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江為軸、以山為景,以湖為心、延續城脈。嘉應新區自2014年底成立以來,短短五年讓梅江河畔數平方公裏的土地上發生著滄海桑田般的變化,宜居、宜業、宜遊的美麗畫卷徐徐展開,一座現代新城正悄然崛起。

江南新城“五縱五橫一湖一廊一軸九區“格局顯現。(連誌城攝)
打開規劃圖可以看到,嘉應新區屬經濟功能區,其範圍包括梅江區、梅縣區和興寧市11個鎮(街)的部分村(居)。其中,起步區17.8平方公裏,包括江南新城、芹洋半島、梅縣新城。按照“一年打基礎、三年見雛形、五年成規模、十年基本建成”的目標任務,2019年是“五年成規模”之年。

芹洋半島通過科學規劃和完善市政道路、教育醫療、休閑健身、文化創意等城市用地,凸顯價值窪地效應。(連誌城攝)
阡陌交通、縱橫新城—骨幹道路全麵貫通
騰空而起的三角跨線橋,雙向十車道的劍英公園大道,梅花盛開的如意路,四通八達的安康路、僑鄉路、東彙路從無到有······五年來,江南新城誕生了許多新路,城市道路“日進百尺”,阡陌變通途,道路在延伸,交通框架已經拉開。

劍英公園大道作為城市主幹路,采用雙向10車道設計,按照景觀大道和海綿城市道路的理念建設。(連誌城攝)
翻開相冊,一組組新舊照片展示著新城的誕生和巨變——2011年8月的江南新城、芹洋半島,鐵皮瓦房隨處可見,水田遍地、草木橫生的小村落,與現在四通八達的道路交通網形成鮮明對比。

梅州城區首座高架橋,中環路三角跨線。(高訊攝)
三角跨線橋主橋建成通行,它連接著江南新城的骨幹道路。(連誌城攝)
2019年初,江南新城18條新建道路和華南大道建成通車。2019年底,梅州城區的第一座高架橋——中環路三角跨線橋通車,標誌著梅州城區進入立體交通時代。從年初到年底,江南新城道路建設日新月異,主要道路全麵開通,新城路網進一步完善。江南新城道路管廊累計完成投資約30億元,約占總投資額的87%,已建成道路22條(段)、21.1公裏、管廊15公裏。劍英公園大道、華南大道、客都大道、206國道機場段、如意路、安康路、中環路、彬芳大道南、三角跨線橋等道路建成使用,江南新城擁堵情況得到極大的緩解,成為了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新區建設既注重“麵子”又注重“裏子”,因地製宜建設地下綜合管廊,切實解決城市“拉鏈路”“蜘蛛網”的問題,形成了地麵新城與地下空間相得益彰的新興城市景象。

江南新城安置房已全麵建成。(連誌城攝)
民心所向、廣廈千萬—安置房全麵建成
2020年元旦,江南新城壢明安置區張燈結彩、喜氣洋洋,眾多回遷戶在這一天舉行集體入夥宴席。地處黃金地段、配套完善、采光通風良好的安置房是他們今年的“元旦禮物”。“環境十分靚,交通方便、商業便利,萬達廣場、劍英公園都在這裏附近。”原來家在馬鞍山的梁先生高興地說。“以前,隨便下一次大雨就水浸,搬上二樓都怕被水浸”李阿姨告訴記者,原來她家在東升地勢低窪地段,常年受水浸困擾,如今即將住進新房讓她笑逐顏開。
江南新城壢明安置區。(連誌城 攝)
巍峨樓群拔地起,梅城新畫天際線。昔日偏僻棚戶區,今居繁華城芯占。王曉勇是中國二十二冶集團梅州棚改項目管理公司黨支部書記,他指著嶄新的壢明安置區告訴記者,這裏曾經道路破損、汙水難排、綠化殘缺,給居民生活帶來極大不便;如今,一棟棟現代化住宅樓鱗次櫛比,成為回遷戶溫暖、舒心的家園。

江南新城注重“麵子”也要“裏子”。地下綜合管廊的建設,將所有的管線都分類收納到地下,以解決城市“馬路拉鏈”和“空中蜘蛛網”等(連誌城攝)
目前,規劃建設的江南新城8361套安置房已全部建成移交。配套建設的3所、建築麵積約1萬平方米的幼兒園也已經一並移交梅江區,可新增3所共30個班、900個學位。

