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縣區雁洋鎮石樓村通過治理垃圾和綠化美化等措施打造健康生態的農村人居環境。
(吳騰江 攝,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這半年來,村裏房前屋後的垃圾少了,髒亂的溝渠變得清澈見底,破舊的土屋煥發新顏,村裏還種植了格桑花,走出家門就像走進公園一樣。”村中環境發生的變化,讓62歲的梅縣區鬆源鎮五星村村民何紹均看在眼裏、喜在心頭。他告訴記者,自去年9月開展環境整治以來,村中的垃圾桶多了,以往裸露在外的泥土堤被修葺一新,還有專人來收垃圾,村中髒亂差的舊麵貌得到明顯改觀。
在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整治過程中,我市通過加大資金投入、科學編製規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等措施,突出重點、完善設施、以測促治。以鄉鎮為核心,不斷提升鎮村規劃建設管理水平、環境建設水平、公共服務水平,推動農村人居環境煥新顏,描繪出一幅幅美麗鄉村畫卷。
美麗鄉村“留住”鄉賢
“今年春節,往年回鄉隻待上三五天的鄉賢,很多都是過了元宵節才走。”五星村村支書何瑞文告訴記者,久居在外的鄉賢對鄉村麵貌的變化感受最深。春節期間,看到村裏水泥村道平整寬闊、村中各處幹淨整潔,原來的荒地也被整修種上了格桑花,鄉賢們紛紛表示,有機會一定要帶外地的朋友來欣賞家鄉美景。
同樣的“巧合”也出現在豐順縣湯南鎮新樓村。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以來,新樓村的衛生環境得到明顯改觀,還建起了小公園,安裝了路燈,改善了水質。“這個公園以前是糞池,周邊散發著臭味。鄉賢們以往回鄉過年寧願到縣城住酒店,但今年不同,鄉村環境變好了,他們都樂意在家住,還開始修葺自家的老房子。”新樓村村支書羅樹虎告訴記者,村中麵貌的改善還吸引了遊客,春節期間,遊客紛至遝來欣賞鄉村美景。
治建結合改善鄉村麵貌
是什麼讓鄉村更有吸引力?我市采取“治”“建”結合的方式,將環境治理與美麗鄉村建設同步推進。至去年底,省、市財政共投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資金53.93億元,重點用於農村汙水處理場建設、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農村公路建設和農業發展等,保障和改善了農村住房、飲水和出行安全等生產生活條件,治理了農村生活垃圾、生活汙水、禽畜養殖汙染,推動了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提升了村莊宜居水平,促進美麗鄉村建設。
此外,我市還組織編製了《梅州市縣(市)全域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規劃編製指引》,創新鄉村規劃理念,指導製訂縣(市)域鄉村建設規劃,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為主要目標,從縣(市)域層麵統籌安排,指導各地開展村莊建設規劃工作。大埔縣、梅縣區被確定為縣(市)域鄉村建設規劃試點縣,梅縣區陰那村、五華縣新一村被確定為試點村。至去年底,全市完成鎮級規劃編製104個,覆蓋率100%;完成村莊規劃編製1870個,覆蓋率91%。
以測促治健全長效機製
我市製定了《梅州市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測評辦法(試行)》,健全完善城鄉環境整治長效工作機製,打造文明、整潔、有序、優美的城鄉環境。開展測評工作以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各縣(市、區)逐級落實責任,加大經費投入,廣泛宣傳發動,紮實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接下來,我市將繼續強化規劃引領,加快編製縣(市)全域城鄉人居環境改善建設規劃,強化基層村鎮規劃建設管理人員培訓,統籌推進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積極跟進落實《梅州市連片推進城鄉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方案》,推動生活垃圾處理設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等項目建設;按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有關工作要求,指導全市完成年度農村危房改造任務,推進農村電網升級改造、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新農村公路路麵硬化等,提升農村基礎設施配套和公共服務水平;繼續開展村莊綠化美化提升工程,編製實施好曆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保護規劃,著力打造特色鎮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