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江區城北鎮,梅州海吉星項目水果區11棟商鋪樓全部封頂,商戶們正緊鑼密鼓地裝修商鋪,百貨小商品、基礎建材區的建設也拉開帷幕……
這是梅州加快重點項目建設的一個縮影。2016年,梅州市重點項目中期調整後共388項,其中正式計劃項目279項,預備項目109項,正式項目中合計總投資2969億元,年度投資計劃559.03億元。
1—7月,梅州市重點項目累計完成投資275.1億元,占年度投資計劃的49.21%。此外,列入省正式重點項目計劃56大項,1—7月累計完成投資99.63億元,占年度投資計劃的58.93%,位居山區市第1名,粵東西北第3名。
南方日報記者 馬發洲
重點項目引領產業集聚
205國道、206國道等公路穿城而過,海吉星商貿城矗立路旁。“我們的市場是麵向閩粵贛地區,選址在環市西路平遠路口和國道交會處,再合適不過。”梅州海吉星農產品批發市場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行政人事部經理羅海燕說。
這是梅州市重點“菜籃子”工程項目,由梅州市政府和深圳知名農產品商貿物流品牌“海吉星”聯手,投資15億元打造輻射粵閩贛邊區的綜合商品交易城。
該項目以水果蔬菜等農產品業態為龍頭,聯動副食百貨服裝小商品和農機五金機電建材汽摩配共三大業態組團,全麵接納、整合、提升零散落後的傳統各行業老舊批發市場,打造現代化“全業態一站式”的綜合商品交易大平台。
這是梅州培育新的經濟業態、打造經濟增長極的一個寫照。
6月21日,粵電大埔電廠2號機組順利通過168小時滿負荷試運,正式移交電網統一調度,投入商業運行。相關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大埔縣電力累計稅收7216.99萬元,比增183.93%,粵電大埔電廠可謂從經濟上再造一個大埔。
一個重量級項目,振興一個產業,改變一個地方。因此,隻有通過抓重大項目,才能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增強經濟的可持續競爭力。
綠色崛起,必須找準未來發展的增長點。不可否認,梅州還存在產業層次不高,缺少輻射帶動強、產業關聯度高的龍頭項目,配套服務功能不完善等問題。
因此,在經濟增長層麵,近要思考短期內解決什麼問題,培育增長點,采取相應措施;遠要注重現代產業體係的培育,提升長遠競爭力。換而言之,梅州市既要注重能夠快速產生效益的好項目,也要有影響未來產業布局的大項目。
從正在動工建設的重點項目看,梅州市二、三產業項目比例加大,新興產業項目數量增加。比如,全年列入重點建設項目的實體經濟建設項目一共155個,占全市重點建設項目一半以上,其中現代工業項目73個、現代物流商貿項目16個、能源保障建設項目10個、文化生態旅遊項目46個、現代農業項目10個。
“梅州市政府正在大力扶持新興業態。”梅州市發改局黨組成員、市重點項目辦公室副主任李誌敏表示,梅州將涉及互聯網金融、物聯網、電子商務、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產業的項目列入重點建設項目名列,加快建設推進。
“一區兩帶”成建設主陣地
“近年來,梅州交通網絡日益完善,區位優勢不斷凸顯。我們今後爭取把在廣州生產的核心部件遷入梅州。”金步智能液晶電視項目相關負責人說。
在梅縣區,金步智能液晶電視項目已進入生產試運行階段,這是今年新引進的項目。項目總投資1億多元,主要生產液晶電視,達產後年產值可達2.5億元。
在興寧市,“一軸兩組團”的經濟發展軸帶初見雛形。興寧積極製定扶持實體經濟發展相關政策,完善興寧市領導掛點聯係重點企業製度,堅持分類施策,加強跟蹤服務,促使立訊精密等4個項目盡快達產,南粵太陽能等9個項目盡快投產。
在五華,梅州中農批農產品批發市場有限公司項目於日前在廣州番禺(五華)產業轉移園正式動工建設,首期工程預計可在今年底建成。這是去年客商大會期間的招商引資項目之一,也是五華招商引資曆史上的首個中央企業項目。
進入梅州城區,江南新城的棚戶區改造緊張進行中,嘉應新區路網、地下綜合管廊和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同步推進,不斷拉開新區的框架。
這是梅州“一區兩帶”建設的一角。“振興發展關鍵在產業,重點在項目。”近日,在梅州市進一步加快振興發展工作會議上,梅州市經信局局長王健表示。
在“十三五”規劃中,梅州市做出部署,嘉應新區將破解中心城區“小馬拉大車”問題,拉出大梅城的基本框架;廣東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建設將帶動梅縣、興寧、五華、豐順協調發展,努力構建工業化與綠色化融合發展的生態園區;梅江韓江綠色健康文化旅遊產業帶則將文化、旅遊等資源串珠成鏈、高效整合。
“一區兩帶”建設能否早日取得成效,取決於項目,特別是優質項目的支撐和帶動。從各重點項目完成投資情況看,嘉應新區投資增速加快,地下綜合管廊、棚戶區改造及芹洋半島城市基礎設施等項目全麵動工。今年1—7月,梅州市31個城市擴容提質項目完成投資57.5億元,占年度投資計劃的66.35%。
在今年梅州重點建設項目目錄的重大平台建設項目共有41個,總投資約444.5億元,今年計劃投資約119.5億元。其中,廣東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是重中之重,其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占21個,總投資約231億元,今年計劃投資約46.88億元。
“目前,21個項目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穩步推進,1—7月完成投資約27億元,占年度投資計劃的57.58%。”李誌敏表示,梅州市正在集中資源和力量把交通、環保等重要基礎設施盡快建起來。
優化服務加快項目建設
