊兩中心’以及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優化提升新城環境。”嘉應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依托優越的區位優勢,屆時整個新城“血脈”暢通,功能完善,發展也將越來越具活力。
9條地下管廊打通城市“生命線”
站在這座城市向上看,是塔吊林立、鱗次櫛比;若是向下看,能夠看見什麼?
近日,記者來到位於江南新城7米深度的地下綜合管廊,在這裏,集中敷設著電力、通信、給水等各種市政管線,被喻為城市的“生命線”。
廣東華隧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師謝環境告訴記者,目前已建成的綜合管廊共有9條,總長16.5公裏,分別鋪設於華南大道、中環路、劍英公園大道、客都大道、彬芳大道、安康路、學富路、僑鄉路、壢明路等道路下方,相同艙類彼此相連。
“綜合管廊按艙類型分為綜合艙、電力艙、燃氣艙、雨水艙,主要承載電力、通信、給水、燃氣等幹線,並滿足各路口管線的連接和沿線地塊用電、通信、給水、燃氣的供需。管廊內布設管線外,還配備了消防、通風、排水、電氣、監控、安防、火災自動報警係統和無線對講係統等設施。”謝環境介紹,雖然管廊深埋地下,老百姓平常看不到,但是對於城市的發展非常重要,“從空間上來說,可以實現城市的立體化發展。從城市運行來說,可以增強城市的防震抗災能力。”
記者留意到,在深度達到7米的地下管廊,環境並不悶熱,且管廊內部空間寬敞,可容納一台小型檢修車輛通過。“我們在地麵設置了兩個軸輪式消防排煙機,負責輸送氧氣和排出廢氣,這樣一來,保證了管廊內部的空氣流通。”謝環境說,“我們看到牆體上設置了一排排托臂支架,預留了足夠的空間,各種線纜都將架設到這上麵,不同管線分門別類,方便將來維修。”
“在規劃客都大道道路及地下綜合管廊工程時,泄洪渠所在位置上層有較厚的雜填土及砂礫層,地質較差。”嘉應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為確保管廊基坑施工安全及周邊交通運行安全,建設單位克服種種困難,采取趕工措施,在該段基坑支護采用了更為穩妥的“咬合樁+混凝土支撐梁支護”形式施工,加快道路建設,將市政工程施工對群眾生活出行的影響降到最低。
新區建設,“麵子”和“裏子”需齊頭並進。
江南新城道路及地下綜合管廊等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是梅州重點民生工程,也是廣東首例將管廊和“海綿城市”理念有機結合的項目。在建設過程中,為節約建設用地,減少對交通的影響,項目還進行了橋梁和管廊、隧道和管廊合建的設計。
在城市飛速發展的同時,在“看不見”的地下,這些已完成主體建設的地下綜合管廊也在加快進行水、電、氣、汙等配套管線入廊工作,將於今年底投入運營。
上述負責人表示,綜合管廊的建設避免了由於敷設和維修地下管線頻繁挖掘道路而對交通和居民出行造成的影響和幹擾,讓江南新城徹底告別“拉鏈路”“蜘蛛網”“水浸街”等城市“頑疾”,促進了城市功能完善和品質提升,形成了地麵城市與地下空間相得益彰的新興城市景象。
科技賦能地下管廊後續運維管理
為了更加直觀地看清地下綜合管廊的整個“脈絡”,記者來到了位於劍英公園旁的運維管理中心。大屏幕上清晰地展示著江南新城地下管廊的信息和運行狀態,技術人員張權正通過智慧管廊運維平台對一係列實時數據進行監控。
張權告訴記者,運維管理中心就是管理地下管廊的“大腦”,而地下管廊內設置的監測設備,如環境與設備監控、安全防範、火災自動報警等係統,相當於“眼睛”和“耳朵”,當它們發現氧氣、溫度、濕度、硫化氫、甲烷、液位等環境參數超標時,就會立即報警。
“16.5公裏長的地下管廊,若僅靠人工維護管理,需要大量的人力,因此管廊在建設過程中就將後期維護納入規劃,目前智慧管廊運維平台不僅能夠起到日常監測的作用,還能對一些異常情況直接作出反應和處理。”張權說,地下綜合管廊項目強調基於運維的管廊設計方式,將管廊全生命周期的運維思路前置到設計方案中,真正實現了數字化建造。
