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節將至,梅州嘉應新區江南新城建設現場傳來了一個個好消息:8361套安置房已全麵建成,在站前安置區,群眾拿到了期盼已久的新房鑰匙;今年1月中下旬,36條道路將基本建成;城區首座立交橋上,來往的車輛川流不息…… 從2015年啟動建設到如今,嘉應新區起步區的核心區江南新城已走過5個年頭的拓荒歲月。5年來,梅州始終堅持生態文明與城市建設共同推進,搶抓政策機遇,不斷破難攻堅,使各項目標任務計劃如期推進,城市品質不斷提升。

隨著江南新城高水平規劃、高質量建設和高速度推進,新城框架拉開,“五年成規模”也順利實現。南方日報記者 何森垚 攝
而今,江南新城已是“青山樓中立,綠水抱城流”。寬闊幹淨的道路、綠植叢生的親水步道、現代氣息十足的樓宇隨處可見,如期實現“一年打基礎、三年見雛形、五年成規模、十年基本建成”中的“五年成規模”目標,新城“五縱五橫一湖一廊一軸九區“格局顯現。
築牢“地基”
安置房全麵建成 6000餘戶群眾“住有所居”
小寒剛過,梅州迎來了冬日的暖陽。趁著天氣好,市民梁女士和丈夫忙著挑選家具、收拾衣物,“準備在新房過春節了!”梁女士笑著說。梁女士口中的“新房”指的是江南新城吉祥安置區。
據了解,江南新城征地拆遷涉及群眾6636戶,安置麵積200萬㎡,其中貨幣安置43萬㎡,需要建設棚戶區改造安置房157萬㎡、8361套,總投資約73億元。
其中,一期包括吉祥、站前安置區,共建安置房4812套,總投資約40億元;二期包括上坪、壢明安置區共建安置房3116套,總投資約29.3億元。“2019年底,江南新城棚改安置房建設已全部完成,我們也如期實現對群眾的承諾,讓他們住進新房子、好房子。”嘉應新區黨工委委員、辦公室主任謝崇傑說。
規劃建設新區,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嘉應新區規劃建設的一個核心理念就是把城市還給人民。
時間的指針撥回2015年,彼時的嘉應新區江南新城還隻是一塊塊正在拆的土地。當時由於新區剛剛成立,資金非常緊張,如果這一塊塊土地用來抵押或出讓,可以解決資金的燃眉之急。“但我們的規劃很明確,開發建設的目的是為了老百姓,首先要解決的是拆遷群眾的居住問題。”謝崇傑說。
到底采用哪種安置辦法比較合適?“我們首先研究探討購買社會房源和異地安置、貨幣等辦法,但根據對比測算,新區主導建設安置房與購買社會房源相比可節省不少成本;同時大部分群眾也不願意在原居住地外另行安置,更不願意自掏腰包補貼差價。”謝崇傑告訴記者。最終,梅州選擇了由政府主導建設的模式,拿出中心地塊作為安置房建設用地。
從江南新城規劃圖上可見,4個安置區都地處城市中心黃金地段,周圍毗鄰中央商務區、城市綜合體和火車站、飛機場,幼兒園、中學、小學、商場、運動場所等配套設施完善。
安置辦法和地點確定後,便要解決“錢從哪裏來”的難題。“搶抓機遇、創新模式。”該負責人用八個字概括了新城征地拆遷和項目建設資金需求解決的“秘訣”。據介紹,江南新城棚戶區改造安置房項目得到省發改委、住建廳和國開行等的大力支持,成為全國首個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模式建設的棚改項目。
作為國開行列為廣東僅有的兩個試點項目之一,梅州獲得了國開行棚戶區改造政策性貸款55億元;獲得了財政部保障性住房債轉貸資金1.19億元、保障性住房2014、2015、2016、2017、2018年中央預算內投資共計2.78億元等資金支持;同時還獲得2億元國家“穩增長、促發展”專項基金和3.39億元中央預算內配套設施建設資金支持。
