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梅州夯實發展基礎、改善發展條件、積蓄發展後勁的重要一年。一年來,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圍繞振興發展主線,落實粵東西北和原中央蘇區兩大振興政策,扭緊“三大抓手”,聚焦產業和項目建設,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的成績。全市生產總值、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固定資產投資和外貿進出口總額分別達到885.83億元、85.24億元、407.51億元和21.82億美元,分別增長8.5%、22.9%、39.6%和23.8%,增速均超過全省平均水平。
一、交通等重要基礎設施不斷改善
全年完成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資72.32億元,增長18.2%。梅大高速大麻至三河段及東延線建成通車,興華高速公路建設順利推進,濟廣高速平興段、汕湛高速五華段實現無障礙施工,大潮(含大漳支線)、大豐華等4條擬建高速公路前期工作紮實推進。梅汕高鐵前期工作基本完成,鷹梅、浦梅鐵路和梅州至河源(龍川)、龍岩客專前期工作有序推進。升級改造國道、省道130.96公裏和縣鄉公路378.6公裏。完成梅縣機場候機樓改造,新增4個通航點、3條航線,客流量增長62.4%。初步確定新機場場址。278宗重點水利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啟動2000公裏山區中小河流綜合治理工程。梅州粵海水務公司正式運營。粵電大埔電廠動工建設,韓江(高陂)水利樞紐工程、梅州(五華)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取得實質性進展。全麵完成年度投資10.28億元的電網項目建設。
二、產業園區進一步擴容增效
理順廣梅產業園管理體製機製,優化園區發展規劃,拓展園區空間布局,啟動豐華興梅產業集聚帶規劃建設,促進市縣聯動發展。成立廣梅投資有限公司,推動園區實體化運營。廣梅產業園開發麵積擴展到12.89平方公裏,園區14個基礎設施項目加快推進,新落戶工業項目17個、計劃總投資31.5億元。推進各縣(市)工業園或產業集聚地的規劃建設。全市工業園區實現產值324.69億元、增加值71.99億元,分別增長32.1%和34.1%;省級園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6.81億元,增長22%。深入實施鄉賢回鄉投資興業工程,促進產業集聚發展。全市引進項目247個,其中落地項目201個,實際投入資金153.19億元。
三、實體經濟發展有新成效
工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增強。製定扶持實體經濟、縣域經濟發展的政策,深入實施產業振興三年行動計劃,大力開展引智強企活動,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加快。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646.22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06.93億元,分別增長14.5%和10.7%。煙草、電力、建材、電子信息、機電製造、礦冶加工等六大產業工業增加值174.04億元,增長10.5%;完成工業技改投資51.91億元,增長58.7%;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1家、年外貿進出口總額超千萬美元企業19家。加強產學研合作,推動企業自主創新,新增4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建立梅州工業設計中心。博敏獲中國馳名商標。全市專利授權量1609件,梅縣區被確定為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試點區。
現代服務業發展步伐加快。消費新業態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99.97億元,增長11.1%。建成4家電子商務產業園,入園企業160多家,電子商務交易額達115.4億元,增長55.8%;積極參與“廣貨網上行”,支持中小企業“上網觸電”,500多家中小微企業加入了“百度翔計劃”。綜合信息基礎網絡不斷完善。休閑旅遊、養生保健、文化創意等產業融合發展,新增泰安樓客家文化旅遊產業園和百侯名鎮旅遊區2個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全市接待旅遊總人數2521.7萬人次、旅遊總收入254.39億元,分別增長23.8%、26.9%。梅州獲“中國最美生態休閑旅遊城市”,梅縣雁洋成為全國第二個“國際慢城”,豐順獲“中國溫泉之城”稱號,蕉嶺獲評“世界長壽鄉”,梅縣、豐順獲評“中國長壽之鄉”。金融對地方經濟扶持力度加大,全市各項貸款餘額635.46億元,比年初增長16.1%;存貸比達45.02%,比上年提高0.32個百分點;中小微企業貸款餘額增長11%。新增2家村鎮銀行。風華環保在“新三板”掛牌,9家企業在廣州股權交易中心掛牌。