據介紹,在建設地下管廊時,梅州結合實際提出了“一環多分支”的總體布局,並堅持因地製宜,結合城市規模、實際需求等情況,對不同路段分別設置了3艙、2艙、1艙三種不同規格的管廊。
例如,主幹管廊設計3艙,6類管線全部入廊;主要支線管廊設計2艙,5類管線入廊,雨水和汙水管有1條入廊;普通支線設計1艙,燃氣管線作為獨立管溝外掛。做到既不降低標準,又大大降低建設成本。
與此同時,相較於傳統管廊各艙室獨立設置,不能充分利用艙室空間,照明、監控報警等附屬設施無法共享等問題,梅州在設計和施工中借鑒國內外地下管廊建設經驗,實現管線集約、運維共享,破解了傳統管廊獨立艙室數量多、運維成本高等難題。
嘉應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在管廊規劃設計階段,梅州還堅持“海綿城市”理念,建設雨汙分流管網,在主幹管廊設置雨水艙和汙水艙,支線管廊將雨水管和汙水管作為獨立管溝外掛。同時,江南新城新建道路沿線所有綠化帶均采用滲透管——排放一體化係統,綠化帶下埋設過濾、儲水、抽水等設備,提升城市生態係統功能,減少城市洪澇災害的發生。
“接下來,嘉應新區將堅持‘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發揚‘工匠精神’,用‘繡花功夫’做到品質化建設、精細化管理,傾力打造設施一流、環境優美、管理有序的人居環境,把江南新城建設成為美麗梅州的展示窗口。”上述負責人表示。
創新融資模式建設地下綜合管廊
建設地下綜合管廊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但也需要真金白銀的投入。縱觀全國建成的地下綜合管廊項目,大多是“政府投資、企業租用”,由地方財政全額出資籌措建設資金,這對一些財力有限的地區來說,無疑是一個大難題。
比起之前老城區的“直埋”方式,地下綜合管廊的建設成本確實較高。例如,正在實施的江南新城道路和地下綜合管廊,總投入達34億元。為解決資金難題,梅州另辟蹊徑,采取“PPP+政府購買服務”模式,實行勘查、設計、施工、運營一體化方式,由廣東建工集團旗下的廣東華隧公司作為實施主體。
這種融資模式,也充分將政策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項目建設過程中,獲國有工礦棚戶區改造和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中央預算內投資2.75億元,引入廣東華隧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恒隧(基金)等社會資本方4.9億元,國家“穩增長、促發展”專項基金1.4億元,爭取到國家開發銀行貸款27.8億元。
雖然一次性建設成本較高,但地下綜合管廊後期效益十分顯著。業內人士認為,直埋管線不但容易出故障,且沒有維修期限,路麵開挖、土地浪費等帶來的經濟損失十分驚人。而在綜合管廊修建好後,構築了一個可供管線安裝和維護的地下通道。需要維修時,工人可以直接從檢修口進入管道,對出現故障的地方進行修理,不會對地麵有任何影響。並且,對比起外部材質是塑料管的管線,采用鋼筋混凝土建設的綜合管廊質量明顯要好。根據標準,綜合管廊的使用年限不少於100年。
除此之外,地下綜合管廊的建設還對當地的經濟帶動作用極大。廣東較成功的地下管廊建設案例是珠海橫琴,前期總投入將近20億元,但建成後節約土地達40多萬平方米,結合當前橫琴的綜合地價及城市容積率估算,僅此一項,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就超過80億元。
南方日報記者 何苑妮 通訊員 李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