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主要成就及2015年工作回顧“十二五”時期,市政府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及習近平總書記係列重要講話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緊緊依靠全市人民,積極應對困難和挑戰,致力改善發展條件,夯實發展基礎,全力加快振興發展步伐,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明顯成就,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各項工作任務。
——綜合實力再上台階。“十二五”末,全市生產總值達955.09億元,比“十一五”末增長63.7%,年均增長10.4%;預計人均生產總值22041元,比“十一五”末增長59.4%;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100億元,達到103.58億元,是“十一五”末的2.66倍,年均增長21.6%;8個縣(市、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均超5億元,其中梅縣區在粵東西北74個縣(市、區)排名第二;固定資產投資568.06億元,是“十一五”末的2.9倍,年均增長23.8%;完成進出口總額24.54億美元,是“十一五”末的2.09倍。
——產業結構明顯優化。大力實施產業振興行動計劃,促進產業集約發展。三次產業比例由“十一五”末的20.4:41.0:38.6調整為19.7:36.7:43.6,產業結構發生了積極變化。全市農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9%。五年新增4個省級工業園區,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2.8%;先進製造業和高新技術工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比“十一五”末提高8.1個百分點;煙草、電力、建材、電子信息、機電製造、礦產加工等六大產業工業增加值比“十一五”末增長84.1%;電力、電子信息產業工業總產值均突破百億元;技改投資年均增長25.3%。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實現增加值416.54億元,比“十一五”末增長65%。文化旅遊產業加速發展,五年新增1個5A級、6個4A級旅遊景區和22家四星標準以上旅遊酒店;信息產業方興未艾,建成梅州家樂電商、梅縣區電商等10家電子商務產業園,入園企業320家。金融對地方經濟的支持力度加大,金融機構存貸比47.1%,比“十一五”末提高7.62個百分點。上市公司數量居粵東西北地區前列。城市經濟加快發展,萬達、碧桂園、富力、奧園等著名企業進駐梅州,五年投入471.9億元建設客都彙、東彙城、萬象江山、錦繡國際、海吉星等一批城市綜合體和物流園。深入開展質量強市,完成首屆市政府質量獎評選,建成省質量監督稀土產品檢驗站和深加工農產品檢驗站;五年全市新增省名牌產品89件,中國馳名、省著名商標28件,專利授權量7221件,大埔青花瓷獲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全麵完成省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累計淘汰落後產能1072萬噸,單位GDP能耗年均下降率為3.89%,成功入選國家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範城市。
——交通環境顯著改善。圍繞建設“潮汕平原北上開拓腹地的交通樞紐”,以“兩高一場”為重點,努力構建內外暢通的交通體係。“十二五”完成交通建設投資317億元,是“十一五”總投資的2.6倍。梅汕客專動工建設;新增2條出省高速通道,實現“縣縣通高速”目標;高速公路通車裏程新增223公裏、達到482公裏。梅縣機場完成擴建,開通9條國際國內航線,年旅客吞吐量達22.7萬人次。升級改造國省道285公裏、縣鄉公路1300公裏,完成新農村公路硬底化改造3200公裏,具備通車條件的行政村客運通達率100%。全麵完成梅江、汀江、韓江航道整治工程。
——城鄉麵貌變化巨大。五年來,共投入城鄉基礎設施建設537.9億元,年均增長14%。梅縣撤縣改區,規劃建設嘉應新區。中心城區建成區麵積從45平方公裏擴大到53.64平方公裏、人口突破50萬。成功創建國家衛生城市並順利通過複審,獲評“中國十佳優質生活城市”。成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水利惠民工程成效顯著,五年共完成城鄉堤圍除險加固112.6公裏、病險水庫除險加固154座、中小河流治理92宗,城區防洪標準達到百年一遇;擴建、改建3座城區自來水廠,建成15座城區和中心鎮生活汙水處理廠。實施村村通自來水工程,解決85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農村“老舊”電網改造全麵完成。美麗鄉村建設有效推進,加強了鎮村規劃,完成10個曆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規劃編製;40個村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數量居全省首位;全市17個幸福村居示範片(線)加快建設。城鄉環境得到有效整治,城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農村生活垃圾有效處理率達75.4%。
——農業農村工作取得新成效。“十二五”期間,完成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42.93萬畝,糧食生產保持穩定。金柚、茶葉等大宗經濟作物種植麵積擴大、效益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壯大,新增省級農業(林業)龍頭企業107家;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3176家、家庭農場852家,組建了12個市級農業協會。依托客天下農電商產業園等平台,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我市入選全省第一批農業信息化示範市,梅縣區被認定為“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平遠縣獲評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農產品質量水平不斷提高,新增3個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4個農產品被評為廣東“名米、名茶、名果”。農村綜合改革不斷深化,蕉嶺成為全省首個完成農村土地確權登記工作的縣,全市69個鎮鋪開了農村土地確權工作。農村普惠金融試點、集體林權製度改革走在全省前列,設立3家村鎮銀行,2個縣農信社完成農商行改製工作,鄉村金融服務站實現行政村全覆蓋。成立全省首個林業產權流轉服務平台。建成覆蓋縣、鎮、村的農村“三資”管理服務平台,建立村民理事會試點鎮39個、村民理事會776個,農村基層治理水平不斷提高。