農業效益有新提高。完成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23.31萬畝。糧食生產保持穩定。農業總產值285.87億元、農業增加值179.47億元,分別增長4%和4.3%。新一輪扶貧開發“雙到”工作成效顯著,貧困村村均集體經濟收入達5.4萬元、貧困戶人均純收入6623元。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重視特色產業基地建設,新增金柚、慈橙、茶葉4.5萬畝,新增2家國家級林業龍頭企業、34家省級農業(林業)龍頭企業和749家農民專業合作社,新登記注冊家庭農場236家。農業組織化、信息化、市場化水平不斷提高,組建了12個覆蓋全市的農業行業協會;完善了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台,惠及63.7萬用戶;動工建設海吉星農產品物流園,搭建客天下農電商產業園,拓寬農副產品銷售流通渠道。特色農產品品牌進一步打響,豐順馬圖綠茶獲評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開發富硒茶等長壽食品70多種,新增14個省名牌農產品,4個農產品被評為廣東“名米、名茶、名果”。
四、中心城區擴容提質步伐加快
設立嘉應新區管委會,集中力量推動江南新城開發建設。優化江南新城規劃。劍英湖擴建工程基本完成,市政路網和安置區加快建設。客都彙商業文化廣場建成開業,萬達廣場、富港東彙城、奧園等一批城市綜合體建設進展順利。芹洋半島和梅縣新城、興寧新城、豐順新區等建設紮實推進。做好土地征收儲備工作,積極引導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參與城鎮化建設,成功爭取粵東西北振興發展股權基金和國家開發銀行、國家農業發展銀行政策性中長期貸款。統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鎮村規劃編製基本實現全覆蓋,完成了“四鎮六村”曆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規劃,打造了一批新農村建設示範片區,建成國家級美麗鄉村示範點4個,13個村被評為中國傳統村落,數量居全省首位。
五、生態保護和社會建設力度加大
綠色生態鞏固提升。全麵推進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綠化宜林荒山,加強森林資源管護,森林覆蓋率達73.55%。成立省首個林業產權流轉服務平台,8000畝碳彙造林項目(CCER)獲國家核準備案。大力推進大氣汙染防治,城區環境空氣質量保持優良。完成各項節能減排年度計劃任務,預計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66%。紮實推進南粵水更清行動,水環境質量達標率保持100%。深入實施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全市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85%,創建127個省衛生村,城鄉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我市成為全省唯一未報告登革熱病例的地級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複審和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創建工作紮實推進。
社會治理成效顯著。深入創建平安梅州。社會治安防控體係建設不斷加強,“客都民意警務”紮實推進,“六大打擊”行動成效突出,刑事、治安案件發案數明顯下降。我市群眾安全感和政法工作滿意度居全省第一,連續7年獲評“全省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優秀市”。社會工作示範鎮、示範村、示範社區創建活動和省級社會創新實驗基地建設紮實推進,蕉嶺縣鎮級“一辦一中心”改革被評為“全省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優秀項目”。加強社會組織自律自治,新增社會組織321家,注冊誌願者增至15.3萬人。拓寬與群眾溝通的平台,55位市、縣(市、區)政府領導和部門負責人上線參加“梅州發布”微訪談、“行風熱線”活動,訪問量達2540多萬人次,“12345”政府服務熱線辦結率100%,推動解決了一批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梅州發布”獲評人民網2014年度“十大辦實事政務微博”和廣東十大區域特色微信。完善網上信訪大廳建設,實現網上信訪事項辦理可查詢、跟蹤、監督和評價,開通免費信訪綠色郵政,方便群眾反映訴求。加強應急演練培訓,編製和修訂各類應急預案156個。強化安全生產紅線意識,完善事故隱患排查治理機製,較大事故起數同比下降25%。
其他各項事業協調發展。依托廣州幫扶,新一輪對口幫扶工作成效明顯,動工建設產業項目79個,財政幫扶資金9.53億元。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教育強縣、強鎮實現全覆蓋,梅江區、梅縣區、平遠縣和蕉嶺縣獲認定“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國家級示範性高中帶動作用增強,薄弱高中改造提升工作穩步推進。積極創建國家級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區,新增省級非遺項目傳承人12名。開辟了群眾喜聞樂見的漢劇、山歌演藝平台。山歌劇《客魂·家風》、漢劇《詩娘》分別獲省藝術節優秀劇目一等獎、特別獎。第二屆客家文化創意產品博覽會成功舉辦,影響力進一步擴大。完成振興足球之鄉十年規劃第一階段任務。強化責任考核,穩定適度低生育水平。國防教育、兵役動員、雙擁等工作紮實推進,外事僑務、港澳和對台工作有新進步,民族宗教、人事編製、婦女兒童和監察、審計、統計、物價、法製、供銷、氣象、殘聯、打私、人防、檔案、方誌等工作均取得新成績。