“當時,我們都沒有想到政府能夠將這麼好的地塊拿出來建設安置區,而且配套完善,走進去發現處處有驚喜,地下停車場、幼兒園、垃圾收集站、衛生服務站、肉菜市場、活動中心等設施樣樣齊全。”市民張先生的安置房選在了站前安置區,拿到新房鑰匙的那一刻,他笑得合不攏嘴。
2017年1月,上坪安置區北區北地塊建成移交;2018年9月28日,吉祥安置區建成移交;2019年4月25日,站前安置區、上坪安置區北區南地塊建成移交;2019年12月10日,壢明安置區BCD區、上坪安置區南區地塊建成移交……隨著8361套安置房陸續建成,群眾“住有所居”的夢想一步步照進現實。
搭建“骨架”
36條道路將全部通車 拉開新城構架
“之前從新縣城到江南新城,逢上下班必塞車,不到10公裏的路程卻花費1個多小時。現在客都大橋和三角跨線橋都通車了,江南往新縣城方向的道路變得寬敞順暢了許多。”說起剛剛通車的三角跨線橋,市民劉欣感觸頗深。
走進江南新城,縱橫交織的柏油路寬闊平坦,道路兩邊綠化帶綿延伸展,四通八達的道路撐起了新城的骨架路網。按照任務“清單”,江南新城規劃建設道路36條、34.85公裏,其中有5條主幹道,1座跨江橋梁,“五橫五縱”的骨架路,讓路網密度大大增加。
作為梅州城區的第一座高架橋,三角跨線橋在建設期間廣受市民期盼。它連接著江南新城的骨幹道路——全長3.18公裏、雙向六車道的中環路,以及通往梅縣新城方向的梅州大橋。據了解,該橋全長600米,包括主橋340米,引橋260米,寬17.5米,地下建設三艙幹線管廊。隨著三角跨線橋主橋建成通行、中環路即將全線通車,原三角圓盤交通擁堵的曆史將成為過去。
新城建設既注重“麵子”,也注重“裏子”。從地麵上的四通八達,到地表下的綜合管廊建設,都可以看出新城規劃之初的用心良苦。在人們看不到的地下,11條長20.2公裏的地下綜合管廊項目正在推進,“不少市民抱怨修路時間比往常要慢,是因為不太清楚地下管廊的建設難度和意義。”廣東華隧建設公司相關負責人解釋。
據了解,這是梅州市市政體係最為龐雜、覆蓋麵最廣的城市地下“經絡疏通”工程。地下綜合管廊的建設,將所有的管線都分類收納到地下,可以徹底解決城市“馬路拉鏈”問題和“空中蜘蛛網”的問題。
近年來,江南新城土地出讓受追捧,區域價值被看好,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便是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據介紹,2020年1月底,江南新城所有道路、地下綜合管廊將全部建成,屆時整個新城“血脈”暢通,發展也將越來越具活力。
與道路建設同步推進的,是新城住宅區周邊的公共配套服務。在梅州,文化消費漸趨多元,並成為市民的“剛需”。免費開放的景區公園、聚集民俗民食的商業街區……日益豐富的文化供給提升了城市品位和幸福指數,也聚集了城市的文化勢能。
俯瞰江南新城,總麵積達到40.98公頃的劍英公園非常顯眼。走進公園,棧道景亭,濱水駁岸,相得益彰;綠植流水,花鳥蟲魚,其樂融融;在劍英公園南側,造型獨特的梅州市城市館、青少年科技館的主體建築基本完成,正在內部進行布展。作為城市地標之一,梅州市城市館、青少年科技館將成為梅州城市的客廳和展示梅州形象的窗口。
與此同時,馬鞍山公園、芹洋濕地公園、約亭頂公園的建成,增加了1200多畝公共綠地和休閑濕地;梅州市實驗小學、梅州市婦女兒童醫院、廣州中醫藥大學紫合(梅州)醫院項目、梅州市旅遊服務中心和梅州市粵運中心樞紐汽車站等配套的持續推進,也讓江南新城正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優質的環境,成為價值窪地、投資寶地。