兩輪扶貧開發“雙到”任務全麵完成,全市937個省定貧困村和8.147萬戶、32.48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群眾生活水平持續提高。“十二五”期間,各級財政用於民生支出累計達913.57億元,年均增長27.9%。城鎮居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2029元和11799元,年均增長10.8%和12.2%;城鎮居民、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性支出分別比上年增長9.8%和12.7%。城鄉住戶儲蓄存款餘額達1061.2億元,比2010年增長82.9%。每百戶擁有小車14.68輛,是“十一五”末的2.78倍。創建“寬帶中國”示範城市,寬帶網絡、有線電視網絡實現行政村全覆蓋。社會保險製度實現城鄉全覆蓋,“五大險種”綜合參保人數達833.16萬人次,比“十一五”末增長34.4%。連續四年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社會事業加快發展。成功創建粵東西北地區首個教育強市,率先實現教育強縣、強鎮和“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全覆蓋;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標準化學校覆蓋率達100%;支持嘉應學院實施“創新強校”工程,推動內涵發展、特色辦學。優化配置醫療衛生資源,全市縣級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實現全覆蓋,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粵東醫院正式運營。國家級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區規劃啟動實施。新增3處國家級、36處省級、80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和10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成功舉辦三屆世界客商大會、三屆客家文化創意產品博覽會和2013年中央電視台中秋晚會,創作了《夢幻客都》、《客魂·家風》等一批文藝精品。獲評“中國楹聯文化城市”和“中華詩詞之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的“印度洋之路”移民紀念項目在鬆口落成。梅縣雁洋成為國內第二個“國際慢城”,蕉嶺獲評“世界長壽鄉”,梅縣、大埔、豐順獲評“中國長壽之鄉”。振興足球之鄉十年規劃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我市被授予“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推廣城市”;梅州五華隊以中乙聯賽第一名成績成功“衝甲”,成為全國首支比賽主場設在縣城的中甲足球隊。完成118個農村文化俱樂部和106個鄉鎮農民健身工程建設。五年來,辦成了一大批民生實事,底線民生標準持續提升;城鎮新增就業15.94萬人、勞動力轉移就業43.8萬人、培訓勞動力19.9萬人,扶持創業1.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在2.45%左右;新增養老機構40間、養老床位19035張,分別是“十一五”末的1.3倍和11.6倍;實現80歲以上高齡老人補(津)貼全覆蓋,為80歲以上老人、60周歲以上困難群體購買意外傷害保險;給1萬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免費發放藥物,免費收治500名貧困重症精神疾病患者;梅州城區60周歲以上老人和小學生、初中生等群體免費乘坐城區公交車,開通梅縣區城市公交;完善全市治安視頻網、社區群防群治網建設;投資54億元,開工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2.91萬套,棚戶區改造安置房20241戶(套)。創新實施“客都民意警務”,五年均獲評全省綜治工作優秀市,群眾安全感和對政法工作滿意度多年位居全省第一。全市信訪總量逐年下降,積案存量逐步減少。新增社會組織810家,發展273個誌願組織,誌願者登記注冊突破15萬人。“六五”普法任務全麵完成,“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實現全覆蓋。紮實開展“三打兩建”專項行動,有效淨化了市場和社會環境。我市成為廣東唯一全域被確認為原中央蘇區範圍的地級市。成立廣東雁洋公益基金會,在民生、教育、扶貧、社會保障等領域廣泛開展公益慈善活動。落實安全生產“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失職追責”責任體係,建立健全各項監管機製,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國防教育和動員、兵役、雙擁等工作紮實推進,成功創建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實施“單獨兩孩”政策,計劃生育工作取得新成效。外事僑務、港澳和對台工作有新進步,民族宗教、人事編製、婦女兒童和食品藥品監管、統計、物價、供銷、氣象、打私、應急、人防、檔案、方誌、殘聯等工作取得新成績。
——重點領域改革深入推進。大力推進簡政放權和職能轉變,社會和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開展行政審批製度改革,市級行政審批事項壓減53.7%,審批時限縮短64%。完成工商、質監管理體製調整工作。全麵實施商事製度改革,全市各類市場主體兩年新增5.3萬戶。完成市、縣兩級權責清單公布工作,實行“三單”管理。深化投融資體製改革,成立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順利推進全市公務用車製度改革。國企改革穩步推進。
——政府自身建設得到加強。健全科學決策、民主決策機製,修訂完善市政府工作規則。堅持依法行政,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認真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及工青婦等人民團體意見。五年來,共辦理省人大建議14件、省政協提案20件和市人大建議283件、市政協提案1006件,辦複率和基本滿意率均達100%。行政複議案件受理率、結案率均達100%。我市成為全省首批獲得地方立法權的設區市之一。大力實施252項“微改革、微創新”項目,優化了行政流程,提升了行政效能。行政服務實體大廳、網上辦事大廳和"12345"政府熱線等服務平台建成運行,市直部門行政審批事項100%進駐網上辦事大廳,方便了群眾和企業。開展“梅州發布”微訪談,暢通民意訴求表達渠道。“梅州發布”獲評人民網“十大最具親和力政務微博” 。2015年政府公共服務總體滿意度居全省第六位、粵東西北地區第一位。紮實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嚴格執行“八項規定”,積極踐行“三嚴三實”,持之以恒糾正“四風”問題,全市“三公”經費支出同比降低28.4%。建立市、縣兩級網上效能電子監察係統,強化重點領域審計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