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電力、通信、天然氣等城市管線要麼架在空中形成一張張交錯複雜的“蜘蛛網”,不僅影響市容還有安全隱患,要麼埋入地下,如遇維修,就需要把馬路“開膛破肚”,給居民日常生活帶來不便。而如今在嘉應新區江南新城,這些管線將統一搬進他們的新家——地下綜合管廊。曆經五年,江南新城的地下綜合管廊工程將於今年底投入運營。這個平均離地麵有6至7米深的地底世界是城市的“生命線”,在記者的鏡頭下,慢慢掀開了它神秘的麵紗。

▲位於吉祥路地下的管廊,工人正在安裝滅火設施。
進入九月,梅城依舊燥熱難耐,下午4時,記者一行跟隨項目施工單位廣東華隧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師黃友海來到劍英大道段的地下管廊。入口處,兩個畫著卡通人物的小煙囪吸引了記者目光,黃友海告訴記者,這兩個小煙囪的名字叫“軸輪式消防排煙機”,它們一個負責輸送新鮮氧氣,一個負責排除無用的廢氣,相互配合,讓地下管廊的空氣持續保持清新。

▲排煙機設置在人行橫道旁,使得地下管廊內的空氣持續保持清新。
往下走一段長長的階梯,進入靜謐幽深的地下管廊,出乎記者意料的是,管廊並沒有想象中狹窄,甚至空曠到可以容納好幾輛工程施工車。由於照明設施尚未安裝完全,管廊內僅有幾處施工燈散發著微弱的光,黃友海手持一把手電筒,一邊引路一邊介紹,“所謂地下綜合管廊,就是在地下建立一個集約化空間,將電力、通信、給水、燃氣、雨汙水等各種管線集於一體。江南新城地下綜合管廊全長16.5公裏,由9條管廊組成,根據道路周邊不同的功能劃分,管廊將設置不同的規格,布線也不盡相同。”黃友海補充道,各種管線的敷設、增減、維修都可以直接在綜合管廊內進行,這對於“城市馬路拉鏈”“空中電線蜘蛛網”等城市頑疾來說,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

▲地下綜合管廊內空間寬敞,各種管線整齊排列。

▲劍英公園大道管廊配電站內,技術人員正在調試配電設備。
電纜穿拉、電焊、安裝防火設施……工人們正熱火朝天地進行管廊內部最後的施工,放眼望去,灰白色牆體側設置的一排排豎條狀托臂支架顯得格外壯觀。“未來各種線纜都將經過這些鋼架來進行架設,不同管線將分門別類,一層層有序地排放在上麵。這樣的設置給未來各種管線的安裝都預留了足夠的空間,可以最大程度地將各種管線集納到一起來。”黃友海說。

▲管廊內有多個分層,深度可達六七米。
為了更加直觀地摸清地下“脈絡”,黃友海帶著記者一行離開了地下管廊,來到了運維管理中心。此時,技術人員張權正對著數台電腦和一個碩大的屏幕,屏幕上的智慧管理運維係統依靠GIS、BIM、360度全景、組態等不同維度展示著江南新城地下管廊的信息和運行狀態。“中心相當於是地下管廊的‘大腦’,而地下管廊內的傳感器、火災自動報警等係統就是‘眼睛’和‘耳朵’,當‘眼睛’和‘耳朵’發現氧氣、溫度、濕度、硫化氫、甲烷等環境參數超標時,就會立即進行報警。”張權一邊操作電腦一邊向記者講解。

▲運維管理中心的大屏幕顯示了全部地下管廊的信息和運行狀態。
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作為重點民生工程,江南新城地下綜合管廊項目正開足馬力進行最後的收尾,建成使用後,各種地下管線將改“分居”為“合住”,大幅增強管線綜合防災抗災能力和使用壽命,提高我市城市基礎配套現代化和建設標準,更好地助力梅州城市發展。
文/梅州日報記者:何梓瑜
圖/梅州日報攝影記者:林翔
編輯:楊喬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