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門見綠、推窗見景、城在林中、村在景中,點點綠意,方寸之美盡顯城市底色……作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全國綠色小康縣、全國綠化模範縣、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縣、廣東省林業生態縣、廣東省首批省級林業(油茶)特色產業發展基地的梅縣區,森林覆蓋率達75.54%,到處萌發出盎然生機。
今年以來,梅縣區緊緊圍繞“積極打造廣東最美林相,努力爭當綠美廣東示範區”的總目標,以推深做實林長製為抓手,深入實施包括廣東最美林相工程、美麗縣城項目工程、道路景觀提升工程、城鄉綠美惠民工程、森林生態旅遊工程、綠美資源管護工程、綠美保護地提升工程、綠美產業富民工程、綠美梅縣增效工程、綠美共享共建工程的綠美梅縣生態建設“十大工程 ”,掀起生態文明建設熱潮。
增植護綠 共建共享美好家園
“植樹坑要挖深一點,先把土踩實再澆水……”春天正是植樹造林的好時節,在梅縣區公路事務中心組織的東部快線第五標段(雁洋環鎮路)植樹活動現場,大家揮鍬鏟土,種下了一棵棵櫻花樹。“為把東部快線打造成櫻花大道,我們去年底在率先通車的第五標段種植了近2000株櫻花樹,現在趁著春季補種一些。”梅縣區公路事務中心計劃工程部副部長宋健說。
雁洋環鎮路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是梅縣區春季植樹造林熱潮的一個縮影。去年以來,梅縣區堅持“一河一路一樹一花一景一廊道”理念,高標準建設“三江四線”生態景觀廊道,著力將東部快線建成櫻花大道,西部快線建成梅花大道,打造開門見綠、推窗見景、城在林中、村在景中的森林城市、綠美鄉村。接下來,梅縣區將進一步完善工作機製,強化鄉鎮和區直機關的職能,通過開展“回贈母校一棵樹,回報家鄉一片林”等認種認捐認養捐款活動,發動各界力量全麵參與綠美梅縣建設;同時進一步明確今後的目標、各部門每年的建設任務,做到早謀劃、早部署、早行動、早見效。
讓青山常在,讓綠水長流,守綠護綠也是關鍵的一步。近年來,梅縣區堅持以林長製為抓手,建立了村級林長、基層監管員、專職護林員為主體的“一長兩員”森林資源管護架構,落實區級林長19人,鎮級林長157人,村級林長710人,監管員355人,聘用了護林員696人,責任麵積273.5萬畝,全區三級林長製體係全麵建成,實現“山有人管、樹有人護、責有人擔”。
目前,梅縣區各級林長工作製度、會議製度、信息公開製度、督察製度、考核辦法等一係列相關製度都已出台,30個區直有關單位及各鎮(高管會)政府全麵參與林長製工作,實現由林業部門“小馬拉大車”轉為各級各部門“同唱一台戲”,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同時,建立了智慧林長信息管理平台,護林員巡護APP已在全區推廣使用,護林網格化全麵落實,並實現對護林員巡護工作實時監控,確保基層護林員隊伍管理工作落實到位。
今後,梅縣區將以推深做實林長製為抓手,深入實施綠美梅縣生態建設“十大工程”,圍繞擴綠、提質、增效下功夫,全力爭當綠美廣東示範區,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推動梅縣紅色蘇區綠色發展。
示範帶動 打造廣東最美林相
在梅縣區梅佘快線林分優化現場示範點,記者看到,兩個月前幹群攜手栽種下的樹苗錯落有致,迎風挺立。據介紹,該示範點建設規模為6538畝,選用紅錐、閩楠等珍貴樹木和南山棗等特色樹種,按照“伐鬆補闊+營造多樹種混交林”“抽針補闊+套種多樹種混交林”“棄弱留強、棄曲留直、棄劣留優、棄密留疏”的原則,對沿江、沿線鬆材線蟲病發生疫區純鬆林進行人工造林和補植套種。
這是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作出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決策部署後,梅縣區迅速行動,聚焦打造廣東最美林相,自籌資金1267萬元,率先啟動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的林分改造示範點工程,由梅縣區委書記親自掛點。“力爭通過3年建設,珍貴樹種為主的鄉土闊葉樹由20%提升至65%以上,以實現森林質量的精準提升和造林畝產值的大幅提高,把梅佘快線林分優化現場示範點建成多樹種、多層次、多色彩的出城重點景觀廊道。”梅縣區林業局三級主任科員塗越昌說。
