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汙水橫流、溝渠散發異味的豐順縣豐良鎮鄉村,如今清水繞戶、綠意盎然。
這場蝶變的背後,是“百千萬工程”的強力驅動,更是豐順縣豐良鎮各級人大代表智慧與擔當的體現。他們紮根田間、傾聽民聲、監督落實、帶頭示範,為農村汙水治理注入強勁動能,勾勒出一幅生態與民生共贏的和美鄉村新畫卷。
履職“三步走”
打通治理“脈絡”
麵對全鎮22個行政村、77個自然村的複雜治理需求,豐良鎮各級人大代表以“政策宣傳員”“民意傳聲筒”“質量監督員”三重身份全程發力。
政策落地“零距離”,依托人大代表聯絡站、村民議事會及線上平台,用方言俚語解讀汙水治理意義,打破“政府工程”與群眾間的隔閡,讓政策直達民心;民意彙聚“精準施策”,規劃初期深入農戶調研,梳理出管網布局、設施選址等訴求,通過代表建議直報機製推動決策優化。小椹村示範點“因地製宜”的管網設計,正是源於代表對村情的深度把握;質量護航“全流程”,代表們對照施工清單開展常態化監督,建立問題台賬督辦整改,協調解決用地矛盾、施工梗阻等問題,確保工程進度與質量雙達標;從“要我治”到“我要治”,代表帶頭破局,基層代表以身作則,成為破解治理難題的“關鍵一環”。
清水潤家園
紅利惠民生
走進豐良鎮小椹村,正在菜園裏忙活的藍阿婆從搖水井裏取水澆菜。
“以前澆菜的水要從家裏麵的化糞池裏挑出來,比較不衛生。現在汙水處理後引到菜園裏,澆菜用水方便多了。”藍阿婆開心地說。
原來,村民家的生活汙水經過集約處理,根據村民需求再分散到各個果園、菜地,讓“汙水”變成“肥水”。這正是豐良鎮汙水治理取得顯著成效的一個縮影。
目前,豐良鎮77個自然村汙水治理開工率達100%,69個村完工,預計今年8月份全麵完成項目建設。成效背後,是代表推動的“示範引領+群眾參與”模式。
小椹村汙水接戶率超95%,300餘戶實現全收集,處理後尾水用於農田澆灌,資源化利用率顯著提升;富餘尾水經地下淨化係統和美人蕉綠帶處理後彙入河道,既改善生態又美化環境,曾經的臭水溝化身清澈景觀河;各村成立管護小組,代表定期監督設備運行,聯動開展維護,避免“建而不用”困境。
豐良鎮人大主席黎仁凱表示,下一步將深化“代表督政+群眾自治”模式,推動剩餘村莊治理提速,並探索汙水資源化利用的多元化路徑。人大代表們將繼續紮根一線,從“汙水治理”延伸到“生態管護”,以“小切口”撬動鄉村振興,讓“清水繞村、肥水潤田”成為豐良常態,繪就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持久魅力。
從“汙水靠自然蒸發”到“清水潤家園”,豐良鎮以人大代表為紐帶,將治理短板轉化為生態長板,不僅刷新了鄉村“顏值”,更催生了發展“價值”。這座架起的“連心橋”,正承載著豐良邁向綠色未來的鏗鏘步伐。(記者 王銳 通訊員 劉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