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事人臥床無法移動,綜治中心組成調解組主動上門服務;群眾陷入生活困境,綜治中心聯動多部門對其家庭開展綜合救助……近期,梅江區綜治中心統籌多方力量,合力解決群眾訴求、調處化解矛盾糾紛,讓群眾化解矛盾糾紛“最多跑一地”,把綜治中心打造成服務群眾“暖心地”。
主動出擊
上門調解暖人心
今年5月,工人鍾某在蕉嶺縣某廠房施工項目中受重傷,雇主李某對賠償責任存在異議。因事發地、鍾某所在醫院(在梅江區)不在同一地,且其臥床無法移動,賠償談判陷入僵局。
李某到居住地三角鎮綜治中心申請調解,三角鎮綜治中心迅速協調三角司法所於當日完成糾紛登記、屬地核查。因涉及跨區域矛盾糾紛,三角鎮綜治中心將問題上報梅江區綜治中心。梅江區綜治中心迅速開展工作研判,“中心吹哨、部門報到”一呼即應,聯動區司法局、三角司法所組建調解組。調解組攜帶調解文書、執法記錄儀等赴鍾某所在醫院,在鍾某病床旁設立臨時調解現場,分層分步協商。
“用人單位有保障勞動者安全的義務,雇員在工作中受傷,雇主是要承擔責任的。”一方麵,調解人員向李某普及相關法律法規,明確雇主在雇傭活動中應承擔的責任;另一方麵,調解人員安撫鍾某情緒,承諾為其爭取合理賠償。
調解人員依據實際情況耐心傾聽雙方訴求,詳細了解事情經過,結合法律規定與行業慣例,提出合理的賠償方案,反複與雙方溝通協商賠償金額、支付方式等細節。最終,雙方達成一致意見,在醫院現場簽訂調解協議書,李某當場全額支付賠償款項。
從申請到賠付僅用了2天時間,鍾某及時獲得救治資金,李某也避免了訴訟風險。雙方當事人對調解結果均表示認可。
邁出去的是腳步,帶回來的是民心。“我們要主動適應需求,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係,為跨區域、特殊人群糾紛提供可複製解法,增強群眾對綜治中心的信任。”梅江區綜治中心工作人員調解該案後表示。該中心加強矛盾糾紛主動排查、職能部門線索受理,實現從“坐等上門”到“主動出擊”,推動“有矛盾糾紛到綜治中心”成為社會共識。
部門聯動
織密愛心救助網
近期,外來人員劉某攜未成年子女流入梅江區城北鎮,因“無身份、無戶籍、無保障”陷入多重困境,無法辦理戶籍,低保、醫療等權益懸置。此外,劉某疑似患精神疾病,其女兒何某還存在自殘傾向和失學風險。
群眾利益無小事。獲悉情況後,梅江區委政法委依托區綜治中心啟動“疑難矛盾聯處”機製。區綜治中心牽頭“一平台調度”,召集公安、民政、教育等8部門成立工作組,明確城北鎮為屬地牽頭方,打破部門壁壘,製定《劉某家庭救助任務清單》,按職能拆解22項任務,限期10日反饋。各部門在法律法規框架內,秉持人文關懷,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劉某的權益。
經梅江區綜治中心協調,“法治+救助”雙軌並進:教育部門與熱心企業達成初步救助方案,每月定期資助劉某家庭,並提供家庭教育指導;民政部門對劉某家庭啟動急難型臨時救助程序,受理劉某家庭的臨時救助申請;城北鎮對何某進行心理疏導和精神關懷,並持續關注其心理動態;城北派出所做好身份調查、外來流動人口登記等相關工作……
“通過任務清單限時督辦,部門平均響應速度提升,形成‘中心吹哨、部門報到’協同範式,推動區、鎮兩級綜治中心縱向聯動,區級綜治中心與部門橫向協同,把各類社會矛盾風險防範在源頭、化解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梅江區綜治中心工作人員介紹。
今年以來,梅江區綜治中心組織召開“一月一研判”、重點矛盾風險化解工作會議7次,依托中心受理並成功化解矛盾糾紛131件。梅江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經驗《梅州市梅江區“大協同”推進基層善治》獲中央政法委《長安》雜誌刊登推廣。(記者 李盛華 通訊員 張雯媛 鄧燕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