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嶺縣新鋪鎮衛生院中醫館。(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汪敬淼 攝)
“原本,我是抱著懷疑的心態來的,沒想到鄉鎮衛生院真行!”在廈門久治未愈的病卻在蕉嶺縣新鋪鎮中心衛生院的中醫館治好了,讓曾祥漢感到意外又驚喜。謝平是曾祥漢的主治醫生。在新鋪鎮中心衛生院工作了35年,他覺得這幾年醫院中醫藥事業發展速度尤其快。“工作場所從1間診室變成了一棟中醫館。以前治療全靠一雙手,現在有了先進的設備,醫生也從1人增加到5人。”謝平表示,每周還有上級醫院的專家下來指導幫扶,對他的幫助很大。
新鋪鎮中心衛生院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是我市中醫藥工作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梅州中醫藥工作通過不斷創新,創造了許多讓人驚喜的成績:綜合醫院創新建設院內“國醫館”,市第二中醫醫院通過評審成為我市首家三級甲等中醫醫院,“中醫館”實現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覆蓋,依托“互聯網+”建立了縣、鎮、村中醫特色醫聯體模式……目前,我市每萬人中擁有中醫執業(助理)醫師4人,超過省平均水平0.9人。
首家綜合醫院院內“國醫館”成立
從今年9月到11月,每到月底,市人民醫院國醫館的名中醫出診活動都人氣爆棚。今年9月,我市首家綜合大型三甲醫院院內國醫館、中醫藥產學研基地在市人民醫院掛牌成立。由中醫科門診升級改造的國醫館依托陳寶田名中醫工作室,開展中西醫聯合診療、師承製人才培養機製,讓梅州市民在家門口享優質醫養服務。“專家駐點科室,通過聯合查房、中醫四診等方式,為患者提供個性化中醫藥診療。”該院中醫科副主任黃清苑表示,目前國醫館日門診量約200人次,預計一年門診量可達6萬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市人民醫院和葛洪中醫藥研究院共建的產學研基地是省內首家綜合三甲醫院的中醫藥產學研基地,對促進名老中醫的科研成果轉化、培育一流中醫人才有積極作用。接下來,該院國醫館將強化與廣東省中醫藥研究院、中國工程院院士程京院士團隊等國內頂尖中醫藥科研機構的合作,助推梅州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
首家三甲中醫醫院示範引領促發展
去年底,市第二中醫醫院通過了國家三級甲等中醫醫院現場等級評審,並於今年3月被確定為三級甲等中醫醫院,成為我市中醫藥事業的“領頭羊”,在打造中醫特色、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麵發揮著示範引領作用。
婦產科一向被認為是西醫科室,但在市第二中醫醫院各個科室都具有中醫特色。該院婦產科主任鄒燕珠說,中醫藥服務貫穿產前產後,“我們通過湯劑調節,改善婦女月經和受孕情況,調整產後生理和心理的狀況”。
從內科獨立出來的腫瘤科是市第二中醫醫院最年輕的科室之一,也是梅州地區最早開設的中醫腫瘤專科。“以前內科的床位不到30張,現在僅腫瘤科的床位就有40張。”該院腫瘤科主任梁益輝告訴記者。雖然腫瘤科開科僅一年多時間,但已有不少“忠實粉絲”,來自江西的黃煒就是其中之一。“我2013年做了一次手術,後來癌細胞轉移,2016年又做了一次手術,但是經過中藥調理,現在各項指標都正常。我覺得療效很好,還介紹了不少癌友到市第二中醫醫院治療。”黃煒說。
此外,市第二中醫醫院充分發揮名中醫傳承工作室的作用,全麵開展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培訓。“我們中心上送了10多人參加培訓,醫院開展的中醫適宜技術也從5項增加到23項。”梅江區江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人表示。
“中醫館”建成促業務收入大幅提升
家住蕉嶺縣蕉城鎮龍安村的張浩榮有高血壓病史五六年了,最近家裏來了個名叫“小恩”的隨身智能醫療管家,讓他能夠及時獲得村醫利海珠的用藥指導。“月初,我手機收到‘小恩’的實時提醒,顯示張伯的血壓不穩定,我及時跟蹤發現是張伯這陣子停藥了,我及時給予用藥指導後張伯的情況就穩定了。”這是蕉嶺縣依托“互聯網+”建立“1+8+69”的智慧中醫特色醫聯體模式。
這個醫聯體的“骨架”是蕉嶺縣投入2000多萬元升級改造的8家鎮衛生院的“中醫館”和69間村衛生站“中醫閣”。在三圳鎮九嶺村衛生站,古香古色的“中醫閣”成為了美麗鄉村的點綴。村醫王平介紹,中醫閣可提供中醫理療、拔火罐、針灸、中醫調理等項目,“每星期縣、鎮中醫院均會派專家下來指導,現在村民就醫不用跑到縣裏,可方便了”。三圳鎮中心衛生院院長陳仕榮表示,中醫館建成前該院在中醫項目的收入是空白的,建成後今年1月至10月前來就診的病人達6300多人,同比增長38.8%,業務收入增加了45萬多元。
此外,我市創新實行中醫館“星級”管理,目前全市有“五星級”中醫館15個、“四星級”38個、“三星級”74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