對於欠發達的地區而言,投資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頭戲”。今年初,受雨水、宏觀經濟形勢等因素影響,重點項目建設增速低於去年同期,部分產業項目投資放緩。
為此,梅州市領導幹部以優化服務為抓手,成立投資專責小組,重點解決項目投資增長瓶頸問題,攻堅克難、開拓進取,取得一定的成效。數據顯示,梅州市正式重點項目計劃一季度、二季度分別完成投資98億元和142億元,投資呈現逐季加速增長趨勢。
“除去雨水、節假日等客觀因素外,土地平整、報建報批等手續隻用了不足4個月的時間。”回顧建設過程,梅州中農批農產品批發市場有限公司的建設都比較順利,執行總經理張金連對五華縣服務企業的速度和效率頗為滿意。
高陂水利樞紐工程項目相關負責人也表示,正是梅州市相關職能部門和大埔縣各司其職、通力合作,高陂水利樞紐工程建設才能有條不紊地推進。
“今年以來,領導幹部走基層是常態。”李誌敏說,按照《梅州市2016年重點項目工作目標責任製實施方案》的要求,梅州市繼續實行“一個項目、一名掛點領導、一套工作班子、一個工作方案、一抓到底”工作製度,建立工作檔案、列出責任清單、明確完成時限、逐級傳導壓力,保證項目按時開工和竣工投產。
此外,梅州以定期督辦和專項督辦相結合的形式,力促重點項目完成任務。一方麵,製訂實施《2016年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每月調研督辦重點項目方案》,市主要領導每月開展一次調研督辦,現場督辦3—5個項目,一線解決實際問題。另一方麵,由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辦室和市重點辦聯合組成督查組,不定期對重點項目實行專項督辦,及時發現問題,協調解決問題,促項目加快推進。
從用地情況看,梅州市的前期準備工作充實。279項正式重點項目,涉及新增用地的157項中,1—7月完成用地報批的有89項,占比為57%;需用地預審項目60項,1—7月完成用地預審的有27項,占比為45%。
在確保用地、環評、林地報批、土地及管線征拆等建設要素按時間節點得到保障的同時,還要搞好項目資金保障。為此,梅州市加大項目謀劃力度,及時完善充實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篩選符合方向和要求的重點項目,全力爭取國家專項建設資金、中央預算內投資和升級資金傾斜。
此外,貫徹落實國家和省促進民間投資有關政策,積極組織參加廣東省2016年麵向民間投資項目推介會,大力推廣PPP投融資模式,力爭一批項目納入國家和省PPP試點項目庫,多渠道多方式吸引社會投資參與我市重點項目建設。
記者獲悉,梅州市下半年將聚焦項目建設,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大在建項目投資力度、力促新建項目盡早開工、推動預備項目加快落地。
■記者觀察
把政策紅利轉化為發展動力
今年以來,梅州已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資金5.1億元,一批衛生、旅遊、民政、體育等社會民生項目參照執行西部地區政策,納入振興規劃的高陂水利樞紐工程、梅汕高鐵、梅州(五華)抽水蓄能電站等重大項目紮實推進。
振興發展,項目為王。過去幾年,推動梅州發展的外部環境發生根本性變化:一是原中央蘇區政策,二是粵東西北振興發展政策,三是廣州市的對口幫扶。
梅州是廣東唯一全境屬原中央蘇區範圍的地級市,同時享受省粵東西北地區和國家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兩大政策”,這是加快發展麵臨的最好機遇和條件。
按照省“三大抓手”的部署,梅州以中心城區為引擎,以工業園區為基礎,以文化、生態為特色,推進嘉應新區起步區、廣東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梅江韓江綠色健康文化旅遊產業帶等“一區兩帶”建設,長短結合,以重大平台建設為推手,加快城市經濟、新型工業、現代旅遊、文化創意、休閑健康等產業發展。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梅州還缺少“叫得響”的大項目,利好政策未能釋放更多的紅利,項目源還比較單薄,尤其是產業項目謀劃深度、成熟度遠遠不夠。
今年上半年,梅州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全市生產總值比去年同期增長7.0%,增速低於全省平均水平(7.4%),釋放出一個信號,傳統產業對於經濟的拉動遠遠不夠,新興產業方興未艾。這提醒梅州市需重視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在做大經濟總量的過程中遵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實現有效供給,提升經濟質量。
善弈者謀勢。梅州要盯住國家產業政策變化,把重點放在政策的研究上、政策的對接上,謀劃一批引領產業方向、拉動稅源增長、支撐經濟發展的大項目,打牢項目建設後續基礎,把政策蘊含的物力、財力釋放出來,用在發展的刀刃上。
著眼當下,梅州市需要堅持以項目為王,補齊交通、市政等“曆史短板”,推動工業園從傳統的基地向融居住、娛樂、教育等功能於一體的城區轉變,集中土地、資本、人才、技術等優勢資源,為先進生產力提供更好的平台。
展望未來,梅州市需要培育主導產業,利用超常規手段,利用運用現代經濟的理念、現代城市發展的做法,將沉睡的資源激活,形成跨越式發展的合力。
值得注意的是,《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規劃》和《關於進一步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的決定》兩大利好政策,都是以2020年為界限,現在還有3年半的時間。如何抓好政策機遇、乘勢而上,是梅州需要正視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