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7月壽險保費首現負增長
來源:梅州發展和改革局  時間:2016-08-29 00:00:00  瀏覽:-
字號:


統計數據顯示,我市7月份保險保費收入為25860.73萬元,同比下滑17.76%。受到短期理財型保險產品被保監會叫停影響,年內首次出現了壽險保費負增長。

其中,壽險保費為12150.08萬元,相比去年7月份的19628.62萬元,同比下滑38.10%。而財險保險則實現保費收入13710.65萬元,同比增長16.03%,保持較平穩態勢。

5年內理財型保險基本停售

保監會4月份發布《關於規範中短存續期產品有關事項的通知》,要求保險公司停止短期理財型保險的上架與銷售。保監會這一紙禁令,令一年期以下的理財型保險產品紛紛下架,記者從我市幾家銀行了解到,過去占據半壁江山的五年以內的短期保險已經基本消失,存留下部分五年以下的財險,短期萬能險全部停止了銷售,紅極一時的高現金價值產品因資金風險問題遭遇監管部門的“緊箍咒”。

上半年,收益率保持在5%~7%的短期萬能險尤其受到投資者關注,短期理財類保險銷售達到了曆史高潮。數據統計,今年4月份,梅州壽險的保費突增到20370.46萬元,同比去年4月份的9791.57萬元增長了108.04%。這個增幅主要歸功於短期理財型保險,1-4月份以短期理財產品為主的銀行渠道保險保費就達到12個億。後期受政策規範影響,此類產品陸續遭到停售。數據截止到7月份,我市銀行渠道保險保費也僅為13.7億元,理財型保險的市場率大幅縮減。

部分以銀行為產品主要銷售渠道的保險公司業績受到較大衝擊,部分公司月保費從數千萬元級別下降至百萬元級別。數據顯示,7月份,我市15家壽險公司中5家出現70%以上的同比負增長。我市一保險公司的負責人表示:“公司在5月份就正式停止了5年內理財型產品的銷售。當前公司的產品轉型,將往保障性保險以及中長期理財險擴容,仍然會關注市民的理財需求,挖掘新的客戶層。”

理財資金流向改變

短期理財型保險是上半年我市市民近15億資金的理財流向,如今這種市場分配將被改寫。我市一大型商業銀行一線業務人員告訴記者:“從今年三月份開始短期理財型保險的產品越來越少了,到目前為止,市民對於期限達到5年的理財型保險產品的接受度還不高。也可能是受到二三季度資金流因素影響,銀行銷售的各類理財產品在格局和量上均有一些改變。”

銀行業內人士分析,當前低收益理財環境仍將持續。在眾多的銀行理財產品中,保本型普遍年化收益率為2.5%左右,收益較高的非保本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也僅為3.65%。在短期理財型保險產品停止銷售之後,這部分的需求也暫時將逐漸分散到其他的理財渠道中。

在保險產品方麵,雖然短期理財型保險產品看上去對客戶更有利,迎合市場,易於銷售,同時讓消費者本金可以快速返還,但其保障本質被弱化。因此後續兼具保障和理財偏好的客戶群,可以嚐試中長期的保險理財產品,也可以著重回歸到具有較強保障功能的保險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