據了解,從2015年建設至今,江南新城土地價格從原來的每畝100多萬元提升到最高每畝772萬元。“去年,這裏有個地塊邊以10億價格拍賣。”嘉應新區相關負責人指著江南新城上坪安置區附近的空地說。
“血肉”漸豐
5年項目總投資逾400億元 產城融合加快
高聳的建築、現代化的寫字樓配套,年輕的白領們從四麵八方而來,進入各個高樓大廈當中……這一現代城市場景在江南新城已是常態。
城市寫字樓的出現,成為一個梅州城市的經濟發展寫照。“之前我們的辦公地點換了幾次都不太滿意,看到江南新城有幾棟新的寫字樓投入使用,我們馬上就過來考察。”梅州一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優質的服務、高效的空間利用以及便利的交通配套都是重點選擇因素。
記者走訪了解,江南新城新建寫字樓市場發展較快,空置率普遍較低,包括創傑金融中心、東彙城、義烏等廣受企業歡迎。“目前,我們共有57家企業進駐辦公,其中便包括平安保險、世聯房地產、滴滴、華為等大型企業。”創傑金融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
如果說是路網配套是新城的“骨架”,那麼產業則是城市發展的“血肉”。近年來,按照“產城融合、產城聯動”的布局,梅州以總部經濟、中央商務、大數據雲計算、文化創意、文化旅遊等為重點,抓好江南新城的項目招商落戶。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一開始,我們便著重江南新城基礎設施建設,並沒有急著去引進大型項目。”嘉應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隻有配套設施跟上去了,才能得到好項目的青睞,變“招商”為“選商”。
“除了堅持每季度召開協調會、定期上門走訪,主動與落戶企業對接,及時了解項目建設情況外,我們還積極協調解決企業提出的市政配套、航空限高、場地開口、用水用電、線路遷改、紅線重疊、辦證清障等方麵困難和問題。”梅州市嘉應新區管委會副主任葉綠娜說。
而今,從高處眺望江南新城,雙向八車道的大路暢通無阻,兩邊高樓林立。5年來,隨著萬達廣場、移動生產調度中心、聯通通信等項目相繼投入使用,江南新城人流也在加快集聚。截至目前,江南新城共引進33個項目,總投資約400多億元。通過項目建設,江南新城的整體形象也得到進一步彰顯,猶如一張徐徐展開的畫卷,所見之處精彩紛呈。
新區催生產業,產業支撐新區。比如飛翔雲計算基地項目,是集軟件開發、成果轉化、企業孵化、技術服務、人才培訓為一體的現代化高科技大數據產業園區,計劃打造基於雲計算架構的智慧城市技術、麵向5G物流的物聯網雲計算平台;新引進的佳都智慧綠洲項目,則是依托佳都科技在智能領域的領銜地位,以智慧城市產業鏈聚集為目的,重點引進和建立梅州城市管理的大數據平台。
“我們將打造中國客都電子商務精準營銷大數據平台、城市綜合管理基礎數據平台、大數據增值服務與創業投資平台、大數據資源交易與服務平台,來提升梅州信息產業的發展。”佳都智慧綠洲項目相關負責人說。
高品質發展的江南新城為周邊產業發展提供了充分保障,讓大量從業人員在此安家落戶,留住人才,不斷壯大,形成“產”與“城”之間共生共利。“接下來,我們還將協調推進保利、恒大、奧園、碧桂園、時光梅州西區、商會大廈、飛翔雲計算等項目建設進度,爭取商會大廈等項目盡快建設。”葉綠娜說。
【來源】南方日報
【記者】黃思華
【通訊員】李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