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麵:
    字體:
    對比度:
梅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梅州市高新區 工作動態 暨南大學教授謝寶劍:以升促建 全力創建國家級高新區丨廣梅園·新坐標
暨南大學教授謝寶劍:以升促建 全力創建國家級高新區丨廣梅園·新坐標
來源:本網   時間:2024-12-16 16:52:21   瀏覽:-
字號:

  2022年9月,《支持梅州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加快振興發展總體方案》明確提出,“支持梅州符合條件的省級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開發區”。其實,早在2017年,梅州高新區便以“一區多園”(廣梅園、梅江園、梅縣聚集地、興寧園、五華園、豐順園)形式開啟創建國家高新區工作。

  圍繞創建國家級高新區,南方+梅州頻道邀請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謝寶劍聊聊如何通過“以升促建”推動創新鏈、產業鏈等深度融合,真正實現向高向新發展。

  4db79627-b23f-4e32-aae6-a9af021ba8aa.jpg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謝寶劍。

  聚焦“首位產業” 培育“鏈主企業”

  南方+:公開資料顯示,2023年,園區擁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52家,占全市46%;高新技術企業122家,占全市44%;實現工業總產值447.1億元,比增20.68%,具備升級國家高新區的基礎條件。接下來,梅州高新區還要往哪些方麵發力?

  謝寶劍:申報國家級高新區包含4項門檻類指標:園區土地集約評價排名全省開發區連續兩年前1/3,園區主導產業產值占園區產值50%以上,園區發展水平綜合排名需位於所在省的省級以上開發區的2/3,全口徑增加值占全市GDP比例不低於10%。

  就“全口徑增加值占全市GDP比例不低於10%”而言,首先,梅州高新區要圍繞產業鏈進行招商。聚焦高新區原有產業,補足上下遊,讓產業形成由市場驅動的、集群式發展模式。

  其次,在招引項目時,聚焦“首位產業”,圍繞“主導+先導”重點產業招引方向,錨定和選準一批龍頭企業的配套,尤其是能夠真正“打糧食”的實體產業項目。當前廣梅園不少骨幹企業已經進行二期建設、增資擴產;此時應乘勢而上,充分發揮“二期效應”,在企業二期建設上“搭把手”、政策上“扶一把”、投產上“快一步”,推動某些“分鏈主”企業在高新區較快地成長為“鏈主”企業。

  再次,錨定新質生產力,推動未來有較大增長潛質,譬如銅箔產業鏈、低空經濟產業鏈,以及有較大市場容量和國際需求的行業,加強科技創新,培育新質生產力,增加產業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此外,既然產業要優化發展,那麼營商環境也要優上加優。所以,一定要成為優化營商環境裏麵的優勝者,為企業進駐提供全鏈條、“保姆式”、全流程服務。

  搶抓政策機遇 發揮比較優勢

  南方+:廣東省目前有國家級高新區14家,陽江、韶關、梅州、揭陽、潮州、汕尾、雲浮等7個地級市沒有國家高新區。在創建國家級高新區過程中,梅州高新區應當如何突圍?

  謝寶劍:很多兄弟園區也在全力爭取創建國家級高新區,他們都各有比較優勢和獨特優勢,但梅州也有獨特區域政策優勢:要聚焦打造原中央蘇區融灣“橋頭堡”“增長極”目標,依托《支持梅州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加快振興發展總體方案》等曆史性機遇,發揮先行優勢,把政策切實落地落實。

  發揮開放優勢,深度融灣入海。發揮梅州綜合保稅區、梅州國際陸港等融灣入海新平台功能以及梅州國際陸港聯通深圳鹽田港、廣州南沙港、深圳蛇口港、深圳大鏟灣、廣州黃埔港等海鐵聯運優勢,發揮梅州綜保區“區港聯動、海鐵聯運”效應。

  錨定應用場景比較優勢,堅持應用場景招商。近年來,場景創新逐漸成為支撐新領域、新賽道、新動能、新優勢的重要抓手。梅州要開辟現有產業與企業的應用場景,加速培育場景創新生態,推動更多創新資源落地發展,以場景創新催生新質生產力。譬如結合梅州山區農業的場景,開展微耕技術設備與產業鏈招商等。

  發揮高鐵縮短時空優勢,推動產城人深度融合發展,打造宜業之都、青春之城、宜居之地,實現人流帶動物流、資金流等要素在梅州與大灣區之間雙向流動。

  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在推動和保護民營企業、民營經濟上下功夫,在推動民營投資參與重大項目建設上下功夫,以此招引一批優質企業。此外,堅持需求導向,堅持用戶思維,立足企業需求,列出清單,有求必應,無事不擾,開展“菜單式”服務。

  圖2.jpg

  早在2017年,梅州高新區便以“一區多園”(廣梅園、梅江園、梅縣聚集地、興寧園、五華園、豐順園)形式開啟創建國家高新區工作。圖為廣梅園。 何森垚 攝

  廣梅“共同奔赴”到“共同奔富”

  南方+:從對口幫扶協作的角度,談談如何進一步擴寬視野,加強廣梅協作?

  謝寶劍:在落實中央和省開展廣州對口幫扶協作梅州任務上,廣梅“共同奔赴”在產業有序轉移、“百千萬工程”實施、消費幫扶與產銷對接、鄉村振興等方麵結出豐碩成果。

  未來,就廣梅對口幫扶協作而言,更多地要發揮比較優勢,在協作中找準雙方利益的契合點,實現“共同奔富”:

  一是在變亂交織的國際環境中,立足產業鏈和供應鏈協同,如在做強數字經濟和數字產業上,考量“廣數梅算”,打造梅州數據中心;在數字和傳媒上實現“廣州產品與市場+梅州開發創作”,支持梅州發展數字遊民社區。

  二是在“百千萬工程”實施上,互學互鑒,推動廣州優勢農業企業把產業鏈和生產基地延伸到梅州,同時把梅州作為保障廣州“菜籃子”“果盤子”和“米袋子”的重要基地。

  三是廣梅兩地協同發力支持在穗客商做強做大,從對口幫扶協作的角度,推動梅州籍企業家在廣州做強做大的同時反哺家鄉,並在兩地開展業務。

  四是發揮高鐵便捷往來優勢,支持廣州機關事業單位和國企人員以及退休人員到梅州培訓康養療養,推動兩地文旅康養產業發展,助推梅州成為廣州的康養療養服務基地。同時,梅州也要立足服務灣區客流,在餐飲、娛樂、休閑、文旅、體育等方麵形成更多適應灣區需求的服務新業態。

  南方+記者 李嬌

  通訊員 楊偉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