林分優化、林相提升,是梅縣區精準提升森林品質,打造廣東最美林相的關鍵抓手。“所謂林分優化,就是指通過人工造林、更新優化、撫育等人為幹預的方式,去除質量低的樹種,補植質量高的樹種,從而調整森林的樹種組成,增加林冠的層次。”梅縣區林業局生態保護修複股負責人黃國烽介紹道,通過林分優化可提高森林的固碳能力,使森林變得更加美觀,讓森林內部生態係統變得更加穩定。
與此同時,梅縣區還全麵啟動了丙雁鬆鄉村振興示範帶段的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示範點建設。“以丙雁鬆主要交通幹線沿線和城鎮周邊第一重山為重點,按照‘一河一路一樹一花一景一廊道’理念,高標準建設特色鮮明有亮點的林分優化和林相提升工程,打造‘開窗見綠、抬頭賞景、四季有花’的重點生態景觀廊道,不斷刷新丙雁鬆示範帶的新顏值。”梅縣區林業局局長鄒卓祥表示。
2023年是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開局之年。為貫徹落實省、市相關工作部署,梅縣區成立了以區委書記為組長的梅縣區綠美梅縣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製定了深入推進綠美梅縣生態建設實施方案,明確了目標和責任分工,建立了統一領導、上下聯動、分工協作的綠美梅縣工作機製,形成三級書記抓綠美工作的良好局麵。
當前,梅縣區不斷加快綠美梅縣建設,將2023年綠美梅縣十大工程示範點項目詳細落實到單位,並計劃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6.6萬畝,其中森林撫育提升工程2萬畝、新造林撫育2萬畝、林分優化2.6萬畝,讓山更綠林更美,為梅縣區高質量發展提供生態支撐。
林下生金 發展綠色惠民產業
走進位於梅縣區鬆口鎮的中大南藥中藥材種植基地,一壟壟五指毛桃在林下遍地生綠,長勢良好,另一邊,一排排桉樹下種滿了紅豆杉,在陽光下隨風飄揚。“五指毛桃生命力強,適宜在山地、旱地生長,屬於粗放型種植的中藥材品種,種植後隻需要定期施肥和除草,護理成本低,無論賣幹貨還是鮮貨,每畝純收益較為可觀。”梅州市中大南藥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銳介紹道。
記者了解到,梅州市中大南藥發展有限公司在鬆口鎮承包了約4.25萬畝林地,利用林下優質資源發展種植紅豆杉、五指毛桃、崗梅、廣金錢草、澳州堅果等約10000畝。“林下種植南藥,既不用毀林伐木,又具有保護水土的作用,在保障生態平衡的同時,可提高林地利用率,實現生態與經濟並重,美麗與發展共贏。”陳銳說,公司每年還投入500多萬元對現有林木及南藥采取劈草、施肥等撫育措施,為林木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
隨著中藥材種植基地的不斷擴大,當地村民還能通過分包林下南藥種植、撫育、采收任務和日常管理工作,實現“勞務收入+土地流轉收入”雙增收,讓美麗生態變為“美麗經濟”助力鄉村振興。“我平時主要負責管理紅豆杉、五指毛桃等林下南藥,工作量不大,待遇還可以,對我來說既增加了一份收入,也能照顧到家庭。”在基地務工的姚燕飛告訴記者。
這是梅縣區讓“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一個生動實踐。近年來,梅縣區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原則,利用優質的森林資源做強產業、做出樣板,點“綠”成“金”,變“林”為“寶”,切實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同步提升,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助推鄉村振興,建設綠美梅縣。
目前,梅縣區林地麵積273.5萬畝,全區種植油茶2.2萬畝、紅豆杉約1萬畝,建成了油茶、紅豆杉、梅片等一批規模大、效益好、帶動力強的種植示範基地,參與林下經濟生產的農戶約6500戶,林業產業總產值約34.28億元。接下來,梅縣區將從機製創新入手,探索林業規模集約經營,同時持續強化政策、資金扶持,利用好優質森林資源發展綠色惠民產業,讓綠水青山“底色”更美、金山銀山“成色”更足。(記者 吳麗伶 特約記者 馮森達 王雅 曾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