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兼程一甲子,春華秋實六十載,2020年是蕉嶺華僑農場成立60周年。記者走訪了部分歸僑,聽他們的真實聲音。在他們心中,60年滄桑歲月和發展變遷,已悄然化作為一派歲月靜好。
見到新加坡歸僑劉元的時候,他正和愛人在家悠閑地唱著歌,歡快的曲調唱出了如今的幸福生活。交談中,記者得知,1966年他回國投身農場建設。種茶、修路……幹得是熱火潮天。
在農場和歸僑共同努力下,1966年場磜公路正式開通,改變“荒山野嶺”的舊麵貌。2001年 “村村通”建設,2002年場磜公路水泥硬底化建設……,農場出行條件在幾十年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蕉嶺縣、蕉華區融合發展後,道路鋪上了柏油、公交開進了場部。出門就有路,抬腳便上車,歸僑們盡享融合發展成果,生活是越過越有味。
【新加坡愛國歸僑 劉元:以前剛回國的時候生活比較艱苦,現在是翻天覆地了,現在大家的生活都好了。以前上縣城都難,現在搭車都很容易,我搭車都不用錢,老人不用錢,不時會去縣城買點東西,也會去廣福,北磜也去了,現在交通是十分方便了。】
郭榮安,受排華影響,小的時候隨家人從緬甸回到農場。在這裏,他接受基礎教育,也見證農場教育的變化大曆程。1964年,為解決歸、難僑職工和農家子弟就學,磜背山區開設了初中教育,成立了蕉嶺華僑農場茶葉中學,開創了農場中學教育曆史的新紀元。緊接著,1965年9月,磜背山區又開設了高中教育……
【緬甸歸僑 郭榮安:當初我們還小,是排華後一家人回來的,因為排擠沒書讀了。我最先在土小讀書,讀了六七年,我們都有點半工半讀,又要抓革命又要耕地、上山摘鬆子也去摘過。現在的師資肯定比較好了。】
得益於自身的努力,後來他一直從事電力工作,更是見證農場電力的變遷,感受工業快速發展。
【緬甸歸僑 郭榮安: 蕉華的變化可大了。以前我上班時就是做外線的,都是我們去裝的電表,以前用電十分少的。(現在)工業園用電十分多,蕉華的用電在蕉嶺算比較大的。】
2019年,機製體製改革的春風吹進了蕉嶺華僑農場,迎來了蕉華融合發展的春天。蕉嶺華僑農場從場部生活小區變遷為一個東南亞特色的“工業新城”。“新城”內不僅有住宅樓、經濟適用房、社區活動中心、學校,廣大歸僑還與當地居民一同享受社保、醫保、養老金等,幸福感更是芝麻開花節節高。
【新加坡愛國歸僑 劉元:大家的生活都是改善了,因為有了社保,政府對歸僑最大的安心就是有社保。別人的美麗鄉村,我們的就是美麗農場。】
【馬來西亞歸僑 葉祥勝:當時就是抱著熱情回來的。從1960年回來一直變,變到現在這樣越來越好,我們農場歸僑都變得很好的生活了,老有所養。】(記者: 張雯 攝像:王祥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