梅江區風眠小學於2018年啟用。(連誌城攝)
公共配套、日臻完善—四大公園全麵完工
新年伊始,劍英公園隨處可見木棉盛開、植被青蔥,臘月裏依舊保留著城市中的一抹綠色,在暖陽的照耀下,湖麵波光粼粼。“通過鋪設透水環保步道、塑膠跑道和自行車通道,把公園的各個功能區連接起來,同時通過新建的石拱橋、遊船碼頭等設施,串聯起3個湖麵,拓寬市民活動空間。”梅州市漢嘉旅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運營部經理古威振介紹說,在升級改造劍英公園過程中,保留了原有公園大樹,新增開花品種植物,營造四季有花的景象,打造層次豐富的綠化景觀。同時,增添了不少亭廊橋閣及休閑遊玩設施,加上城市展覽館、青少年科技館的建設,努力打造成為梅州的城市客廳、展示梅州形象的窗口。
劍英公園南側,造型獨特的梅州市城市館、青少年科技館的主體建築基本完成,正在內部進行布展。(連誌城攝)
城市功能的不斷完善、環境的不斷優化,吸引了大批知名企業前來投資,新城土地價值也大幅提升,江南新城商住用地最高價由2015年的100多萬元/畝提升到現在的近800萬元/畝。尤其是航空限高的調整優化,大大增加了新城土地的利用空間。

位於芹洋半島的梅州中學小學部、初中部。(連誌城攝)
“我們突出抓好江南新城‘五園兩館兩場一軸一廊兩中心’以及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完善功能配套,優化提升新城環境。”嘉應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說,五園即劍英湖、馬鞍山、芹洋濕地、約亭頂公園和紅色文化公園;兩館為城市館、青少年科技館;兩場是地麵廣場、地下公共停車場;一軸為長1380米、寬90米的綠軸;一廊為沿綠軸兩邊的商務長廊;兩中心為梅州市旅遊服務中心、汽車客運樞紐中心。
劍英湖公園新貌(何誌林攝)
目前,芹洋濕地公園、馬鞍山公園、約亭頂公園、劍英公園提升改造已建成開放,紅色文公園正在建設,已為梅州城區增加了859畝公共休閑綠地和360畝濕地;城市館、青少年科技館及745個停車位的地下公共停車場基本建成,目前正在進行布展、精裝修工程;兒童樂園、風情街項目建設正在推進;綠軸正在加快建設,已基本形成雛形。同時,風眠小學、芹洋學校已建成使用,梅州市旅遊服務中心、汽車客運樞紐中心、市中醫醫院、市婦女兒童醫院、市實驗小學等項目正在加快推進。

約亭頂公園、梅州市實驗小學、梅州市婦女兒童醫院…公共綠地和休閑濕地增加、大批配套項目的持續推進。(連誌城 攝)
產城聯動、產城融合—產業項目全麵開花
道路交通框架已經鋪就,公共配套日臻完善,產業項目不斷引進,嘉應新區突出以總部經濟、中央商務、大數據雲計算、文化創意、文化旅遊等為重點,把產業興旺作為新區建設的重要目標。

“產城融合、產城聯動”。東彙城、義烏商城、創傑金融中心、移動生產調度中心、聯通通信綜合中心等已建成運營。(連誌城攝)
時光梅州是嘉應新區引進的產業項目之一,位於江南新城核心腹地,劍英公園南側,占地麵積約6萬平方米。記者來到時光梅州一期項目現場看到,主體工程已經完工,整體形象已經呈現,隨處可見傳統客家建築的影子,但又充滿著現代脈絡的時尚感,一個承載客家曆史文化的“城市旅遊客廳”呈現在眼前。“項目以濃鬱和獨特的客家文化為內核,集旅遊觀光、文化展示、購物體驗、休閑娛樂、特色餐飲、文化民宿、產學研、文化教育、文化產業辦公空間等十大功能於一體。”時光梅州營銷總監羅俊傑表示,項目已經進入招商階段,預計於今年5月試營業。
萬達廣場 (高訊 攝)
與此同時,萬達廣場、東彙城、義烏商城、創傑金融中心、移動生產調度中心、聯通通信綜合中心、白天鵝酒店等已建成運營;紫晶光電藍光檢測中心、正興大酒店、強華陋室酒店已基本建成;保利、恒大、奧園、碧桂園、商會大廈、飛翔雲計算等項目正加快推進。嘉應新區積極融合新興產業,大力引進文旅、雲計算、總部經濟、商業服務等現代產業,2015年以來,新引進佳都智慧綠洲等17個、總投資約200多億元的項目,保利地產、時光梅州、萬達廣場等24個、計劃總投資382億元的產業項目累計完成投資302億元。
本報記者:嚴偉濤
編輯:羅歡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