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車鎮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項目建設已進入收尾階段。(連誌城 攝)
記者日前從梅縣區住建局獲悉,梅縣區去年以來大力推進水車鎮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項目建設,目前已進入收尾階段。
走進水車鎮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項目建設現場——茶山村,記者看到紹德堂、大夫第、儒林第等部分古建築已完成修繕,綠化、人行步道等環境提升工程正在推進收尾工作。“整個項目建設已進入收尾階段,古建築修繕和曆史環境要素修繕已基本完成,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方麵正在對部分小節點進行完善提升,公共服務中心正準備開始布展。”水車鎮規劃辦主任王皓表示,現在全力以赴推進各項工作,力爭春節前完工。
據了解,茶山村是水車鎮燈塔村的一個自然村,從明初建村至今,完整保存了大量傳統建築,極具研究價值,有“客家民居博物館”之美譽,2010年被評為“中國曆史文化名村”“中國古村落(客家民居)”,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目前,茶山村現存34座傳統古民居,其中21座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明代中後期至民國初年,建築年代距今500年以上的有紹德堂、300年以上的有創毅公祠、司馬第,200年以上的有6座。
水車鎮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項目具體包括對茶山村荷樹窩建築群先行實施整體修繕、外觀整修或整體改造,修繕紹德堂、雲漢女子學校、大夫第等9座建築;利用紹德堂、雲漢女子學校進行布展,展示、傳承茶山古村落耕讀文化;對茶山村縣道沿線1公裏及荷樹窩內古井、古樹、古橋、楣杆夾石等曆史文化要素及曆史環境要素進行修繕和提升;新建茶山村村標、先鋒快線入口標識、小廣場等,利用現有建築改造公共服務中心、燈塔村黨群服務中心、驛站、公廁,提升停車場、車行道、民居外立麵,並對荷樹窩內荷花池、步道、綠化等進行整體環境改造提升。
記者了解到,梅縣區目前有24個中國傳統村落,是廣東省擁有中國傳統村落數量最多的縣,2022年入選中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縣。近期,梅縣區還聘請了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靳東曉先後到水車鎮、雁洋鎮、鬆口鎮等地實地考察梅縣區在傳統村落保護等方麵的工作,並召開專題培訓會,為梅縣區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工作“把脈問診”。
傳統村落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基因庫”,要如何讓傳統村落煥發新的生機活力?梅縣區住建局村鎮建設股股長彭於豪表示,保護傳統村落,既要堅持“保護優先”,也要注重“活化利用”。今後,該局在做好傳統村落保護的同時,將加快探索創新活化利用方式,激發發展活力,打造傳統村落活化利用示範亮點。(記者 吳麗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