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萬事,民生為大。經過全市各級各部門的努力,2016年我市十件民生實事已全麵完成,進一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障水平等多項具體實事超額完成,交出了讓群眾滿意的答卷,實現了“十三五”的良好開局。
改善環境群眾普享實惠
“我們家離圩鎮五六公裏,離這不到一公裏,辦事方便很多。”近日,梅江區長沙鎮上羅村民劉君安在該村公共服務站幫妻子遷戶口後對記者說。記者看到,該服務站電腦、複印機、網絡攝像頭等一應俱全,桌上還有村微信公眾號二維碼,群眾可關注了解相關辦事信息。服務站主任鍾彬發說,去年“完成縣、鎮、村(社區)三級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這一民生實事落實後,村民辦理遷移戶口、醫保報銷等再也不用跑到圩鎮、梅城。和農村群眾一樣,城市居民也發現身邊環境有了變化。家住梅江區西郊黃泥墩的陳阿姨說,去年家門口的社區體育公園建成後,他們經常在這裏休閑、鍛煉,感覺生活更愜意了。
去年以來,隨著進一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優化文化衛生體育及法律援助公共服務等各項民生實事的落實,群眾辦事更方便了,生活生產環境也優化了。據統計,去年我市完成537公裏新農村公路路麵硬化改造、34宗64項677.18公裏山區中小河流治理、新增30宗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建設105個農村文化俱樂部等任務,新開通1855個行政村光纖入戶(住戶)業務和接入202794戶光纖用戶,新增2072個基站站址和26388皮長公裏光纜線路。同時,全市建設9個社區體育公園,在梅城新建20個文化驛站(台),新建旅遊廁所74座、改擴建旅遊廁所49座,完成106個集中式鄉鎮飲用水源保護區規範建設,定期公布生活飲用水水質檢測和信息。此外,新增100個快遞末端服務網點,進一步打通“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渠道,創造了1.1萬個就業機會,6.7萬人獲益。
加強保障改善基本民生
在改善和提升城鄉居民生產生活環境的同時,我市還加大住房、醫療、教育等保障力度,進一步解決各類民生熱點問題,讓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群眾。
住房保障方麵,去年新開工9032套(戶)城市棚戶區改造(含貨幣補償1846戶),新開建997套(戶)公共租賃住房(含租賃補貼),完成7803套棚戶區改造安置房建設,完成949套公租房建設,均超額完成任務。社會保障方麵,分別提高城鎮、農村低保補助補差水平,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標準和全市農村五保年供養標準,全市逾76.67萬人受益。醫療保障方麵,分別提高城鄉醫療救助人均補助標準和政策範圍內住院醫療救助比例,市內二級醫院、三級醫院和市外醫院住院支付比例分別提至85%、65%和60%,基金年度累計最高支付限額提高到45萬元(不含大病保險),大病保險起付標準降為1.2萬元,年度累計6萬元以下部分和超6萬元(含)以上部分報銷比例分別提高到60%、70%,年度累計最高支付限額提高到15萬元。教育實事方麵,分別提高市屬民辦、縣屬中等職業學校免學費補助標準和市屬公辦中等職業學校免學費補助,提高學前教育困難家庭幼兒資助標準和農村寄宿製學校生均住宿費補助標準,擴大山區和農村邊遠地區學校教師補貼政策實施對象。