辦成了一批民生實事。堅持民生為重,財政支出向民生傾斜,民生領域支出占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73.3%,增長33.2%。全力辦好十件44項民生實事:提高了底線民生保障項目標準和職工養老保險的企業退休養老金、城鄉居民醫保年補助、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年最高支付限額、城鄉居民醫療保險住院報銷比例等社會保障項目標準,職工醫療保險、城鄉居民醫療保險與廣州6家醫院實現聯網即時結算,對民辦養老機構(含公辦民營)給予運營補貼。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覆蓋率99.1%,動工建設了8所學校或幼兒園,城鄉免費義務教育生均公用經費補助標準提高。各縣(市)120公共衛生應急指揮中心建設全麵完成,為每個鄉鎮衛生院配置“五個一”醫療設備;提高了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實施偏遠鄉鎮衛生院在編人員崗位津貼補貼政策;地中海貧血篩查率得到提高,重型地中海貧血發生數下降51.7%。完成了各縣(市、區)汙水處理廠二期工程、梅州城區8米以下道路(巷道)路燈照明(一期工程)以及市級能源管理中心、重過載配電變壓器和低電壓台區的改造建設;城市建成區數字化城市管理穩步推進。13227戶農村低收入住房困難戶住房改造任務全麵完成,9068套(戶)保障性住房、棚戶區改造住房開工建設。為66902戶城鄉低保戶和農村五保戶提供每月每戶15度免費用電,為3000名視力、聽力和肢體殘疾人免費提供了康複服務,為視障人員免費配發讀屏軟件。完成了市第三人民醫院規劃,啟動了資產置換和建設工作;為10507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免費發放藥物,免費收治了528名貧困重症精神疾病患者。客都大橋動工建設,完成新農村公路路麵硬底化改造工程508公裏;205國道城區段改造全麵完成,渡江津橋修複工程順利推進,完成了一批交通環島改造和城區市政道路建設,城北區域的交通擁堵狀況得到一定的改善。梅州城區增加72輛新能源公交車,梅縣區新增100輛出租車,公共交通的覆蓋麵進一步擴大。梅江群眾文化長廊和一批公園綠地歌舞台建設有序推進,建成30個農村文化俱樂部試點,縣級多廳數字影院實現全覆蓋,完成12個鄉鎮(街道)公共電子閱覽室、349個行政村(社區)文化室設備和10個社區體育小公園、16個鄉鎮農民健身工程建設,基本完成12個標準足球場和其他體育設施建設。完成50.85萬畝森林碳彙重點生態工程、213公裏生態景觀林帶和24個“鄉村綠化美化工程”市級示範點建設,完成21個城區周邊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的規劃工作。
六、政務環境優化提升
作風建設得到加強。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全市性會議減少36.7%,政府文件減少29.7%;各類領導小組和議事協調機構進一步壓縮。狠刹公款送禮、公款吃喝、奢侈浪費,全市“三公”經費支出同比降低28.4%。節慶、慶典、論壇、展會等活動大幅度減少,大力整治超標配備公車、多占辦公用房、新建濫建樓堂館所等問題,嚴肅查處了54名違反“八項規定”和存在“四風”突出問題的幹部,對失職瀆職、工作落實不力的66名責任人和36個責任單位進行了責任追究。進一步完善市、縣、鎮、村四級亚博网址链接 體係,建立健全村級便民服務站1707個,方便了群眾辦事。
依法行政工作有新進步。重視法治政府建設,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製,完善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規定和重大事項集體決策、專家谘詢、聽證、公示、新聞發布等製度。積極開展依法行政考評工作,“六五”普法工作紮實推進。自覺接受市人大常委會和市政協的監督,2件省人大代表建議、2件省政協委員提案和64件市人大代表建議、243件市政協委員提案全部辦複。認真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及工青婦等人民團體意見。全市114個鎮(街)、1443個村(居)委設立了村級法律援助工作站。
社會和市場活力增強。積極穩妥推進改革,加大簡政放權力度,清理壓減行政審批事項53項,向社會轉移職能事項40項。市政府部門積極落實155項“微改革、微創新”項目,行政效率明顯提高。商事製度改革全麵鋪開,企業登記注冊整體時限提速75%;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2.7萬戶,其中注冊資本千萬元以上企業414戶,分別增長31.2%和156%。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民間投資招標重大項目有新突破。改進預算管理製度,增加預算編報範圍。製定政府投資管理辦法,完善項目管理。成立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強化政府采購、工程建設、產權交易和土地出讓等重點領域監管。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創新,完成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蕉嶺縣試點工作,成立全省首家縣級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實現縣(市)全覆蓋,中山大學粵東醫院正式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