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法治的護航。在梅州全力加快建設贛閩粵原中央蘇區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振興發展先行區的關鍵時刻,梅州市被命名為第一批“廣東省法治政府建設示範市”。
作為法治政府建設的重要主體,梅州公安機關堅持“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的原則,立足公安實際,持續營造法治營商環境、提升規範執法效能、推動基層社會治理,以護企安民、刀刃向內的法治動作,積蓄高質量發展動能,推動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與日俱增。
下好法治營商“一盤棋”
營商環境好不好,以企業評價為第一評價,以市場主體感受為第一感受。
“多虧出入境部門的加急服務,我們公司的港澳業務才得以順利延續……”握著民警的手,廣東梅富深業運輸有限公司負責人感激不盡。2022年5月,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支隊在得知該公司的司機往來港澳通行證即將到期後,為該公司開通綠色通道,加快業務審批辦理流程,在3個工作日內及時辦好了相關證件。
啟動特事特辦程序,緩解企業的燃眉之急,是梅州公安為優化法治營商環境釋放的紅利之一。去年,梅州公安以創業創新需求為導向,製定發布了《梅州市公安機關優化營商環境25條措施》,並在原已實施公安交管42項“放管服”改革措施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出12項公安交管“放管服”改革措施以便民利企。
釋放紅利做加法,壓減指標做減法。
依托“互聯網+亚博网址链接 ”建設,梅州公安通過打造網上服務窗口,進一步優化公安行政許可亚博网址链接 事項“兩減一即辦”指標,通過簡環節、減時間、降成本等一係列舉措,越來越多的企業和群眾在簡政放權中獲益。其中,行政許可事項“減時間”指標達94.8%,事項辦理平均跑動次數為0.0278次,即辦件占比92.6%。
同時,梅州公安持續壓減涉企“掛案”增量,護航企業“輕裝”前行。
所謂“掛案”,即一些案件在偵辦過程中既無法了結又無法向前推進,出現“疑案從掛”的情況。這些“掛案”如綁在企業身上的繩索,阻礙了民營企業健康發展。鑒於此,梅州公安實施“警檢企”三方聯動,以推進涉民營企業“掛案”清理等專項行動為抓手,定期開展會商,就化解進展情況進行相互通報,推動存量清理,最大限度幫助民營企業“鬆綁”“減負”。
值得一提的是,對涉企案件的涉案資金資產凍結清理整治工作,梅州公安探索建立“陽光凍結”製度,組織對已凍結涉案銀行賬號開展排查清理,嚴格依法解凍無關賬號,建立規範的申訴核查機製,倒逼資金凍結依法規範、精準公正、高效廉潔。
度好執法規範“一把尺”
過去,僅靠貼條處罰違停車輛的方式,既難以標本兼治,無法解決城區車輛亂停放問題,又極易引起部分群眾的不解,極大影響交警的執法公信力。
通過收集群眾反饋發現,市民對當前非機動車占用汽車停車位,機動車占用人行橫道,及用物品長期占用公共停車位等行為反映強烈。對症下藥拓寬執法思路,梅州公安組織交警、巡警成立城區車輛停放秩序整治隊伍,按區域將梅州城區劃分為多個責任區域,由民警加強區域的巡邏管控。
整治過程中注重執法技巧。駕駛員未離開車輛或能及時糾正違法停車的,民警給予警告,勸告其駛離;多次勸告無效者,且車輛阻塞交通,或在道路紅線上亂停亂放的車輛,則依法強製拖移並按規定處罰。一段時間後,通過“疏堵結合”的方式,梅州城區車輛亂停放造成的各類問題明顯減少。
“盼公安機關對民警加強應對此類事件的方式方法培訓……”“建議合理規劃醫院附近停車位……”人民群眾的建言、獻策,是對公安機關執法、服務等工作的監督與祈盼。
近年來,梅州公安不斷完善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機製,延伸監督覆蓋麵,積極拓寬警民互動渠道,推動民警執法效能提升。2022年,通過“平安廳”信箱,梅州公安共接收到群眾提供意見建議的信件134封。借助“平安廳”信箱問計於民,倒逼民警執法質效的提升,梅州各級公安機關圍繞“平安廳”信箱中群眾反映強烈的警務投訴事項,通過建章立製、“亮燈鳴哨”,在執法程序、執法質量的優化與升級工作中堵漏洞、除痛點、煉警風。
同時,針對群眾來信反饋的警務活動問題,梅州公安全麵落實法律服務前移工作,由法製部門積極為辦案部門提供法律谘詢、審核把關和跟蹤指導,事前預防保證執法效果。此外,舉辦客都警務小講堂,並以全警實戰大練兵、案件點評複評會等為抓手,開展業務交流與學習,複盤並糾正執法短板和錯誤,常態化磨礪警務實戰技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鋪好基層治理“一張網”
“畫眉鳥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了,咱千萬不能私自獵捕、飼養……”每月至少一次,市公安局梅縣區分局梅南派出所民警都會前往該鎮水美村的水美村情館,在這裏設置的法治講堂上,用“小故事”闡明“大道理”,用“身邊事”解讀“大政策”。
以文化人,以法育人。近年來,各級公安機關不斷創新普法宣傳形式,加強法治文化建設,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中,不斷發揮法治保障與德治教化的作用,推動基層社會治理與鄉村善治同頻共振。
社會治理,重點在基層。2022年,十個基層派出所被命名為首批梅州市紅色“楓橋式公安派出所”。它們充分發揮了梅州作為“全域蘇區”的紅色資源優勢,活化運用紅色基因和紅色精神,將其融入並升級、創新警務工作,在梅州市各村鎮發展、踐行了具有梅州客家特色的新時代“楓橋經驗”,並在全麵健全矛盾糾紛預防排查、多元化解等工作上打造出可操作、可複製的經驗做法。如,興寧永和鎮“客家細妹誌願者服務隊”,女警與留守婦女聯手撐起鄉村治理“半邊天”;五華梅林鎮“紅色調解室”,以“評理調解+真情感化+法律宣講”構建“法理情”融合的大調解“紅色品牌”。
上午被盜、下午破案,近日,一宗橫跨廣東福建兩地的侵財型小案,依托“三省十村”聯防機製,實現快偵快破,被盜的現金悉數追回並及時歸還給事主。
這是我市公安機關結合各地實際,在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機製上的有效探索。圍繞社會治安巡邏防控“四個一”體係建設,梅州公安進一步加強全市治安重點單位最小應急單元建設工作。去年,梅州共創建了2201個由宣傳員、信息員、治安員、調解員、服務員組成的“五員合一”群防群治隊伍,創建規模達3.3萬餘人,實現所有行政村(居委)全覆蓋,以共建共治共享的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梅州樣板”推動法治政府建設邁上新的台階。(記者 謝瑜琳 房煒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