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審批程序的有關規定,經審議,我局擬批準《國道G206線梅縣金盤橋至梅江區灣下段繞城改線工程環境影響報告表》,為體現公開、公正的原則,強化公眾參與,現予公示5個工作日,如有意見,請在公示期內來信或來電向我局反映。
聯係地址:梅州市行政服務中心三樓環保窗口,郵編:514021
聯係電話:0753-6133820傳真:0753-6133820
聽證告知: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自公示之日起五個工作日內該審批直接涉及其重大利益關係的申請人、利害關係人可對以下擬作出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批複決定以書麵形式提出聽證申請。
項目名稱 |
建設單位 |
建設 地點 |
環評 機構 |
項目概況 |
主要環境影響及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 |
國道G206線梅縣金盤橋至梅江區灣下段繞城改線工程 |
梅州市公路局 |
梅州市梅江區、梅縣區 |
廣州材高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
本項目起點於梅縣金盤橋(K2221+072),終點位於省道S223處(K2228+467.51),與芹洋半島在建芹洋內環相接。國道G206線梅縣金盤橋至梅江區灣下段路線全長14.26km。其中項目起點金盤橋至芹洋半島北段S233段為新建段7.395km,為本環評的評價範圍;芹洋半島至灣下接現狀國道G206路段為利用路段即芹洋內環路和客都大道,長6.865km,不進行施工改造。 擬建項目路線基本走向為繞縣城東片由北往南走向。路基寬度60m,全線按一級標準,設計車速60km/h,全線共設橋梁4座,總長4884米;涵洞34座,隧道1座;平麵交叉6處,互通立交2處。項目挖方量為2268867m3,路基排水,20275m3。路基防護圬工10495m3,瀝青砼路麵226.8km2。項目總投資為138717.62萬元,環保投資150萬元。 |
一、施工期汙染防治措施及環境影響: 1、施工廢水主要為運輸車輛、施工機械衝洗廢水,包括施工機械跑、冒、滴、漏的汙油和露天施工機械被雨水等衝刷後產生一定量的含油汙水;工程施工廢料等受雨水衝刷入附近水體產生的地表徑流汙水;道路開挖過程中抽排的基坑廢水。在施工場地建立臨時隔油池和沉砂池,經處理後回用於施工場地的衝洗、降塵等。橋梁施工廢水防治措施:廢水利用橋梁路麵徑流收集係統,排入現有雨水管網或溝渠,禁止直接排入水體;選擇在枯水期或平水期進行橋梁水下部分施工;施工現場盡量遠離水體;施工機械須嚴格檢查,防止油料泄漏。本項目在橋梁兩端陸域各設置1座事故池,事故池具有隔油、沉澱、貯存事故徑流的功能,避免其直接進入水體,影響水質。本項目不設置施工營地,項目施工人員就近安置在周邊民房,施工人員產生的生活汙水利用民房及周邊已有的汙水處理係統處理,對環境影響較小。 2、施工期大氣汙染源主要為施工揚塵、各類施工機械及運輸車輛所排放的廢氣、拌和粉塵和瀝青煙。主要通過采取灑水抑塵、加強堆場和運輸車輛管理、及時清掃路麵、四周設置圍擋封閉施工等措施防治;施工機械及運輸車輛所排放的廢氣加強設備維護,選用合格燃油;采取站拌方式,且合理選址拌和站,遠離居民區敏感點等措施,經采取措施後,對周圍環境影響不大。 3、施工噪聲主要來源於運輸車輛、施工設備等,防治措施主要包括采取合理安排施工時間;避免高噪設備合理布局、遠離敏感點,並采取適當減震、隔音、降噪措施;盡量選用低噪聲設備;加強車輛管理,控製運輸時間等措施,使項目邊界噪聲能夠滿足《建築施工場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523-2011)要求。 4、施工期固體廢物主要包括建築拆遷的建築垃圾、涵洞疏浚產生的淤積沉澱物。建築垃圾包括場地清理產生的廢棄物、廢棄砂石料、石灰塊、水泥塊,將拆遷垃圾運往指定的建築垃圾受納場。淤積沉澱物作為一般河道垃圾集中堆放後由當地環衛部門及時清運。 5、施工期生態影響主要包括對陸生和水生動植物影響,主要采取開挖、填方時,避免任意取土、棄土和擴大路基開挖範圍,盡量避開雨季,不得隨意砍伐;對已完成坡麵工程及時植草綠化,防止水土流失;混凝土拌合防雨水衝刷;控製揚塵和瀝青煙汙染;控製噪聲振動和垃圾汙染等措施。 二、運營期汙染防治措施及環境影響 1、營運期廢水主要是降雨衝刷路麵產生的路麵徑流汙水。一般路麵排水主要來自於雨水對路麵衝刷產生的徑流,該排水通過道路兩邊的邊溝收集沉澱後自然排放到附近的溝渠、農灌渠等,隨著雨量的不斷增多,路麵排水經過不斷稀釋淨化後,對沿線水體的水質影響不大。 2、廢氣汙染主要來源於汽車外排尾氣和交通運輸路麵二次揚塵。車輛尾氣中主要汙染物為HC、CO、NOx等。汽車尾氣和二次揚塵的產生量較低,而且汙染物經大氣稀釋和擴散作用,濃度會大大降低,通過采取禁止尾氣汙染物超標排放的機動車通行;加強機動車檢測與維修;加強道路綠化等措施後,不會對項目所在區域環境空氣質量產生明顯的不良影響。 3、運營期噪聲主要是交通噪聲。主要采取加強交通、車輛管理;對於居民敏感點,由於本項目沿線敏感點大部分沿道路兩側臨路建設,因此道路與敏感點之間不具備建設綠化帶的空間,同時考慮到建設隔聲屏障可能產生的阻隔效應,建議根據居民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查,對首排居民采取機械/自然通風隔聲窗的形式以減少噪聲影響,對於不願安裝通風隔聲窗的居民按照相關規定進行一次性經濟補償,由用戶自行安裝降噪措施,並要求其簽訂相關協議;此外,建議建設單位在立交橋處設置隔聲屏障,降低噪聲對附近敏感點的影響。 4、本項目建成使用後本身並不產生固廢,但經過的車輛和行人會丟棄一些垃圾,這些垃圾由環衛部門定期清掃,不會造成環境的不良影響。 5、項目不會產生廊道阻隔效應,沿線不存在珍稀、瀕危野生陸生動物的集中棲息地,因此本項目的建設和運營對沿線的動物不會產生過大影響。隨著道路投入運營的時間延續,沿線動物將逐步被改變,道路兩側將形成新的食物鏈,生態係統在新的基礎上達到動態平衡。隨著運營時間的延續,依托道路的綠化帶逐步定型,該區域的植物生態係統得以恢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